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周禮》的方志學價值

2018-09-04 09:22:14
史志學刊 2018年4期
關鍵詞:小史職官周禮

周 慧

(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西330006)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理政方案的著作,與《儀禮》《禮經(jīng)》并稱三禮,也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吨芏Y》成書年代一直存有爭議,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更為準確?!吨芏Y》,原缺《冬官》,漢人取《考工記》補之,以足六篇之數(shù),仍冠以《冬官》之名?!吨芏Y》是以先秦時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禮法等諸多方面制度為基礎設計的理想化官制,內(nèi)容極為豐富,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歷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nóng)商醫(yī)卜,工藝制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體大思精,學術與治術無所不包,因而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成為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帝王、學者取之不盡的人文典范著作?!吨芏Y》分為六類職官:一類是天官冢宰,屬于“治宮”,即治理國政之官;一類是地官司徒,屬于“教官”,即掌教育之官;一類是春官宗伯,屬于“禮官”,即掌禮事的官;一類是夏官司馬,屬于“政官”,即掌理軍政之官;一類是秋宮司寇,屬于“刑官”,即掌刑法之官;一類是冬官百工,屬于“事官”,即掌營造之官。

“方志”之名始于《周禮》,并形成了方志起源于《周禮》的主張,司馬光、章家誠、梁啟超等均持此觀點,影響至今?!稘h書·藝文志》論及古代學術淵源,稱諸子之學皆出自王官。例如“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受”“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宮”“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兵家者,蓋出于古司馬之職”“數(shù)術者,蓋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受也”[1]。實際上,出自王官的學術遠不只是諸子學說,它是中國古代各自學術的萌芽和源頭,例如史學、圖學、檔案學等均出自有關職官,方志學也是如此,濫觴于《周禮》當中的職官制度。

一、《周禮》地情職官制度

《周禮》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有地官中的土訓、誦訓和夏官中的職方氏、訓方氏。

(一)作為“教官”的“地官司徒”,其職責是“帥其蜀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擾邦國”[1]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十七).中華書局,1987.(P641)。其中設置了掌管解說地情的職官,包括“掌道地圖”的“土訓”和“掌道方志”和“掌道方慝”的“誦訓”兩種地情職官:

1.土訓。

土訓掌道地圖,以詔地事,道地慝,以辨地物而原其生,以詔地求。王巡守,則夾王車[2]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三十).中華書局,1987.(P1194-1195)。

土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1](P672)。

2.誦訓。

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王巡守,則夾王車[2](P1196-1197)。

誦訓,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1](P673)。

辛德勇在《〈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中從地理學角度解釋說,“地慝”是指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自然地理?!胺巾笔侵柑囟▍^(qū)域內(nèi)的人文地理[3]辛德勇.《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中國史研究,2007,(1).。但從方志學角度來看,“地慝”是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自然環(huán)境和物產(chǎn)。土訓的職責是掌管地圖,向君王講解不同地區(qū)的地形地貌、山脈河湖、土壤植被以及物產(chǎn)等情況,以便在君王需要時及時調(diào)用。君王在外出巡視時,土訓隨行左右及時講解。“方慝”是指特定區(qū)域內(nèi)的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等。誦訓的職責是負責掌管方志,向君王講解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等情況,以便君王廣泛地了解當?shù)氐臍v史和社會情況。君王在外出巡視時,誦訓隨行左右及時講解。

據(jù)辛德勇考證,“掌道方志,以詔觀事”,既非鄭玄所解釋的那樣是“說四方所識久遠之事,以告王觀博古”,也非孫冶讓所說的“上詔觀事,是博古事;此知地俗,是博今事也”?!罢b訓”中的“方志”與“土訓”的“地圖”,兩相對應,是以描繪地圖的形式表述“地事”,以文字形式記述的方式表述“觀事”?!暗厥隆焙汀坝^事”兩個詞語相對應,“地”“觀”語法功能相同,都是對“事”的修飾?!坝^”可以假借為“貫”,“貫”是現(xiàn)在“習慣”“慣?!敝皯T”的本字。而“俗”之義為“習”,與“貫”字語義相同。所以,“觀事”可以理解為后世所說的“風俗”?!暗赖仨薄暗婪巾笔欠謩e對“掌道地圖”“掌道方志”同一職事的具體敘述,并不是古今兩個不同時期的的內(nèi)容,而是分別講解當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3]。當然,“土訓”“誦訓”在講解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與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過程中,必定會涉及古代之事,這也是必然的。這與“掌道方志”必定是講解古代之事,“掌道地圖”必定是講解當今之事不是一個概念?!巴劣枴薄罢b訓”之所以設在“地官司徒”系統(tǒng),表明掌握和熟悉地情對于君王安邦治國理政的重要作用。

(二)作為“政官”的“夏官司馬”,其職責是“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4]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六十四).中華書局,1987.(P2235)。在《夏官司馬》中設置職方氏和訓方氏兩個地情職官。

1.訓方氏。

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4](P2698-2699)。

訓方氏,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1]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五十四).中華書局,1987.(P2275)。

訓方氏負責向王講述各諸侯國的政事和諸侯國君臣的心志,以及諸侯國世代傳說的圣賢事跡。每年正月初一,布告天下訓導四方人民,注意觀察新出現(xiàn)的人物和事物。

2.職方氏。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shù)要,周知其利害,……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王將巡,則戒于四方……及王之所行,先道,帥其屬而巡戒令?!盵2]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六十三至六十四).中華書局,1987.(P2636-2694)

職方氏,中大夫四人、下大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十有六人、徒百有六十人[1](P2274)。

“職方”即“識方”,是指記識各地諸種部類族屬的居民與物產(chǎn)特征,并“周知其利害”[3]辛德勇.《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中國史研究,2007,(1).。職方氏負責掌管天下的地圖,掌管各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分析研究各諸侯國、王畿內(nèi)的采邑、四夷國、八蠻國、七閩國、九貉國、五戎國、六狄國的人民和他們所擁有的財用、糧食、牲畜等情況,知曉各地的優(yōu)長劣短,以便管控天下?!踉O置州牧進行管理,明確職責,保證生產(chǎn)并及時交納貢賦。君王出巡時負責安全保衛(wèi)工作。

職方氏雖未出現(xiàn)“志”字,但其內(nèi)容卻基本涵蓋了方志所記的基本方面。在簡述其職責外,還特別概述了天下九州的區(qū)劃,以及各州的山川、人民和物產(chǎn):

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與其財用、九谷、六畜之數(shù)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之國,使同貫利。東南曰揚州,其山鎮(zhèn)曰會稽,其澤藪曰具區(qū),其川三江,其浸五湖,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正南曰荊州,其山鎮(zhèn)曰衡山,其澤藪曰云瞢,其川江漢,其浸穎湛,其利丹銀齒革,其民一男二女,其畜宜鳥獸,其谷宜稻。河南曰豫州,其山鎮(zhèn)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熒雒,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谷宜五種。正東曰青州,其山鎮(zhèn)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二女,其畜宜雞狗,其谷宜稻麥。河東曰兗州,其山鎮(zhèn)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其利蒲、魚,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六擾,其谷宜四種。正西曰雍州,其山鎮(zhèn)曰岳山,其澤藪曰弦蒲,其川涇汭,其浸渭洛,其利玉石,其民三男二女,其畜宜牛馬,其谷宜黍稷。東北曰幽州,其山鎮(zhèn)曰醫(y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yǎng),其川河泲;其浸菑時,其利魚、鹽,其民一男三女,其畜宜四擾,其谷宜三種。河內(nèi)曰冀州,其山鎮(zhèn)曰霍山,其澤藪曰楊紆,其川漳,其浸汾潞,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宜牛羊,其谷宜黍稷。正北曰并州,其山鎮(zhèn)曰恒山,其澤藪曰昭余祁,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其利布帛,其民二男三女,其畜宜五擾,其谷宜五種。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wèi)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zhèn)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凡邦國,小大相維,王設其牧,制其職,各以其所能,制其貢,各以其所有。王將巡守,則戒于四方,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職事,無敢不敬戒,國有大刑?!奔巴踔?,先道,帥其屬而巡戒令。王殷國亦如之[2](P2636-2694)。

職方氏這一記述體例,與其它任何一個職官的記述體例不同,直接把職方氏的管理對象作了非常詳盡的描述,類似《禹貢》的寫法。之所以有此特例,一方面是說明職方氏的管理范圍,另一方面是說明周王朝的疆域,使各級官員了解和掌握各地地情,守土盡職,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保持社會穩(wěn)定、保證人民安康。這對安邦治國理政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在以上四個地情職官中只有誦訓一職出現(xiàn)了“方志”一詞,但其內(nèi)容只是歷史文化和民情風俗等情況。加上“土訓”中的地圖、自然環(huán)境、物產(chǎn)和“訓方氏”中的人物,“職方氏”中的各類地圖、區(qū)劃、地形地貌、山川湖泊、人口、政治、種植業(yè)、養(yǎng)殖業(yè)、手工業(yè)、采礦業(yè)、冶金業(yè)、稅收等,內(nèi)容非常豐富,構成了比較完整的方志內(nèi)容體系。

二、地情檔案保存制度

《周禮》地情檔案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和秋官司寇五個系統(tǒng)專門的檔案職官和各類職官保存。主要是兩類:

第一類是檔案資料?!吨芏Y》創(chuàng)建的檔案制度已經(jīng)比較完備,包括檔案人員、檔案種類、檔案收藏、檔案保管和檔案利用等各個方面。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和秋官司寇五個系統(tǒng)中的職官都有保存檔案的職責,有的甚至還明確要保存檔案副本,并設有專門保存檔案的職官。《周禮》檔案種類繁多,主要檔案資料有行政管理文檔(包括國家政策、法規(guī)性文件、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的日常性文檔、匯報政績文檔)、經(jīng)濟管理文檔(國家財務管理文檔、商業(yè)管理文檔)、法律文檔(法典、盟約、合同類文書)、科技文檔(天文文檔、地理文檔、醫(yī)藥文檔、手工業(yè)文檔)和占卜文書(三兆、三易、三夢)[1]洪曦.檔案學視角下的《周禮》研究.遼寧大學碩士論文,中國知網(wǎng).。其中,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同樣要負責相關檔案的保管。

1.天官冢宰。主官為太宰,副手為小宰,助手有大夫、士若干,共有63個職官。太宰的職責是“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輔佐君王,統(tǒng)領百官?!耙园朔ㄖ喂俑薄耙园藙t治都鄙”,駕馭群臣、百姓,管理外交、財政等等。年初頒布政令,年終進行檢查,聽取匯報。每三年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賞罰活動。其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如表一:

表一

2.地官司徒。主官為大司徒,其副手為小司徒,直接助手有大夫、士若干人,下轄鄉(xiāng)老、封人、縣師、均人、山虞、川衡等人,共79個職官。直接負責管理地方的土地和人民。大司徒要掌管地圖,周知全國的山林川澤、土地及其地界的劃分、物產(chǎn)的情況,為諸侯國建立社稷,指導人民根據(jù)土壤狀況耕種,處理土地糾紛,決定土地稅收,用祭祀鬼神來教化百姓,并直接管理民政及刑事訴訟、婚姻制度等。每年中春之月,令男女聚會舉行活動,男女可自由配偶。其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如表二:

表二

3.春官宗伯。專管祭祀神靈,并負責學校教育。其主官為大宗伯,副手為小宗伯,所轄官員都是與祭禮有關的官員,共有70個職官。大宗伯最重要的職責,是按時祭祀昊天上帝及下屬日月山川諸神,按時祭祀先王宗廟等等。依《周禮》祭天及祭祖活動大約可由春官代行。直到漢初,皇帝們必須親自參加祭祖,祭天活動則往往由禮官代行。直到獨尊儒術之后,皇帝才不得無緣無故地不去主持祭天大典。其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如表三:

表三

4.夏官司馬。主管為大司馬,其職責是負責軍事方面的工作。包括作戰(zhàn)、訓練、軍械和馬匹管理、后勤保障等等,同時主持和負責與軍事相關的祭祀。共有69個職官。其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如表四:

表四

司 士 掌管各諸侯國、畿內(nèi)各采邑、各公邑的卿、大夫、士和庶子的名籍,辨明他們的年齡和級別高低以及他們的功德能力,上報君王確定升遷和待遇槀 人 掌管手工業(yè),保管相關手工業(yè)管理檔案土方氏 負責編制因地制宜和土壤增肥標準,交給種植者懷方氏 負責遠方人民歸附諸侯國進獻貢賦和物品合方氏 負責道路暢通、財物流通、度量衡統(tǒng)一,消除諸侯國之間的仇怨,和睦相處形方氏 掌管諸侯國地域和疆界,使小國服事大國,大國親睦小國山 師 掌管山林名稱,記載其物產(chǎn)和利弊川 師 掌管川澤名稱,記載其物產(chǎn)和利弊并發(fā)給各邦國,令他們進貢所產(chǎn)珍異物產(chǎn)原 師 掌管四方地名匡 人 負責宣傳八法、八則,觀察其是否存在為奸作惡者,使他們不敢違背法度,聽從王的命令

5.秋官司寇。負責刑律。主官為大司寇,副手是小司寇,下轄大夫、士若干,共有66個職官。平時負責斷案量刑,祭祀時負責維持秩序。外交及賓客禮儀,也由秋官負責。其直接與地情有關的職官如表五:

表五

《周禮》大小職官多達360種,24000余人,分工細致,不同系統(tǒng)有些職官職責還互有交叉,以上表中所列職官及其職責只是與地情基本情況直接相關的職官(筆者所列并不一定準確,只是說明《周禮》對地情的重視),以反映《周禮》對地情的重視程度以及地情資料的擁有情況。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周禮》的地理檔案中所保管和使用的地圖種類完備,有經(jīng)濟生活的地圖、政治生活地圖和軍事活動有關的地圖三大類,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和秋官均有職官大量使用有關地圖和圖,包括全國地圖、地圖、行政區(qū)劃圖、地形圖、植被圖、區(qū)域界線地圖、人口分布圖、交通圖、城邑圖、城邑規(guī)劃圖、軍用地圖、駐軍圖、農(nóng)田水利圖、物產(chǎn)圖、礦產(chǎn)分布圖、礦產(chǎn)開發(fā)圖、統(tǒng)計圖、陵墓圖、墓地規(guī)劃圖、圖像標志圖20種之多[1]劉克明,周德鈞.《周禮》與古代圖學.文獻,1997,(2).。后世方志廣泛使用圖,即淵源于《周禮》。

第二類是調(diào)查資料。從五官職責看,只有“夏官”中的“匡人”和“秋官”中的“小行人”肩負著調(diào)查研究地情的職責。

1.匡人。

匡人掌達法則、匡邦國而觀其慝,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2]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六十四).中華書局,1987.(P2703)。

匡人,中士四人、史四人、徒八人[3]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五十四).中華書局,1987.(P2276)。

匡人職責是負責宣傳八法、八則,用以匡正諸侯國,觀察其是否存在為奸作惡者,使他們不敢違背法度,聽從王的命令。這里的“觀”就是到諸侯國明察暗訪,調(diào)查各地遵守法度的情況。

2.小行人。

小行人掌邦國賓客之禮籍,以待四方之使者?!惯m四方,……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兇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1]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七十二).中華書局,1987.(P2994-3007)。

小行人,下大夫四人[2]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六十五).中華書局,1987.(P2734)。

關于小行人,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注曰:“小行人掌五物者(謂國札喪、兇荒、師役、福事、災禍,共五者),及其萬民之利害為一書,其禮俗、政事、教治、刑禁之逆順為一書,其悖逆、暴亂、作慝、猶犯令者為一書,其札喪、兇荒、厄貧為一書,其康樂、和親、安平為一書。凡此五物者,每國辨異之,以反命於王,以周知天下之故。”[3]欽定四庫全書(文獻通考卷一百七十四卷經(jīng)籍考一).小行人的職責是掌管各邦國賓客的禮籍,接待四方的使臣,考察邦國的情況,分門別類地寫成報告上報給君王。其中,到邦國調(diào)查研究邦國札喪、兇荒、師役、福事、災禍等五個方面的情況是小行人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君王了解和掌握各諸侯國真實情況的重要渠道,形成的專題報告屬于具有機密性質(zhì)。

檔案資料覆蓋面廣泛,除國家檔案外,涉及地情方面檔案是地情的基本資料。調(diào)查報告是專題地情資料,集中而有深度,最終也會成為檔案保存。檔案資料和專題資料相互補充,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地情資料體系。

三、“邦國之志”與“四方之志”辯證

“邦國之志”和“四方之志”分別由史官“小史”和“外史”執(zhí)掌。“史”官早在殷商時代就已出現(xiàn),并且有了明確分工。甲骨文中最早記載的“史”字,其本義在星象觀測、兇吉卜筮等重大活動中作出論斷并記錄在冊,也就是掌管文書記錄。在我國古代歷史文獻中,“史”也常常被引伸為由史官所編寫的文獻,即史書。鄭玄《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態(tài)度用右手記事。據(jù)王國維《釋史》考證,“中”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原始意義為盛放簡策之器,后引申為簿書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書之人?!坝种芄僦畬僬莆臅?,亦皆謂之史,則史之職,專以藏書、讀書、作書為事?!盵4]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卷第六藝林六.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P132)甲骨文中不但有“史”字,還有“大史”“卸(御)史”“公史”“西史”等詞語,均表示一種特殊身份的人或一種特殊的職位?!笆贰焙髞碛址只癁榍涫?、御史、三事、吏等等職官,說明當時“史”地位的尊崇。史“自古為要職。殷商以前,其官之尊卑雖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職事多由史出,則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4](P132)

《周禮》職官系統(tǒng)以“史”為名的官職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系統(tǒng)為歷來學者在探討史官時必然提及的《周禮·春官》中的“五史”,即大史、小史、內(nèi)史、外史、御史,并明確記載了他們的職權范圍和人員設置。大史的職責是掌管建立邦國的六典,保管邦國之間盟約的副本,參與歷法和祭祀日期的確定;小史則掌管王國和畿內(nèi)侯國往來歷史的記載,在祭祀、喪禮、會晤中協(xié)助大史的工作;內(nèi)史主要保管國家的法典和政令的副本,考核邦國、官府、都鄙的政事和年終統(tǒng)計;外史則負責書寫天子下達給畿外諸臣的命令,保管與四方諸侯往來的歷史記載。御史保管治理諸侯國、地方及百姓的法令。大史的地位最高,職責最重,小史協(xié)助他的工作,內(nèi)史掌管宮廷內(nèi)部事務,外史則掌管對外事務。另外一個系統(tǒng)為分布于《周禮》六官之中,幾乎每一種官職下均有的“史”,是普通的記事小吏,不同于政務類職官的“五史”,數(shù)量龐大。據(jù)許兆昌研究分析,《周禮》史官至少具有文職(指政府機構中從事文字文書的職務)、館職(指從事收集、保存、典藏檔案文獻以及圖書的職務)、史職(指從事史料收集與匯編、史書編撰與保存的職務)、禮職(指從事禮儀工的職務作)、天職(指從事預測、推算“天道”的職務)和武職(指從事征伐、戰(zhàn)爭的職務)六種功能,編撰史書只是史官的一種功能[1]許兆昌.周代史官職官功能的結構分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2).。這與殷商時代史官的設置和分工原則是基本一致的,只不過數(shù)量增加了很多。作為政務官的“五史”顯然不是履行史職功能的“史”官,而是從事文職的史官。“小史”和“外史”就屬于此類史官:

1.小史。

小史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則詔王之忌諱。大祭祀,讀禮法,史以書敘昭穆之俎簋。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軍旅,佐大史。凡國事之用禮法者,掌其小事。卿大夫之喪,賜謚讀誄?!盵2]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五十一).中華書局,1987.(P2098-2102)

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盵3]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三十二).中華書局,1987.(P1286)

小史掌管君王系世,記錄和研究君王宗族的長幼次序、親疏遠近。如果君王有事要到宗廟祈禱祭祀,就要向君王說明先王的有關忌諱。舉行大祭祀,大史要與有關官吏讀禮法書,小史則依據(jù)禮法書排定詔穆和俎簋的位次。在有大喪、大賓客、大會同、大征伐時,協(xié)助大史工作。凡國事要用禮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依禮而行。卿大夫的喪事,負責賜予謚號,宣讀誄詞。從小史的職責來看,均與祭祀有關,主要是協(xié)助大史做好禮法和祭祀等方面工作?!鞍顕尽本烤故鞘裁矗俊啊吨芏Y》各家注疏者雖都說是國史,但都沒有證據(jù)”,而王永太認為的“邦國之志應是小行人聞見匯編”[4]王永太.章學誠方志起源思想辨正.浙江學刊,1991,(6).,也不合情理。小行人的專題調(diào)查報告是“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不可能交給協(xié)助大史工作的小史。在小史的職責中排在首位的是“掌邦國之志,奠系世,辨昭穆”,“掌邦國之志”與“奠系世,辨昭穆”應當是互為一致的。鄭玄注曰:“系世,謂《帝系》《世本》之屬是也。小史主定之?!盵5]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五十二).中華書局,1987.(P2098)《隋書》卷三三經(jīng)籍志也說:“周家小史定系世,辨昭穆,則亦史之職也。”“系世”即記載世系的譜牒,記錄君王的世系是小史的一項重要職責,且與禮法和祭祀有關。由于各諸侯國有眾多姬姓諸侯國,如果不記清楚系世,必然造成混亂。從行文邏輯來看,“掌邦國之志”放在句首,“奠系世,辨昭穆”放在句末,是因果關系,只有掌握了“邦國之志”,才能“奠系世,辨昭穆”。反過來看,如果“邦國之志”是“諸侯國史”或“小行人聞見匯編”,那與“奠系世,辨昭穆”的邏輯關系就非常的混亂,短短的一句話中不可能出現(xiàn)兩個毫不相關的事物。及時準確掌握君王宗族世系,是維系分封制國家的根本,因此《周禮》特設小史一職執(zhí)掌。因此,“邦國之志”應是世系,即記錄君王宗族世系的譜牒。

2.外史。

外史掌書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掌達書名于四方。若以書使于四方,則書其令。”[5](P2136-2139)

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二十人?!盵3]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三十二).中華書局,1987.(P1290)

外史負責書寫君王下達給諸侯的命令,掌管四方各諸侯國的志書,掌管三皇五帝的典籍。負責把統(tǒng)一的文書傳達到各諸侯國。如果使者要持周王的命令出使諸侯國,就負責撰寫命令。史料記載周滅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諸侯國林立之時,《荀子·儒效》謂“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謂西周分封“兄弟之國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秴问洗呵铩び^世》則說“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國八百余?!敝芡醭椭T侯之間通過宗法分封制和畿服之制建立起嚴格的等級秩序和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各封國諸侯代表天子對其封地進行治理,同時向周天子履行朝貢、從征等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義務?!八姆街尽睂嵵竿馐酚涗浉髦T侯執(zhí)行君王的命令情況和完成各項任務情況,這是外史一項重要的職責,與外史其他幾項職責也是一致的。

“五史”中的“小史”與“外史”因為有“四方之志”“邦國之志”的職責記載,歷代均有學者將其視為方志,影響至今。鄭玄將“掌四方之志”注為“志,記也。謂若魯之《春秋》、晉之《乘》、楚之《梼杌》”[1]孫冶讓撰.王文錦,陳玉霞點校.周禮正義(卷五十二).中華書局,1987.(P2137)。章學城因襲鄭玄之說認為所掌“四方之志”“是一方之全史也”[2]章學誠遺書(卷第二十四).為畢制府撰湖北通志序.文物出版社,1985.(P243)。但無論是鄭玄還是章學城,都沒有佐證。鄭玄所謂“謂若”只是一種推測,章學城自己也說:“《周官》所謂四方之志、邦國之志,今不得而見矣?!盵2](P243)可見,鄭玄、章學城的觀點是缺乏依據(jù)。至于章學城將“邦國之志”、“四方之志”的資料來源歸結于“小行人”報告的說法,同樣也是自己的一種推斷,既與“小史”和“外史”職責不符,也與“小行人”的調(diào)查使命相左。王永太認為“四方之志應是周王室與各邦國往來的記錄,而非邦國史;邦國之志應是小行人聞見匯編,而非諸侯國史。章學誠根據(jù)《周禮》不確切的注疏來作為自己觀點的依據(jù),是難成立的?!盵3]王永太.章學誠方志起源思想辨正.浙江學刊,1991,(6).前文已述,“邦國之志”是記錄君王世系的譜牒,而非“小行人聞見匯編”。小行人調(diào)查所得專題報告應屬秘密報告,直接為君王服務,存檔是必然的,是地情資料的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小史還是外史,都是不可能獲取的。

四、結語:開啟方志編纂的歷史

《周禮》對地情職官的設置和對地情資料的重視,完全是出于治國理政的需要。在古代交通不便和信息不暢的歷史條件下,君王要達到治國理政的目標,了解和掌握各地地情是極端重要的。所以,《周禮》不但設計了地情職官,而且建立檔案制度,有效保存地情資料,為后世政治家重視地情樹立榜樣,為方志的形成和發(fā)展編纂奠定基礎。由重視地情到編纂方志,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周禮》涉及的地情已包含后世方志所記的基本內(nèi)容,形成方志的基本內(nèi)容體系?!胺街尽币辉~雖然不是后世方志的概念,但所指向的內(nèi)容確為某一方面的地情。“職方氏”雖然沒有“方志”一詞,但恰恰記述天下九州的情況,與今天志書中的“概述”或“概況”類似。綜而觀之,《周禮》不僅出現(xiàn)了“方志”一詞,而且形成地情職官制度和地情資料利用與保存制度,把地情對于治國理政的作用擺到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揭示治國理政與了解掌握地情之間的內(nèi)在規(guī)律和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周禮》方志學價值之所在。正是這一方志學思想開啟后世專門編纂方志之門,把地情通過方志這一體例形式集中起來加以記述,以供決策者了解掌握地各地情。畢竟《周禮》不是方志文獻,而是官制著作,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其中設置地情職官制度和地情檔案保存制定便是治國理政重要措施之一,正是這一措施導引著中國方志的形成和代代延續(xù)。

猜你喜歡
小史職官周禮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長沙國職官建置論考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當代文壇(2021年5期)2021-08-30 09:35:55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6
能量小史
《周禮》大宰九式研究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04-26 07:14:47
葉適門人孫之宏及其《周禮說》考述
火力機動發(fā)展小史
軍事歷史(1997年6期)1997-08-21 02:37:14
俄羅斯空降兵發(fā)展小史
軍事歷史(1994年5期)1994-08-15 07:53:22
心臟移植小史等3篇
祝您健康(1989年1期)1989-12-30 09:52:42
隋朝軍事機構與職官設置
軍事歷史(1987年6期)1987-08-16 07:06:48
增城市| 女性| 静海县| 修水县| 东兰县| 元阳县| 罗平县| 鲁山县| 区。| 青神县| 定陶县| 玛曲县| 兰西县| 连州市| 吐鲁番市| 遂昌县| 黎平县| 修文县| 怀来县| 花莲县| 额敏县| 梁河县| 岐山县| 仲巴县| 松潘县| 汉川市| 临海市| 定兴县| 名山县| 泰来县| 甘洛县| 鞍山市| 江川县| 肇州县| 色达县| 同心县| 包头市| 汝南县| 乌兰浩特市| 隆安县|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