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北京琉璃廠應該算是“中國書店”的大本營,十幾年前我和他們的總經(jīng)理沈望舒先生卻是十分熟悉?,F(xiàn)在琉璃廠西街里面有古籍書店,把口向北,南新華街路東也有家中國書店,因為興趣所致,每當看到舊書還是會下手淘兩本,自認為是沙里淘金。這兩家店的舊書都不便宜,為了在心理上獲得平衡感,便從中午下館子的百十元預算里摳,虎坊橋胡同里的蘭州牛肉面20元就能解決,剩下的時間和碎銀子就消耗在了書店。我選書愛看書價,書好價低便會毫不猶豫地拿下,但什么時候讀卻沒想過;書價極高的,就回想自己是不是有同類的書籍,立馬覺得存貨在“升值”,這樣一來,即便逛到中午只喝涼水也高興。
新街口附近的中國書店,20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光顧。當時我在北師大中文系讀書,兜里沒錢,看得到卻買不起,不管怎么樣還是要先解決溫飽問題。不過以當時的普通飯菜價格和書價比,書是挺貴重的東西。若從同學那里借到一本好書,心里甚是高興,可必須挑燈夜讀,因為后面還有很多人等著借閱呢。因此,每當見了同時期出的書,便有幾分偏愛。新街口這家舊書店,現(xiàn)在時不時會有10元3本的促銷,通過眼力和心情,也能得到一些不錯的。有的書類別比較集中,猜測可能是從大學里哪個教授家出來的,聯(lián)想到自己藏的書以后可能也就是這個出路,更糟糕的出路應該是造紙廠的紙漿車間,因此不免生出幾分絕望。
近日,北京市印發(fā)《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在優(yōu)化行政審批、完善財政金融扶持、促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政策安排,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北京將打造200家特色書店。有評論說: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文化消費的多元、經(jīng)營成本的上漲,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實體書店發(fā)展確實面臨不小挑戰(zhàn)。統(tǒng)計顯示,2005年-2013年為止,國有書店共減少1944家,民營書店共減少3801家。書報刊媒體產業(yè)鏈的萎縮,出版內容質量存在大量的華而不實,確實讓人挺無奈。再說一組我以前收集的數(shù)據(jù),2005年全國共有國有書店網(wǎng)點11897處,供銷社網(wǎng)點3200處,集個體零售網(wǎng)點108130處,而到了2009年,國有書店網(wǎng)點減少為9953處,供銷社網(wǎng)點減少為1636處,集個體零售網(wǎng)點減少為104269處,三類網(wǎng)點4年就分別下降了16.34%、48.88%和3.57%。這組數(shù)據(jù)有特點,一個是比較詳細,知道以前書店有國有的、供銷社的、集體的、個體的;二是能感覺到,集體個體小書店曾經(jīng)是城鄉(xiāng)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風景線”。
世界上其他國家對中小書店又是如何扶持的呢?據(jù)說法國政府長期免征書店所得稅,加拿大政府為獨立書店購置電腦設備支付一半費用,德國政府不僅免征書店的所得稅;還在增值稅上給予優(yōu)惠;日本和韓國政府制定圖書最低折扣,以保護實體書店與網(wǎng)絡書店處于平等的競爭舞臺。
北京的舊書肆,有“二寺一廠”,即隆福寺、報國寺、琉璃廠;還有“東西二場”,即東安市場和西單商場。其中東安書肆始興于20世紀20年代,在1912年和1920年的兩次大火之后,由東安市場商民公益聯(lián)合會與市政公所共同規(guī)劃,東安市場各門店前原有的四尺走廊被取消,路中設攤,兩邊各留“火道”,既利于防火又便于顧客活動。市場西街的幾十家書攤連成一個書廊,書店多集中在丹桂商場、桂銘商場、中華商場和暢觀樓,書攤多集中在西夾道的二道街和南花園,店店相接攤攤相連,古書、新書、外文書、教科書、報刊雜志、字帖唱本無所不包。其中成立較早并名聲在外的店鋪有“瑞文齋”“多文齋”“中源書局”“新智書局”等。從1935年到“七七”事變,又有數(shù)十家書店書攤陸續(xù)開業(yè),即使在日偽統(tǒng)治時期也有二三十家書鋪艱難維持。新中國建立,在經(jīng)歷了公私合營的短暫紅火之后,古舊書籍買賣在“文革”期間遭到浩劫。1969年東風市場新建后,保留下來的古舊書店蝸居西門一隅,只經(jīng)營外文書和解放后出版的舊書。由于東安市場鄰近東交民巷,所以過去多有出售外文原版書的,如以經(jīng)營歐版書為特色的“中原書店”,以經(jīng)營日本書為特色的“春明書店”。藏書家謝其章認為,在一段時間內,這里是了解和譯介國外出版物的一個中轉站。
作家姜得明1951年進入人民日報工作,單位地點毗鄰東安市場,幾乎每天中午吃完飯就到書市里踅摸新書,所說的“新書”,在東安市場更多是指從各處收來的舊書。在早年間淘舊書的人眼中,等級高的集中在兩個地方,一是琉璃廠,二是隆福寺,主要賣的是線裝書。中級的就是東安市場、西單商場這兩個地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回憶:“20世紀50年代我在北大的時候,先坐332路到動物園,然后換103或110路到東單市場下,有的時候我和同學也會騎自行車去。我并不是一個藏書家,只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買下來,這就是淘書的樂趣。人厭我愛,逛冷攤、攤尾,經(jīng)常有驚喜。解放前我就開始收集上海萬象書局印的現(xiàn)代作家自選集,我看中它們是因為它們是自選集,20個作家20本,每本大約20萬字左右,大多都是作家自己選的。只有魯迅的那本我表示懷疑,魯迅是1936年去世的,不知道是不是魯迅自己選的,但至少是同時代的人選的。這些選集真實地表達了作家對自己作品的認知,每一本都凸顯了作家的個性,例如丁玲就選了《莎菲女士的日記》。當代人在評價新文學的過程中,常有矯枉過正的傾向。我們這一代人離“五四”近一些,我覺得接受了新文學比較純正的營養(yǎng)。當年這一套書,我缺的是沈從文的那一本,結果就在東安市場找到了,非常開心,我想我從南到北找了這么多年,終于找齊全了,當時的書店老板也很懂書,態(tài)度也好。后來我從干?;貋砣ベI書,我記得很多書擺在一起,巴金、茅盾、郭沫若等,老舍的書擺在一邊,我想買又不敢買,怕被別人抓住,就像歷險一樣?!?/p>
說到報國寺,2015年3月31日存在了17年的報國寺地攤沒有了,想在地攤上淘書刊只能就近去潘家園。千年古剎報國寺始建于遼,明代成化年間擴建后更名為“大慈仁寺”,民間仍稱之為“報國寺”;清乾隆年間重修后,改稱“大報國慈仁寺”。隨著清初滿漢分居政策的實行,北京書市遷入報國寺內,這里也一度成為京城文人士子的匯聚之地??滴跏四辏?679)北京大地震后,報國寺逐漸衰落,其書市開始向琉璃廠遷移,并最終為后者取代。1997年建立的報國寺文化市場,專門設有書報刊交易區(qū),其中連環(huán)畫交易一度成為其經(jīng)營特色。其他書刊的來源很雜,有因單位圖書室撤銷圖書被處理的,有老家兒的藏書被兒女當廢品賣了,也有從別的市場販賣過來的。報國寺和潘家園,這兩個在北京名氣規(guī)模都比較大的市場,本來是各有長處且相互補充。相對于潘家園來說,曾經(jīng)紅紅火火的報國寺,在地理位置上有自己的優(yōu)勢,地處舊南城西部,從功能上說這里缺少文化市場,報國寺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缺。有人總結了它當時的一大特點——市場是在古建筑群中建立形成的,出于文物保護的考慮,是以地攤為主,因此這里的舊書刊就有了價格低廉的優(yōu)勢,受到囊中羞澀的文化人的偏愛。潘家園的特點是場地、店鋪比較大,可容納幾萬人,有很多外國游客慕名而來,說不好就冒出一個大買家。
再說兩個北京淘書的好地方。一是西南物流,系對豐臺地區(qū)西南片物流運營地的統(tǒng)稱,它由很多分散點組成,其中不少是分布在村莊的院子,那里有很多庫房都堆滿了特價書,便宜到1折,比價格更重要的還是品相,據(jù)說有不少十幾年前積累下來的老書;二是王四營圖書批發(fā)市場,從地鐵四惠站出來,坐455路到南花園東口,過了馬路就到了,三個廳,每個都有足球場那么大。書很多很雜也很便宜,以特價書為主,新書、舊書都有,多在1到3折。想想這些圖書市場可能會在不久后消亡,便又生出幾分悲哀。
有人說,藏書家就是必須戴上白手套才去翻書的家伙,且只看末頁——版權頁。這自然是一種刻薄的說法,也非混跡于此的讀書人的初心。如果說藏書只為稻粱謀,那應該是很務實的銀錢之事,可惜是少了點癡性,即對書籍孜孜以求的熱愛。美國作家尼古拉斯·A·巴斯貝恩寫了一本書,記錄了一群有點怪癖的愛書人。書名起為《Among The Gently Mad》,漢譯“瘋雅書中事”,瘋與雅并置,倒也很妙。藏書為一雅事,但沒一點瘋魔的勁頭和熱情,也難以達到一個相當?shù)木辰?。說藏書人的心態(tài),比如對于如何才能成為藏書的行家,巴斯貝恩引述一位書友的話:“你必須和書同床共枕,和書生活在一起。你必須擺弄書,不要怕和它們有親密接觸。”看來這方面中西并無不同。
(編輯·劉穎)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