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國朋友們來中國參加各種活動時,都不忘大秀一把中文。從基礎級別的“你好”“謝謝”,到“恭喜發(fā)財”“大吉大利”,再到高手級別全程無障礙交流,甚至是大神級別的引經據(jù)典、詩詞歌賦……讓人在不禁感慨別人的語言天賦時,也為自己生在中國,講著字正腔圓的中國話而感到驕傲。
媒體熱議
“騰訊網”(2018.4.12) “如果想領先別人,那就學習漢語吧!”這是2006年,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對“漢語熱”的評論,而來自國家漢辦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除中國(含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shù)已逾1億人。3月30日,俄羅斯教育科學部部長奧莉加·瓦西里耶娃表示,參加2019年俄羅斯全國統(tǒng)一考試的遠東地區(qū)和外貝加爾邊疆區(qū)的學生,可以選擇漢語科目參加考試。
荷蘭教育國際化組織3月27日宣布,本學年漢語已正式成為荷蘭中學畢業(yè)考試的外語選考科目?,F(xiàn)在荷蘭有70所中學在教漢語,其中的15所將在今年的畢業(yè)季安排學生參加漢語科目考試。
在荷蘭,除了必修荷蘭語和英語外,中學生必須學一門第三語言。漢語越來越重要,所以越來越多中學生學習漢語。一些家長認為,掌握漢語能讓孩子站在更好的起點。
在愛爾蘭、法國、俄羅斯等歐洲國家,漢語也正進入這些國家的中考、高考系統(tǒng)。法國漢學大咖白樂桑卻認為,漢語在歐洲的未來不是大學,而是像西班牙語、意大利語一樣,獲得在歐洲基礎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新浪網”(2018.2.3) 狗年新春,央視新聞推出春節(jié)特別節(jié)目《中國詞兒 世界范兒》,隨著近年來中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影響力的與日俱增,英語圈國家對中國詞語的認知度和使用率越來越高。有趣的是,過去很多使用英文翻譯的中國詞,也開始被漢語拼音所替代。比如:餃子,過去英語翻譯為dumpling,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外國人直接叫它JIAOZI,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也把拼音“JIAOZI”收錄了進去。
青春論壇
主持人:余秋雨在《華語情結》一文中寫到:“語言像山岳一樣偉大。不管哪一種,堆壘到20世紀,都成了山。華語無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綿的歷史那么長,用著它的人數(shù)那么多,特別有資格接受E·Sapir給予的‘龐大‘廣博這類字眼。一度與它一起稱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語言大多已經風化、干縮,唯有它,竟歷久不衰,陪伴著這顆星球上最擁擠的人種,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蹦敲矗瑵h語跟其他語言相比,到底有哪些優(yōu)越性呢?
李林:漢語是一門極為科學的語言,其科學性首先體現(xiàn)在它的簡練上。英語單詞的數(shù)量超過百萬,而所有這些單詞卻可以用四千個漢字表達。同樣的一句話,漢語可以用最少的詞來表達。其次,表現(xiàn)在它的邏輯性上。比如,漢語的語序是主語——謂語——賓語,這就非常符合邏輯思維;同時,漢語的詞匯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復數(shù)、詞性、詞格、時態(tài)等變化。語言學家們甚至認為這是語言發(fā)展的最高階段。
王海洋:漢語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語言。比如漢語的方塊字就創(chuàng)造了“對仗”這一獨一無二的詩歌類型。英語的詩歌,只講求韻腳,卻無法做到一一分明的對仗;而漢語則因為方塊字,可以讓詩歌的形式發(fā)展得非常嚴整,成為一種非常獨特的詩歌類型。所以漢語有五言詩、七言詩之分。不認識漢字的人,都可以看到漢語詩歌那種法度森嚴的齊整之美。
李宜珊:漢語是華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你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謎題深入其中,它如細語般呢喃;如泉水般潤流,如天籟般謳歌,伴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春秋。它就像一位慈母,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我們,使我們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露水的滋潤,綠葉的希望。
主持人:近日,歐洲首家中英雙語小學的開學引發(fā)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來自歐洲、美國、南美等地的15名學生成為英國倫敦韋德雙語小學的第一批學生。未來,該校將有一半課時接受中文授課,同時還將部分使用來自中國的教材。
“漢語熱”正在世界各地上演。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從2004年的近3000萬增長到了1億。風靡全球的“漢語熱”的出現(xiàn),是因為人們相信,學習漢語意味著搶占未來的先機,掌握漢語將有力地提升個人價值,為個人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機遇。
勤勞、智慧的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錘煉,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上唯一古老卻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語言——漢語。那么,學習漢語,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唐士博:中國在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了解中國,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掌握中文。中國有著悠久輝煌的文化,許多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都用中文創(chuàng)作,掌握漢語就能了解到燦爛的中國文化。此外,中文和其他亞洲語言關系密切,如:日語,朝鮮語等,掌握中文對學習其他語言也有著重要的輔助作用。學習漢語,掌握漢語,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也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
劉艷麗:我們是黃皮膚,黑眼睛,黑頭發(fā)的炎黃子孫,漢語教育可以使我們了解歷史,掌握中華文化。我們的根深深地扎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國語教育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靈魂。語文課本中無論是祖國的大好河山,還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都讓我們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教會了我們怎么做人。
李麗:漢語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如解數(shù)學題時,審題分析需要漢語,證明詮釋需要漢語,答題歸納也需要漢語。我國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就說過:“學理科的不學好漢語,寫出來的東西文理不通,枯燥無味,讓人難以看下去,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業(yè)發(fā)展的。”不僅數(shù)學課需要用到漢語,其他學科照樣需要用到漢語。不僅如此,漢語還是我們和其他人交流的紐帶,是一種表達自己情感的工具。
小結
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學習漢語,可以讓我們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縱覽燦爛的華夏文明,接受中國博大精深文化的熏陶,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同時,也可以讓我們流暢地和別人進行交流,表達自己的情感。相信總有一天,“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