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張國慶 許亞樺 曾屹生
在臨床中,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多發(fā)的周圍性眩暈疾病之一。由于罹患半規(guī)管不同,分為后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水平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SC-BPPV)和上半規(guī)管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superio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SSC-BPPV)。水平背地性眼震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apogeotropic HSC-BPPV),隸屬于HSC-BPPV的一個分支,指當耳石處于水平半規(guī)管壺腹嵴帽或前臂時,患者出現(xiàn)水平背地性眼震癥狀。對患者的情緒、心理、身體等產生消極作用,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本研究采用中文版眩暈障礙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1],研究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配合改良耳石重置法對apogeotropic HSC-BPPV患者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QOL)[2]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期間資料完整、經翻滾試驗(ROLL試驗)確診為pogeotropic HSC-BPPV的60例患者,并排除梅尼埃病、突發(fā)性聾、前庭神經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眩暈的疾病。其中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0.1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60天,平均12.4天。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患者,分別行Gufoni法和改良Nuti法重置耳石,改良Nuti組同時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1.2.1apogeotropic HSC-BPPV的診斷標準
①患者存在以因體位變化而出現(xiàn)眩暈發(fā)作的臨床表現(xiàn);②經ROLL試驗誘發(fā)出雙側眩暈和雙側水平背地性眼震者;③視眼震相對較弱側判定為患側。
1.2.2耳石重置方法
對確診為apogeotropic HSC-BPPV患者先行耳石重置,分為二種方法:
①Gufoni法[3-4]。 患者取平視坐位,快速向患側側躺,肩膀與水平面垂直,維持1min;后快速將患者頭部向上轉45°,維持3 min。②改良Nuti法。 患者取平臥位頭墊高30°,維持2min;后快速將頭向患側轉90°,維持2min;接著快速將頭向中線回旋45°,維持2min;最后恢復初始體位。以上二種方法均可重復。
1.2.3口服中藥2周
改良Nuti組同時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 10 g,天麻 10 g,葛根 30 g,川芎 15 g,澤瀉 15 g,茯苓 15 g,車前子12 g(包煎),白術 12 g,陳皮 10 g,生姜 10 g,砂仁10 g(后下),甘草6 g,大棗 3 枚;對于氣虛較為明顯的患者,可在藥方中加入黨參 15 g;對于肝陽上亢的患者,可在藥方中加入石決明30g(先入)。
1.2.4Barbecue翻滾復位法
耳石重置成功后,兩組均采取Barbecue翻滾法進行復位:患者取平臥位,快速將頭向健側轉90°;頭部繼續(xù)向健側轉90°,帶動軀體由平臥位轉成俯臥位;再繼續(xù)將頭部向健側轉90°;最后恢復初始體位。該手法復位第一次由醫(yī)師操作演示說明,之后由患者單獨復位,醫(yī)師指導并糾正錯誤,直至患者正確掌握。每天睡前自我復位3~5次。
1.3.1QOL評定方法
采用中文版DHI[1]:量表共包含25個項目,可分別評定眩暈患者的功能(F,9項)、情感(E,9項)和軀體(P,7項)3個方面的損害程度和生活質量;每條問題均有3個答案,分別是“是、有時、無”,計分為“4、2、0”分;0分代表眩暈疾病對患者無影響,相應得分越高,說明眩暈對患者影響水平越高,總分為100分。該量表測評分別在耳石治療前和治療后1個月進行。
1.3.2耳石重置療效評價
采用視頻眼震電圖分析儀觀察,直至患者眼震由水平背地性轉為水平向地性。
1.3.3耳石復位療效評價
參照2017年BPPV診斷和治療指南:以患者眩暈癥狀和眼震體征的轉歸進行判定①痊愈:完全消失;②有效:減輕,但未消失;③無效:未減輕甚至加劇。
本研究采用丹麥OTOMERTRICS公司生產的視頻眼震電圖分析儀(Type1068)進行觀察,記錄眼震的有無、方向、潛伏期、持續(xù)時間以及有無疲勞性等。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兩組間比較采用F檢驗,而同組內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后DHI各項分值和總分見表一??梢?,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DHI各項分值和總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間比較,中藥加手法組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DHI各項分值和總分優(yōu)于單純手法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耳石重置成功后,采用Barbecue翻滾法復位,兩組手法耳石復位成功率均為100%,且1個月內均未再復發(fā)。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的DHI評分(分,
BPPV,臨床俗稱耳石癥,耳石(碳酸鈣結晶)由橢圓囊斑脫落進入半規(guī)管,是BPPV的病理學基礎。根據罹患半規(guī)管不同,又將BPPV分為PSC-BPPV 、HSC-BPPV和SSC-BPPV。 apogeotropic HSC-BPPV是HSC-BPPV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占HSC-BPPV的27.00%[5]。
中醫(yī)學認為BPPV屬于 “眩暈” 范疇。眩暈最早見于《內經》,稱之為“冒?!?。在《內經》中認為本病屬肝所主?!端貑栃C原病式》中言:“所謂風氣甚,而頭目眩運者,由風木旺”,主張眩暈的病機應從風火立論?!兜は姆ā分袕娬{“無痰則不作眩”?!秲冉洝分杏种赋觥帮L為百病之長”。目前臨床上認為本病可分為肝陽上亢、痰濕中阻和氣血虧虛等三種基本證型,我們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痰濕中阻證較為常見?;颊咂⑹Ы∵\,痰濁中阻,引動肝風,風痰上擾清空發(fā)為眩暈。Gufoni等[6]認為,壺腹嵴帽的耳石由于處在非自由活動狀態(tài),行手法復位時首先應讓非自由活動狀態(tài)的耳石脫離并落入水平半規(guī)管管中,以利后續(xù)的Barbecue翻滾法復位治療。1998年Nuti等[7]曾報道采用平臥反復轉頭法成功將13例水平背地性眼震轉變成水平向地性眼震,成功率為62.00%。我科根據人體內耳水平半規(guī)管的解剖特點及BPPV病理生理特性,同時參考Nuti的耳石重置方法,提出了新的重置手法,命名為改良Nuti法:患者取平臥頭墊高30°體位靜臥使水平半規(guī)管與地面垂直;頭快速向患側轉90°,可使處于相對上位的壺腹嵴帽耳石,在重力和加速度的作用下向半規(guī)管側脫落;后頭向中線兩次回旋45°,直至回位,更加順暢地讓脫落的耳石在水平半規(guī)管中遷徙。此種手法操作更加簡便,我們在此基礎上予口服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半夏白術天麻湯是治療眩暈病的經典方 ,特別是治療耳源性眩暈運用更為廣泛,本方出自《醫(yī)學心悟》由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甘草、生姜、大棗組成,能化痰熄風,健脾利濕,主治眩暈病, 屬痰濁中阻者,本文所用方是在原方的基礎上增加砂仁、澤瀉以增強健脾理氣,利濕化痰的作用,另外增加川芎、葛根,活血行氣,升陽降濁,以解除中焦阻滯,疏通氣機,使清陽升,濁陰降,全方共用可健脾利濕,化痰熄 ,升清降濁,而達到眩暈停、嘔吐止、耳竅開的目的。眩暈給患者的情緒、心理、身體等產生消極作用;QOL是一全面評估個體心理、生理、物質生活狀態(tài)和社會功能的綜合指標;目前,國內外應用DHI量表給BPPV患者的癥狀進行調查和量化評估已經非常普遍[8-10]。
我們發(fā)現(xiàn),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配合改良Nuti法組與Gufoni法組,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DHI各項分值和總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中藥加手法組在治療前和治療后的DHI各項分值和總分低于單純手法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水平背地性眼震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患者,應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配合改良Nuti法較單純Gufoni手法復位更能改善患者的QOL,值得推廣;中文版DHI能給BPPV患者提供科學的QOL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