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杯奪冠早已變成過氣話題。況且本屆世界杯從小組賽就顯現出“有毒”(此處指比賽勢頭強勁。編者注)特質,本以為會成為法國勁敵的選手紛紛提前回家,讓法國如同“楊超越錦鯉加持”(中國網民對選秀選手的調侃,指運氣好。編者注),一路順利晉級摘得世界冠軍。
不過除了有些運氣成分在的體育競技,法國在許多領域是實打實的“世界冠軍”,其中許多不為人知,讓我們看看法國還有哪些“第一”吧。
亞麻產量?誰在乎呢?如果你知道紙幣的重要組成成分是亞麻纖維,大概就不會這么說了。
歐洲的亞麻產量是全球第一,而法國因北部地區(qū)氣候最適宜亞麻生長,使它成為歐洲最大的亞麻生產國,僅諾曼底地區(qū)的產量就將近占了全歐產量的一半。
亞麻作為十分環(huán)保的材料深受法國人的喜愛,可惜亞麻紡織技術屬中國最厲害,如何從中國人手中搶得一部分市場,也是這個亞麻原料大國的一個長期課題。
普通紙和印鈔紙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所用纖維不同。普通紙所用的木質或草質纖維遇水就會分散開,而紙幣所用的亞麻纖維更緊密,基本不會受水影響,讓鈔票紙的纖維更接近于布。
至今已有15位法國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其中1901年的首位獲獎者就是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之后還有廣為人知的羅曼·羅蘭、安德烈·紀德、阿爾貝·加繆、讓-保羅·薩特 等。不過薩特在1964年得知自己獲獎后,成為了第一個拒絕領獎的作家。作為一個介入文學作家的他,認為自己的作品和其中的社會思想都是個人行為,不想與同獲獎項的人或發(fā)獎機構有所牽連,不愿意被“機構化”。不過那年的諾獎獲獎者還是為他保留了。
最近的法國諾獎得主,是2014年獲獎的小說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獎理由:用出色的“回憶藝術”喚醒了最難以道明的人類命運,捕捉到了二戰(zhàn)法國被占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
介入文學,指作者在作品中體現他們的政治思想或社會思想,“介入”生活、為時代而寫作。有些介入文學作者會以“知識分子”身份直接參與一些政治活動。馬賽爾·普魯斯特、安德烈·紀德、阿爾貝·加繆、讓-保羅·薩特等著名法國作家都創(chuàng)作了不少介入文學作品。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報告,法國已有兩年是“可持續(xù)性”排行榜的第一位。報告中提到,全球有將近1/3的食物被浪費或扔掉,而法國則致力于利用一些政策來減少這些食物的浪費。
當然這并一定不是法餐的量如此“精致”的原因。要聲明的是,法國人用長棍面包把盤中菜湯都擦干凈的習慣,并不是為了節(jié)省,而是在表達這盤菜非常好吃,因為法餐的精華就在醬汁,通通吃完才是以行動證明的美味。
再舉個例子:法國超市Intermarché推出的一項活動“丑蔬菜水果”,會把長得奇奇怪怪沒有賣相的水果蔬菜集合起來,還用它們做果汁,并以七折的價格出售。在告訴大家他們除了丑沒啥不好的同時,抵制了這種食物浪費。
法國77%的電都是采用核能發(fā)電的,更具體一點來說,法國的人均核電站數是美國的兩倍。
這個可以說是不用任何數據都全世界公認的第一了。
當下我們正在經歷的大假期,就包含在法國人每年平均七周的假期當中。據統計,在全球50大城市中,巴黎的工作時間最少:每年只有1481小時。不過2017年的數據表示,法國在全球的生產力排名卻排在第12名。萬萬沒想到他們效率這么高吧!
同時,法國的退休時間也是“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的35個國家中最長的。(摘自歐洲時報)(編輯/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