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
我的父母是非常勤奮、正派、踏實和專業(yè)的老知識分子。他們過了與命運抗爭的一生:三年困難時期、“文革”、國有體制改革、股災、房價上漲……即使這樣,他們仍然帶著那種老一輩天然的正派和熱情,活得頑強又樂觀。
對他們沖擊最大的并不是時代的大事,而是生活中沒法理解的不公平,比如他們沒法理解為什么一個無所事事的朋友通過投資房產,輕松賺到的是他們成千倍的工資?為什么在他們看來生活和工作方式不靠譜的一些人如今會活得很不錯?他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價值觀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在這個時代,到底是什么決定了努力和回報的關系?
我的另一個身份是新精英生涯的董事長。這十年里,我?guī)ьI這家公司從零做起,參與市場競爭,琢磨商業(yè)游戲法則,現在這家公司成為生涯規(guī)劃領域市場占有率最大的機構。我深深理解一個公司的估值和競爭力可以通過很多方式撬動,個人的努力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每當這時,“努力和收益不成正比”的困惑常讓我陷入思考。幾年下來,我開始慢慢理解這個困局的真正問題所在。
今天,大部分關于個人成長、生涯發(fā)展和人生設計的理論都源自心理學、教育學。這些學科的視角主要是從個體出發(fā),希望個人通過整合和學習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追求內在的豐盛。而很多人期待的提升競爭力、發(fā)揮優(yōu)勢、快速增值等概念卻來自社會學、經濟學和商業(yè),從這個視角來看,個體在其中只不過是一個“社會原子”,個性化的部分不多。這兩個角度如此不同,答案就不一樣。比如房價問題,心理學告訴你“有房子并不代表有安全感”,而社會學和經濟學會告訴你“如何利用杠桿效應和經濟趨勢投資房產”。這兩個角度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你希望通過個人的角度達到社會方面的成功,這中間就缺一塊拼圖。你不得不承認:發(fā)揮天賦、追隨熱情,你一定會很幸福,但未必能改變世界;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會獲得寧靜,但未必能創(chuàng)造價值。
這個時代真正的高手既懂得如何驅動自己持續(xù)地努力和積累,也懂得借助社會和科技趨勢放大自己的收益。所有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階段性的非線性成長和躍遷式的上升。每隔幾年,他們都會突然上一個臺階,眼界、想法、能力、能調用的資源和身價完全不同。這就是利用規(guī)律放大個人努力的結果。
我研究過“福布斯富豪榜上”的華人富豪,他們有三個共同點:首先,他們足夠努力、勤奮;其次,他們在26~35歲開始創(chuàng)業(yè),這個時間段正好是社會積累足夠、家庭負擔不太重的時期;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兩年左右后都遇到了一個空前的時代上升趨勢,比如香港首富是抓住了金融和房地產行業(yè)的上升趨勢,臺灣首富抓住了電機和塑料行業(yè)的上升趨勢,內地首富則順應了互聯網大潮。
和游泳一樣,會游的人很省勁,不會游的人即使身體強健,也游得很累。時代也是有水性的——有些人能深刻地理解時代的水性,順著大潮去很遠的地方;有些人則不理解社會和時代的水性,搞不好還會淹死自己。
(摘自《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