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談2018年高考歷史全國卷41題中的比較題

2018-09-10 13:17汪儒斌
中學歷史教學 2018年8期
關鍵詞:鄉(xiāng)約曼徹斯特大都市

汪儒斌

比較類問題是近年來高考材料題中最??记译y度較大的一種題型。2012-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中,比較類的材料題至少有37問,涉及七年間全部十六套題。如以第41題(2016年以前為第40題)論,除2012年新課標全國卷和2017年全國3卷外全部涉及比較,在全部32問中占22問,足見其分量之重。2018年的三套全國卷第41題仍全部涉及比較問題的考查。從難度上看,今年涉及比較的4問難度并非歷年來較難的,但將這幾個比較問題歸納起來看,完全符合高考比較問題考查的一般原則,因而對其進行解讀、研究對我們在高三進行材料題的復習大有裨益。

對比類問題可以分為明對比和暗對比:明對比是題干設問中明確告知考生需要將什么與什么對比,比如今年3卷第1問 “概述上海和曼徹斯特發(fā)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和第2問“說明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相對于曼徹斯特的有利發(fā)展條件”,就是明確要求考生將上海與曼徹斯特進行對比;暗對比則是題干設問中沒有明確告訴考生需要對比,但要解答該問考生必須要進行對比或至少要有對比的意識才能作答,比如今年1卷第1問“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還有今年2卷第1問“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前者問的是“變化”,這就需要前后對比,后者問的“特點”,而沒有比較不成其為“特點”。

可見,對比類問題可以分為三種:同一主體自己與自己比,即比變化、趨勢;不同主體之間明對比,即比異同;不同主體之間暗對比,如前舉的特點。

要對比就要有對比的角度,否則對比無從入手。對于對比的角度,有的題干設問中有明確提示,如今年2卷第1問所給的對比角度是“種植利用”,3卷第1問所給的角度是“發(fā)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第2問所給的角度是“有利發(fā)展條件”;有的題干設問中就沒有明確提示對比角度,如今年1卷。

因此,解答比較類材料題的第一步是明確所問是否為比較題,目的在于把暗對比明確。其次在于明確比較類型:是變化、特點還是異同,目的在于明確對比的對象,即誰跟誰比。第三步最關鍵,明確比較的角度。對此,首先是審題,通過審題干設問中的限定詞的信息捕捉比較的角度;如果題干設問中沒有給出角度,那就需要我們通過對材料進行文本分析并針對比較的主體結合所學知識來尋找對比的角度。

下面我們就按此思路將今年的四道比較題逐一解析。

1卷第1問: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到明清時期鄉(xiāng)約制度的變化。

通過審題干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該問的核心是“變化”,即同一主體的前后對比;設問的限定語包括,對比的主體是“鄉(xiāng)約制度”,前后范圍是指“宋代到明清”。該題沒有給出對比的角度,而鄉(xiāng)約制度不是所學知識,所以只能依靠文本分析。就尋找對比角度而言,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對相關文本劃分層次。我們截取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制度,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xiāng)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姓宣講、教化。

通過文本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該文段分為兩個層次:從開頭到“明清時期”之前是一個層次,講的是宋代鄉(xiāng)約制度;之后是另一個層次,講的是明清的鄉(xiāng)約制度。而每一個層次都講了兩個意思:鄉(xiāng)約的內容與組織者。于是這一變化我們可以用下面的表格來表示:

然后據此行文寫出答案。

2卷第1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

通過審題干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該問的核心是“特點”,限定語是“種植利用大豆”。沒有比較不成特點,但設問中只有“我國歷史上”,沒有給出比較的參照對象,但設問給了比較的角度,即限定語的“種植利用大豆”。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根據材料判斷比較的參照對象。該題所給材料第一段是中國歷史上對大豆的種植、利用的內容,而材料第二段則是美國歷史上對大豆的種植、利用的內容,很顯然題目是暗示我們要將中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情況與美國的相比,因此參照對象是美國。

第二步就是根據比較的角度梳理材料,找出材料中中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信息,茲錄原材料如下: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甲骨文中就有關于大豆的記載。先秦時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豆飯”是人們的重要食物?!洱R民要術》通過總結勞動人民長期的實踐經驗,認識到大豆對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張大豆與其他作物輪種。唐宋時期的文獻中都有朝廷調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災、備種的記錄,大豆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及嶺南……從古至今,各式各樣的豆制品是中國人喜愛的食物,提供了人體所需的優(yōu)質植物蛋白。

從中我們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中國人很早就種植大豆;

中國從古代即將大豆作為食物加以利用:豆飯、各種豆制品;

中國大豆的種植從黃河中游向南方擴展;

中國大豆種植技術基于長期實踐經驗:《齊民要術》;

再對比材料第二段的信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xiāng),中國人很早就種植大豆,而到1765年,大豆才引入北美;

中國從古代將大豆作為食物加以利用,而美國最初將大豆作為飼料或綠肥;

中國大豆種植技術基于長期實踐經驗,而美國利用大豆則是基于工業(yè)革命后的成果;

然后據此行文寫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因為題干設問只是問中國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因此盡管我們將中美做了對比,但只需要答出中國特點的內容即可,美國只是中國的參照物。

3卷第1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上海和曼徹斯特發(fā)展成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過審題干設問我們可以得出:該問的核心是“相同因素”,限定語包括“上海和曼徹斯特”、“發(fā)展成為近代大都市”,這里就有了對比的范圍、對象和角度,我們可以據此制表如下:

通過上表的對比,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上海因為身處半殖民地而有西方近代文明沖擊這一條件是曼徹斯特所不具備的,其余條件均是兩者所共同的,可以據此行文成答案。

該題在梳理材料二時一定要緊扣題干設問的限定語中“近代大都市”,以排除本段材料中“1961~1981年”以后的文字信息。

3卷第2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相對于曼徹斯特的有利發(fā)展條件。

通過分析題干設問可知,該問的核心是上海發(fā)展的條件,限定語是“20世紀中期以后”、“有利發(fā)展”和“相對于曼徹斯特”,包含了比較的范圍、對象和角度。通過梳理材料一,關于20世紀中期以后上海發(fā)展的條件的信息只有一句:

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中心。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

反觀材料二中曼徹斯特20世紀中期以后的信息包括:

1961~1981年,因過于擁擠,人口大量外遷,老齡化日益嚴重,紡織業(yè)日趨衰落。20世紀后期,城市中心被廢棄的工業(yè)區(qū)包圍,幾個大面積的舊貧民區(qū)仍然存在。

這兩段材料都沒有直接關于上海在20世紀中期以后發(fā)展有利的條件,所給的是上海和曼徹斯特在20世紀中期以后各自發(fā)展走向的表現(xiàn)、結果,這就需要我們據此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上海和曼徹斯特在20世紀中期以后為什么會有材料所說的結果。

先看上海:1949年以后上海為什么一直是國家重要的經濟重心?這與上海是近代中國現(xiàn)代工業(yè)基礎最好的城市有關。又為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影響力日益增強?這首先是因為改革開放,爾后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將上海打造成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對浦東的開放。對比曼徹斯特,我們可以總結出上海在20世紀中期以后有如下有利條件:

作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基礎最好的地區(qū),具有曼徹斯特所沒有的獨特優(yōu)勢;

改革開放政策,尤其是開放浦東,上海作為港口城市和中西方文化交匯點的優(yōu)勢是曼徹斯特這樣內陸城市所不具備的;

1990年代國家打造上海的發(fā)展戰(zhàn)略;

反觀材料二中曼徹斯特,城市擁擠、人口外流、產業(yè)衰落、工業(yè)區(qū)廢棄等等情況顯然是政府缺乏持續(xù)發(fā)展規(guī)劃的結果,而這與上海形成了鮮明的反襯。

得出以上結論后便可行文作答。

通過對今年三套4問比較類型題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解題思路:

要注意暗比較的設問,以明確試題是否是比較類型題;

要通過分析題干設問把握比較的類型(比前后、比異同、比特點),以及比較的內容、主體(對象)、范圍、角度等關鍵信息;

如題干設問中沒有比較主體(對象)、角度等信息,要善于通過分析設問和材料文本來判斷,尤其是注意通過對文本分層把握比較的角度;

如材料所給信息不足,要善于根據設問和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補充答案;

在對比中要注意從對比雙方正反考慮。

對比類型的材料題是高考非選擇題中十分重要的一種題型,在高三復習中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不僅要通過研究高考題認識這類題的類型和作答方法,還要有系統(tǒng)、針對性的訓練。

首先是訓練學生分析設問的習慣和能力。學生往往習慣于將材料和設問看過之后馬上作答,這不是正確的作答習慣,往往會因為學生對設問內容理解不到位、印象不深刻而陷入對材料無的放矢的隨意搜尋,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分析設問中的“核心問題”“限定語”等等,將比較內容、主體、范圍、角度明確后再梳理材料。其次是訓練學生文本分析的能力,尤其是對材料劃分層次的能力,在劃分層次的基礎上再提煉總結概括;最后是在高考題之外,教師可以模仿高考題自行編制一些包含對比問題的專題,對學生進行解答方法的訓練。

猜你喜歡
鄉(xiāng)約曼徹斯特大都市
Battle for Bohemia
“吃了嗎”原來是鄉(xiāng)約
觀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
鄉(xiāng)約“吃了嗎”
“吃了嗎”原來是鄉(xiāng)約
大都市
City of Dreams
關于《浮想錄》的浮想
乘風破浪,勇立潮頭
英吉沙县| 佳木斯市| 上林县| 肃宁县| 阿拉尔市| 安岳县| 永新县| 连城县| 同德县| 孝感市| 白朗县| 太仆寺旗| 利川市| 罗甸县| 裕民县| 武清区| 云和县| 桂东县| 鄄城县| 金溪县| 吴桥县| 若尔盖县| 南充市| 洪雅县| 铅山县| 呼图壁县| 桐梓县| 罗源县| 论坛| 大渡口区| 常山县| 聂荣县| 龙海市| 合川市| 张家口市| 大渡口区| 兴化市| 福州市| 福建省| 馆陶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