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揚
無論是40年前還是現(xiàn)在,家庭教育和家長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發(fā)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們思想和觀念的變化,也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chǎn)生著影響,這不禁讓我想起一部猶如散文詩般的電影《八月》中的很多情節(jié)。
影片開頭,在黑白色調(diào)的鏡頭里,一個蹬著三輪車的大叔一邊走街串巷,一邊吆喝著“換黃豆、綠豆、小米、雪花粉、棒子面”的聲音,這親切樸素的畫面,使故事慢慢地在幾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展開。
結(jié)束了小升初考試的男孩張小雷,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沒有作業(yè)的暑假。爸爸帶小雷去學(xué)游泳,讓他考游泳證,頑皮的小雷還不忘往游泳褲后面塞平時不離手的自制木頭雙截棍。小雷去爸爸的單位玩,隨著他的視角,我們看到了一個吃大鍋飯的國營電影廠里職工的悠閑自在,爸爸作為剪輯師在影像室剪輯膠片,他一邊做著手頭的工作,一邊教育小雷說,無論到哪兒都要憑自己的真本事。
這個八月,國有企業(yè)股份制改革給與世無爭的小城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生事物“股份”的出現(xiàn),使大量工人離開崗位另謀出路,下海經(jīng)商。爸爸所在的電影廠里的人們也開始窮則思變,大膽出擊。大街小巷都涌動著一種躍躍欲試、萬象更新的氣息。
改革開放的腳步永不停歇,90年代初整個國家大環(huán)境的變化,讓小城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一直過著順其自然、按部就班平淡生活的爸爸也感到鐵飯碗保不住了,但他始終堅信自己的能力能夠說明一切,對可以改變工作環(huán)境的人際交往不屑一顧。即使在心情郁悶、借酒澆愁之際,喝多了的爸爸,還是教育小雷:人,不能低下高貴的頭顱??梢哉f,作為一個頗具理想主義情懷的“藝術(shù)工作者”,爸爸從未刻意干預(yù)小雷的成長,他對小雷唯一的要求不過是做個“有骨氣”的人而已。
雖然爸爸不像別的孩子的爸爸那樣有權(quán)有勢,財大氣粗,但爸爸始終像朋友一樣與小雷相處,他帶小雷去看電影,直看到淚流滿面;帶小雷到田間捉蛐蛐、吃西瓜,讓小雷感到開心和放松。爸爸在小雷心里,就像李小龍一樣,是偶像和榜樣。
直到有一天,小雷從睡夢中驚醒,起床看到爸爸在客廳里,不斷對著空氣做出李小龍式的揮拳……向虛空中無望地擊打,還是努力扭轉(zhuǎn)思想觀念,適時做出改變?這個情節(jié)將爸爸的英雄落寞和內(nèi)心矛盾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最終,爸爸放棄了無望的堅持,跟著劇組奔赴遙遠的片場,為自己的家庭和兒子打拼。爸爸臨走前將小雷一直心心念念的皮帶放在屋里的椅子上,打開臺燈,只是默默地看了小雷一眼,便走出了房間。
后來,在爸爸托同事帶回來的片場錄像帶中,小雷看到了爸爸工作的場景,這時的電影畫面突然轉(zhuǎn)為彩色,預(yù)示著爸爸終于轉(zhuǎn)變思想,接受了現(xiàn)實并決定在新的戰(zhàn)場奮斗,迎來嶄新的人生。而小雷也穿上他心心念念的三中校服,開啟人生的下一段旅程。三中會不會給小雷帶來一段改變?nèi)松壽E的難忘經(jīng)歷,這是影片給觀眾留下的懸念,但我們不妨設(shè)想和推理一下,既然同執(zhí)己見的父親都能順應(yīng)改革的潮流,做出改變和突破,那對于上初中的小雷來講,改變自己會更容易,更自然而然,這也是這部成長題材的電影帶給觀眾的思考。
正像影片里小雷對爸爸的依戀和崇拜一樣,每個孩子在小時候都會仰視家長,模仿家長的思想和行為,所以,無論是40年前還是現(xiàn)在,家庭教育和家長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這就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個高素質(zhì)、有修養(yǎng)、正能量的家長,為孩子的成長和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在這里,筆者不想給家長們講什么大道理,只希望家長們做好“兩個熱愛”。
首先,家長應(yīng)該熱愛生活,在平時懂得尊重家人,關(guān)愛孩子,有健康的愛好,有生活情趣,有良好的談吐和風(fēng)度,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是謙和有禮,樂觀開朗的。這樣的家庭,也必然是相親相愛、幸福和諧的。
再次,家長應(yīng)該熱愛學(xué)習(xí),無論是新的思想觀念,還是新的知識技能,或者新的教育理念,都需要家長秉承著“終生學(xué)習(xí)”的理念,不斷地去更新和拓展,不斷地去豐富和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心里尊敬家長,才能從心里聽家長的話、接受家長的教導(dǎo)。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改革開放對我們每個人和每個家庭的影響仍在延續(xù),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依然不會停息,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