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文 賀陽
摘要: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qū)的苗族婦女以其精湛的刺繡工藝和裝飾方法,將十字紋樣的造型發(fā)揮到了極致。文章以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的花溪苗族服飾為研究依據,結合實地考察,對花溪十字紋繡品總結歸納,從針法工藝、刺繡步驟、色彩構成及應用特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了四大類別七種針法和以“十”字形為基礎的制作步驟。其豐富的刺繡針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傳承的價值,程序化的制圖步驟及巧妙的構圖方式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對現(xiàn)代設計具有啟發(fā)作用。
關鍵詞: 苗族服飾;十字紋;裝飾風格;針法;刺繡步驟
中圖分類號: TS941.11; J523.6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 1001-7003(2018)08-0082-06引用頁碼: 081202
Abstract: In Huaxi district, Guiyang city, Guizhou province, the modeling of cross pattern has been developed extremely by Miao women with their superb embroidery techniques and decorative methods. Based on Huaxi Miao costumes collected in the National Costume Museum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the author summarized cross pattern embroidery combined with field study, and conducted analysis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stitching techniques, embroidery steps, color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features. Meanwhile, the author summarized four categories, seven techniques and the steps centered around the cross pattern. The various embroideries with the value of heritage are treasures of Chinese culture. The programmed drawing steps and ingenious method of composition are the wisdom of Chinese ancient workers. This paper has inspirations for modern design.
Key words: Miao costumes; cross pattern; decorative style; stitching technique; embroidery steps
“十”可以說是一種非常簡單易得的圖形,橫豎兩筆即可獲得,歷史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出現(xiàn)過此類圖形的文物不計其數。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學習和工作期間筆者見到了大量苗族服飾的藏品,在這些苗族服飾的紋樣中有一種紋樣十分常見,那就是十字紋。筆者將博物館里帶有十字紋樣的苗族服飾收集到一起,整理之后發(fā)現(xiàn)貴州花溪地區(qū)的十字紋最為特別,所有裝飾紋樣都是由挑花繡工藝制作而成,造型繁而不亂,色彩搭配鮮艷明朗,審美價值和設計水平極高。為了探尋十字紋造型的奧秘,筆者來到了貴陽市的花溪區(qū),采訪了當地的手工藝人,對其制作工藝及步驟進行了整理和分析。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如此繁復精美的十字紋之所以能夠成為花溪服飾的主要紋樣是有原因的,其結構簡單,針法多樣,學習刺繡者一旦掌握技巧便可運用自如,創(chuàng)造出千變萬化的圖樣,這種“聰明”的造型方式體現(xiàn)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1變化多樣的針法工藝
針法是構成圖案最基本的要素,花溪十字紋之所以與眾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針法的多樣性?;ㄏ旨y的針法集合了眾多苗族地區(qū)的挑花技藝之長,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許多的變化和用法,2006年花溪苗繡還入圍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ㄏ貐^(qū)所有的刺繡圖案采用的都是數紗繡的技法,數紗繡顧名思義就是依據布的經緯紗數著紗線來刺繡,在這種方式的引導下走針都是按照上下、左右或斜向排列。當地人根據這一特點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種類的挑花針法,不同針法的巧妙運用賦予十字紋更多的變化,也增添了很多可看的細節(jié)。此外花溪地區(qū)的刺繡不同于正面挑花正面看的方法,這里大多是從布的反面開始挑花,在正面形成圖案,這種方法當地人稱之為“正挑反用”,也有“反面挑花正面看”一說[1]。
筆者將館藏的6件花溪苗族服飾及在貴州考察得到的眾多花溪服飾圖案進行總結歸納,在花溪苗繡傳承人王啟萍老師與王取英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整理并總結出四種類別、七種針法(表1),以及各種針法的結合使用情況(圖1)。
1.1交叉類
十字挑花是依據布的經緯紗交叉刺繡短針的針法,這種方法也是花溪地區(qū)應用最多的一種針法[2]?;ㄏ氖痔舴譃閮煞N,一種是常規(guī)的十字挑花,兩條短針方向相反、長度相等,在一個正方形的區(qū)域內構成一個“X”,遠看如同馬賽克的一個方格,這種是最常使用的針法,可以塑造任何幾何圖形;另一種十字挑花的樣式是一條針跡明顯長于另一條“”,此類十字挑花多應用于紋樣的邊緣之處,拉長的線跡可使十字紋產生尖角的效果。
1.2平行類
平針:平針也是一種基礎的繡法,即每一條針跡都要平行于上一條,繡線的方向可分為豎平、橫平、斜平三種。花溪的平針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一針與另一針平行的挨著“”;另一種是45°斜向緊密平行,形成一個三角形“”或者正方形。
一長兩短針:一長兩短針是由三條或五條短針組成一個小方格,與平挑類似,區(qū)別是該針法的中間一條針跡最長,兩邊稍短“”,所以民間稱之為“一長兩短”。每個小方格為一個單位,每個方格之間留有很窄的縫隙,由無數個小方格組成紋樣,遠看與十字挑花的效果極其相似。
斜針/翻泥花針:斜針是由45°的線段排列組合而成的一種針法,民間稱之為“翻泥花針”。其排列的狀態(tài)有疏有密,比較常見的形式為三條針跡稀疏地排列成一組“”,由無數個這樣的組合橫向排列起來,下面為密集排列起來的斜針“”。這種針法被應用于貫首服的底邊之上,且筆者從清末、民國時期的花溪貫首服上發(fā)現(xiàn),所有底邊上都有這種針法出現(xiàn),可見這種針法古已有之。
1.3夾角類
魚骨針:“魚骨針”的叫法形象至極,由兩組相向的斜線排列組合而成,形狀似魚骨頭。運用起來也有兩種,一種是在相對的斜線中間加一條直線“”;另一種則沒有中間直線“”。方向有橫向、縱向和45°斜向三種,顏色經常變換使用。
包針:包針是用兩到三層長短不一的針跡疊加而形成一個三角形狀“”,使用時該針法一般會附著在某一條線或面上,平行復制的包針如同花莖上的“刺”一樣,使紋樣產生鋸齒狀的效果。
1.4附加針法
一針兩線是用兩條顏色不同的彩線捻成一股進行刺繡的方法,該針法常用來給紋樣做點綴,不會大面積使用。這種一股線兩種顏色所形成的效果比單一使用彩線更加絢麗多彩、富于變化。2程序化的刺繡步驟
花溪十字紋構圖嚴整飽滿、內容豐富多樣,且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的角度均呈現(xiàn)嚴格的對稱模式,圖與圖之間的空間、外輪廓的形狀猶如數字化的模式,其精良程度堪比機器刺繡。能夠形成這樣的效果首先必定有一套程序化的刺繡步驟,其次是因為所有的紋樣都是由數紗繡工藝制作而成,這種工藝非??简灷C工的耐心和眼力,從根本上保證了圖案的工整性和對稱性[3]。
2.1以“十”字為骨骼
關于刺繡的步驟,筆者采訪了當地一位擅于刺繡的手藝人,以圖2為例詳細介紹了制作的先后順序。首先繡出衣片中最外一層的邊框,形成一個規(guī)整的長方形,這個長方形既是裝飾紋樣也是整件繡片的“坐標”,依據這個長方形向內數紗再繡出第二個長方形邊框,于是又形成了第二個“坐標”,從小長方形繼續(xù)向里數紗繡出十字紋的中心圖形——正方形;由這個正方形四條邊的中點向外數紗繡出一個正向的“十”字,然后從正方形的四個角向外45°繡出四條邊,于是一個交叉“十”字形成的“米”字形骨骼就出現(xiàn)了;根據這個骨骼豐富添加圖案就形成了一個十字形的花卉紋樣。從長方形邊框的四個角可以延伸出“八角紋”,從長方形較長的兩條邊的中間點又可以引出“一半”的圖案,這些由“方框”引出來的紋樣也要先繡出其骨骼,在骨骼的基礎上添加細節(jié),每一個骨骼結構既是圖案本身,又為下一步打下基礎,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
2.2逐層豐富細節(jié)
十字形因其獨特的結構成為了花溪紋樣最常見的骨骼,“十”字的四條邊、四個角、四條邊之間的四個空間及十字的中心點都是可以進行創(chuàng)作的區(qū)域?;ㄏ缱宓氖旨y看起來千差萬別,但實際上其骨骼的形狀變化不大,最常見的是這種以正方形方框為中心的十字紋(圖3)。所有復雜的十字紋都在此基礎上產生,無論是正中心的大十字紋還是邊角位置的小十字紋都是這種結構,只是具體運用的針法和排列組合的方式不同,所產生的效果看起來就好像完全不一樣,大的十字紋是在一個主要十字骨骼的結構上面添加次要十字骨骼,再由主要骨骼和次要骨骼產生豐富的細節(jié),如圖4所示。其中小的十字紋其骨骼不變,只是刺繡面積稍小、針法相對簡化,但仍然是一個完整的十字紋。首先,用十字紋作為花紋的中心,并確定花紋的位置;然后,在一個主要十字紋的四個邊上又接上稍小的十字紋,由此繼續(xù)產生出新的花形,這種方法可以將任何一個小的花紋延伸擴展變成一個大的主體紋樣,使花紋的內容豐富同時也保證了紋樣的工整性和對稱性。花溪的十字紋雖然看似復雜,其實方法很簡單,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套程式化的刺繡步驟,使得花溪的女子都能很容易掌握這一門技藝。
3源于自然的色彩構成
花溪地區(qū)的十字紋在苗族女子看來其實是各種不同種類的“花”,羊角花、剪刀花、豆豆花、牛角杈、豬蹄杈等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抽象花朵,寓意著她們對大自然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tǒng)的花溪苗族服飾布底有黑、藍、紅三種顏色,最常見的是黑色和靛藍色的布底,現(xiàn)代又出現(xiàn)了白色的品類,但并不是傳統(tǒng)的用法;繡線有白、紅、綠、粉紅、黃五種主要顏色,都是模仿自然界中花卉的色彩。圖案中以白色圖案居多,也有全白線的風格[4]。白色的十字紋與深色布底對比明顯,穿插使用的彩色繡線在深色布底的映襯下更顯鮮艷奪目。
由于染色的材料、方法和技術等原因,傳統(tǒng)的花溪服飾色調偏暗,顏色變化不多,而隨著現(xiàn)代染色技術的提高,化學染出的繡線和底布色彩艷麗、價格便宜,因此許多人放棄了植物染色而選擇了化學染,十字紋的裝飾風格也隨之產生了變化。
4應用靈活的服裝紋飾
花溪區(qū)的苗族女子每逢盛大節(jié)日會穿上一整套的盛裝,少女綰髻于頂,額頂包挑花圍帕;內穿長袖對襟衣,外套挑花貫首服,挑花背褡帶在胸前呈十字交叉;下著百褶裙,系挑花長圍腰(圖5)。節(jié)日現(xiàn)場,處處可見婦女穿素色貫首服、扎綁腿、穿花鞋[5]?;ㄏ拿缱宸椫谱鞣椒ㄊ窍葘⒎b的各個部位裁剪出來,然后將衣片進行單獨刺繡,繡好以后再將各個衣片縫合起來(圖6)。刺繡時就已經知道這是服裝的哪個部位,怎么繡、繡什么也有著固定的模式。
4.1貫首服后片、圍腰裙身處的十字紋
穿在最外一層貫首服的后片和圍腰的裙身是花溪苗族女子穿著后能夠完整展現(xiàn)出來的兩個重要部分。這兩個位置不僅不會被其他服飾配件所遮擋,而且布幅較大,故衣片中心位置的花型相比其他位置的紋樣要更大一些,一般在一整幅繡片上可以看到一個、兩個或四個比較大的“十”字形花卉紋樣(圖6、圖4)。工藝上也更加豐富多樣,是整件服裝的裝飾重點區(qū)域,也是十字紋最精彩的部分?;ㄐ鸵允中螢楣趋?,由中心圖案向外延伸,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令人印象深刻。
4.2袖口、貫首服底邊、背褡處的十字紋
這些區(qū)域的花形是以十字形紋樣為單元并進行二方連續(xù)排列的邊飾紋樣。雖處于邊緣位置,但刺繡花形時卻絲毫沒有松懈,一針一線全都經過精心設計。邊飾紋樣隨服裝的邊緣而變化位置,比如貫首服的底擺部與后片其實是分開刺繡的兩張繡片,刺繡底擺時先沿著下面三條邊繡出幾排邊框,由外往里繡,再在邊框之間的空間內刺繡花紋。花溪苗族服裝的袖子有些是從無袖貫首服內露出來的內穿對襟衣,有些則是將兩片長方形的繡片縫在貫首服上面的。無論是哪一種,上面的刺繡圖案或沿著袖口邊刺繡或沿著與衣服縫合處的一邊刺繡,刺繡方法與衣底擺類似,會繡很多列二方連續(xù)的十字紋或其他幾何形紋樣(圖7)。
5結語
貴州花溪地區(qū)的苗族婦女在代代相傳的刺繡歷史中積累出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其刺繡工藝豐富多樣,是十字紋構成的基本要素;以簡潔的“十”字形為骨骼,在其之上豐富細節(jié),這種程序化的制作步驟簡單易學,也是十字紋產生的內在原因;在深色的布底上繡出對比明顯的彩色繡線,這種方法雖然是在受到了自然條件的制約下形成的舉動,卻無形之下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同時,這種搭配方式也保證了十字紋的色彩搭配不會因顏色過多而產生艷俗的效果;十字紋的造型可以將其復雜化,并放大為主體紋樣,也可以簡約化,將其作為邊飾紋樣,其靈活的造型可以被用來裝飾服裝的各個部位。花溪地區(qū)的苗族女子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針法工藝具有傳承的意義,十字紋的造型方式在當今的創(chuàng)新設計方面也為設計者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和設計方向。
參考文獻:
[1]韓佳格. 論貴州“花溪式”苗族服飾特征[J].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5,29(4): 117.
HAN Jiage. On the features of Miao costumes with “Hua-xi-shi” style in Guizhou province[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Art Edition), 2015,29(4): 117.
[2]翁長慶.談談苗族刺繡[J].絲綢,2004(6):47.
WEN Changqing.Talk about Miao embroidery[J].Journal of Silk, 2004(6): 47.
[3]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M] .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5.
GOMBRICH E H.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M]. Nanning:Guangxi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2015.
[4]裴學度, 包應釗. 貴陽花溪苗族挑花[J]. 裝飾, 1959(6): 23.
PEI Xuedu, BAO Yingzhao. The embroidery of Miao minority in Huaxi Guizhou Province [J].ZHUANGSHI,1959(6): 23.
[5]吳仕忠. 中國苗族服飾圖志[M]. 貴陽: 貴州人民出版社, 2000: 452.
WU Shizhong. A Picture Album of Chinas Miao Costumes and Ornaments [M]. Guiyang: Guizho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0: 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