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瀾波
近日,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發(fā)出警告,提示在英中國留學生防范“虛擬綁架”騙局。
通報稱,詐騙分子冒充中國駐英國使領館或國際刑警組織,通過技術手段冒用有關機構電話號碼致電在英中國留學生,謊稱當事人或其父母涉嫌嚴重犯罪,如不配合“調查”將被通緝或逮捕,并以“辦案需要”等理由控制引導當事人拍攝自己被捆綁、毆打、向家長哭訴要求解救等圖片或視頻。之后,詐騙分子脅迫當事人離開目前住址,入住賓館,并切斷手機、微信等通信渠道,使其無法與家人或親友聯系。詐騙分子在當事人與外界“失聯”期間,冒用當事人微信或手機聯系當事人家長,謊稱孩子被“綁架”,并發(fā)送事先拍錄好的圖片或視頻以證明“綁架”真實性,向家長騙取巨額“贖金”。由于詐騙分子能準確了解并告訴父母孩子的隱私信息,且有相關圖片、視頻“為證”,家長往往信以為真,造成重大財產損失。
今年以來,海內外媒體多有報道,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華人留學生熱門地區(qū),大量發(fā)生中國留學生被“虛擬綁架”騙局侵害的事件。加拿大溫哥華和卡爾加里警方都為此專門對國際留學生發(fā)出警告。今年5月,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也推出專題,提醒中國公民謹防近來“爆發(fā)式”出現的“虛擬綁架”詐騙案。
“虛擬綁架”,翻譯自英文“Virtual Kidnapping”,是指犯罪分子通過各種方式掌握了受害人的私人信息后,利用受害人與其家屬或者公司等之間由于時間差、距離差造成的信息不對等因素,謊稱對受害人實施了綁架,從而對其家人或公司等騙取財物的犯罪行為。
很多留學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以及對發(fā)達國家安全環(huán)境的盲目信任,孤身處于國外,對于各類犯罪,包括這種“虛擬綁架”騙局缺乏基本的了解和防范,在經驗豐富的詐騙犯罪嫌疑人誘導和脅迫下,很容易陷入騙局,造成損失。
詐騙犯罪的一大特點是在某一類騙局經過長期實踐,不斷修正、完善、證明有效之后,就會在短期內被大量復制,利用信息不對等、受害者的“損失厭惡”及對國家機關、司法部門的完全信任等心理特點,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突破受害人的防線,達到詐騙財物的目的。
電信詐騙因其實施是通過電話和網絡等高科技手段,可在世界任何地方進行遠程操作。對于犯罪集團來說,只要擁有了一套完善的行騙流程,成本低、見效快、安全性高,在司法部門對其進行有效打擊之前,定會利用時間差進行反復復制。
針對財務狀況相對寬裕的留學生家庭實施的詐騙行為,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發(fā)生率將會有增多趨勢。
針對留學生實施“虛擬綁架”詐騙的一般流程:
1.通過各種手段搜集留學生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電話號碼、住址、所讀學校及其院系等。
2.利用電話留言或者電話通知的方式,假冒使領館、司法部門甚至國際刑警組織通知受害人涉及犯罪案件,須接受調查或詢問。
3.在喪失警惕的受害人根據要求聯系上所謂“司法人員”后,采用呵斥、威脅等方式,對受害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控制,并誘導受害人提供護照信息、銀行賬號和家人聯系方式等私人細節(jié)。
4.在充分控制受害人之后,謊稱因為辦案需求,誘導受害人拍攝被綁架照片及視頻,并稱為保密和安全需求,要求受害人斷絕同家人朋友的來往,包括卸載一切社交軟件、停止查看郵件、手機暫時關閉等,僅提供唯一QQ號等方式,與詐騙者保持單線聯系。
5.以安全理由要求受害人盡快離開住所,暫住偏遠地區(qū)或者指定的旅館,徹底斷絕同周圍環(huán)境的聯系。
6.聯系受害人家屬,以照片和視頻為證據,謊稱對受害人進行了綁架,并發(fā)出時間緊迫的恐嚇,達到快速獲得錢財的目的。
“虛擬綁架”對留學生的危害
“虛擬綁架”詐騙犯罪行為,除對留學生及其家屬造成重大的財產損失之外,更由于大量留學生屬于“獨生子”一代,從未獨立面對社會,第一次單獨出行即遠赴海外,一旦遭受此類詐騙危害,即使并沒有形成真正的人身威脅,也會對留學生本人及其家屬造成重大的心理傷害和負擔,對于留學生潛心學習、積極參與必要的社交活動和社會實踐都形成巨大干擾,甚至打亂其留學計劃。
防范措施:
1.定期通過媒體和駐外使領館網站了解涉及海外留學生的各類犯罪案件。很多騙局雖然設計精巧,但是只要當事人知道有此類犯罪案件的存在,就會更多一分警惕。
2.遇到任何意外事件,學會通過正式渠道向使領館了解信息,不要盲目順從詐騙集團轉接電話。
3.將任何意外情況立即通知留學當地聯系人以及家屬。
4.詐騙人員最害怕你脫離其為你設置的“信息屏障”,因此,會極力阻止你中途掛上電話等。越是遇到這種情況,越要穩(wěn)定情緒,適時中斷通訊。想一想,咨詢一下朋友,很多騙局會被輕易揭穿。
使領館外交人員絕不會做的三件事,即“三個不會”:
1.不會在電話里通知當事人其在國內有案件需要處理。
2.不會在電話里索要任何人的身份和銀行賬號信息。
3.不會在電話里要求任何人進行轉賬、匯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