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文
摘 要:太浦河泵站工程泵房主體砼的施工,由于民房拆遷工作的拖后,致使工程正式開工推遲了近4個月,迫使泵房砼施工不得不趕在8月高溫季節(jié)開始進行澆筑。為了盡可能有效地防止砼裂縫的產(chǎn)生,尤其是防止產(chǎn)生危害性裂縫,在澆筑泵房流道(底板、墩墻及頂板)砼時,必須采取必要的、有效的溫控措施,以確保泵房主體砼的質(zhì)量,爭創(chuàng)優(yōu)質(zhì)工程。
關(guān)鍵詞:混凝土;拌制;澆筑;溫控
中圖分類號:TV553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68(2018)26-0107-05
1 工程情況
主泵房為堤身式塊基型結(jié)構(gòu),站身順?biāo)飨驅(qū)?0.45m,長67.56m,分三塊底板,每塊底板的平面尺寸為40.45m×22.5m,布置2臺機組;泵房地基為⑤1層粉質(zhì)黏士,容許承載力僅為105kPa,不能滿足設(shè)計要求的166.95kPa,故泵房基礎(chǔ)全部采用直徑70cm、深5.9~7.4m的深層水泥攪拌樁加固,總計2 020根;進水側(cè)底板底高程-8.05m,出水側(cè)底板底高程-6.45m,底板砼厚2m;高程l.45m以下為泵房流道部分,高程1.45m以上為泵房上部結(jié)構(gòu)[1]。每臺水泵進、出水口流道寬度均為9.lm,中間設(shè)隔墩;每2臺機組間設(shè)中墩,隔墩寬1.1m,中墩寬1.4~5.25m,邊墩寬1.45~4.3m,頂板砼厚1.2~2.2m。設(shè)計要求在澆筑底板砼時必須一次澆筑,不允許分層分塊;墩墻和頂板允許在結(jié)構(gòu)應(yīng)力較小處設(shè)垂直施工縫。流道部分從-8.05m~頂板l.45m總高度9.5m,分底板、墩墻、頂板三層完成。采用的澆筑方法如下。
①底板。每塊底板的平面尺寸為40.45m×22.5m,厚度為2.0m,砼方量為2 370m3,設(shè)計要求必須一次澆成,不允許分層分塊。而現(xiàn)場的澆筑機械能力較小,僅在主泵房的上游11m處安裝了1臺80T·M的軌道式建筑塔吊,起重能力為12.5m時,吊重6t;起重能力為26.6m時;吊重3t;起重能力為37.5m時,吊重2.0t;起重能力為45m時,吊重1.6t。泵房下游4m處在中間安裝了1臺60T·M的固定式建筑塔吊,起重能力為12.4m時,吊重3t;起重能力為25m時,吊重2t;起重能力為42m時,吊重0.75t。因而,底板砼無法采用塔吊進行澆筑。原打算采用砼泵,但又擔(dān)心用泵砼水泥用量大而加大水化熱溫升,因此決定采用常態(tài)砼。由此,泵房底板砼最后確定采用蛇形鋼筋柱搭設(shè)澆筑平臺,使用2t的農(nóng)用翻斗車直接入倉的澆筑方法,自上游向下游臺階式推進澆筑[2]。
②泵房流道的墩墻砼。由于墩墻倉號較小,又可逐個墩子進行澆筑,故采用塔吊進行澆筑。
③泵房頂板砼。上游部分可采用上游塔吊澆筑常態(tài)砼,下游部分,由于下游塔吊能力較小,且距上游塔吊較遠,原計劃是搭設(shè)澆筑平臺使用農(nóng)用翻斗車進行澆筑。但后來因澆筑頂板時已到11月,氣溫較低,同時考慮到頂板鋼筋太密,故決定改用泵送砼較可靠。工程所在地蘇州吳江的氣溫資料見表1。
6月底和7月初的工地實測最高氣溫達39℃,中午實測得出的河水、砂子、碎石及砼出機口溫度分別為32、33、36℃和36℃。
2 溫度的主要控制措施
2.1 設(shè)計對溫控的要求
設(shè)計要求較為簡單,僅在主泵房砼分層分塊圖中有以下要求:為避免大體積混凝土由于溫度應(yīng)力作用而產(chǎn)生裂縫,泵房大體積砼澆筑入倉溫度不得超過25℃,并應(yīng)加強養(yǎng)護,注意保溫,避免冷空氣襲擊。同時,應(yīng)加入合適的外加劑,如在砼中加入WG-HEA高效抗裂性防水劑或同類產(chǎn)品。同一澆筑層中各塊體應(yīng)間隔澆筑。水平工作縫間隔時間為5~7d,垂直工作縫間隔時間不少于7d。
2.2 溫控措施的主要特點
砼產(chǎn)生裂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從結(jié)構(gòu)設(shè)計、溫度控制、原材料選擇、施工安排和施工質(zhì)量等方面采取綜合性措施。但是,由于溫度變化和砼收縮而產(chǎn)生的溫度應(yīng)力和收縮應(yīng)力是導(dǎo)致大體積砼出現(xiàn)裂縫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制定溫控措施時,必須把控制砼的最高溫度作為主要方面。這就要從降低砼出機口溫度、入倉溫度和降低水化熱溫升著手。
本工程中砼的形狀復(fù)雜、塊體大,每塊底板為40.45m×22.5m,但厚度僅2m左右,且不允許分層分塊澆筑;墩墻厚度不均,同一墩子最厚處為5m,最薄處僅1.4m,隔墩厚僅1.1m,但長度達16m;頂板厚度為1.2~2.2m,但形狀較好,上、下游頂板長、寬基本一致??傮w來看,各部位的厚度均不大,有利于砼散熱。為防止砼產(chǎn)生表面裂縫,應(yīng)控制好砼的內(nèi)外溫差,一般不要超過25℃。主要溫控措施是降低砼最高溫度,并做好砼表面的保溫防護。
本工程中泵房的基礎(chǔ)為水泥攪拌樁加固后的土質(zhì)地基,基礎(chǔ)約束可不考慮。
制定砼溫控措施時,必須結(jié)合工地的實際情況,采用技術(shù)上可行、操作上簡便實用、經(jīng)濟上節(jié)省的措施。
2.3 降低砼水化熱溫升的主要措施
在滿足設(shè)計要求和施工質(zhì)量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單位水泥用量,是降低砼水化熱溫升的有效措施。實踐表明:每立方砼中少用水泥10kg,可降低砼絕熱溫升1.2℃左右。減少單位水泥用量,主要是采用摻粉煤灰和外加劑,同時盡量采用低坍落度和大級配砼。本工程泵房砼由于鋼筋很密,故只能采用二級配(底板小,部分可用三級配),坍落度也不宜太小,大部分采用7~9cm。根據(jù)局中心實驗室提供的砼配合比試驗資料,粉煤灰選用蘇州望亭電廠的Ⅰ級粉煤灰,摻量20%;外加劑選用江西萍鄉(xiāng)贛西防水材料廠的WG-FDN高效減水劑,摻量為0.5%~1.5%時,減水率為14%~25%,摻量為1.0%時,減水率為22%。在澆筑頂板砼時,由于采用泵砼,11月初的氣溫雖己降至9~19℃,但考慮到頂板的重要性,采用了摻加WG-HEA抗裂防水劑,摻量10%(以總膠凝材料計,按80%替代水泥)。試驗測得砼的自身體積變形值7d為123.4×10-6,28d為106.5×10-6,4d時出現(xiàn)最大值,為128.1×10-6。
經(jīng)試驗后確定的泵房流道砼施工配合比見表2。
根據(jù)以上配合比,可用式(1)計算各種配合比砼的最終絕熱溫升。
[Q0=WCQC+WFQF+WPQPpc]? ? ? ? ?(1)
式中:[WC]、[WF]和[WP]分別為水泥、粉煤灰、抗裂劑的用量,kg/m3;[QC]、[QF]和[QP]分別為水泥、粉煤灰、抗裂劑的水化熱總量,kcal/kg;[p]為砼的容重,取2 400kg/m3;[c]為砼的比熱,取0.235kcal/(kg·c)。
試驗測得水泥7d的水化熱為312J/g,即74.6kcal/kg,推算可得水泥的水化熱總量為89.0kcal/kg;粉煤灰也有一定的活性,其發(fā)熱量可取水泥的55%;抗裂微膨脹劑WG-HEA也按粉煤灰發(fā)熱量計算。由此,坍落度為5~7cm時,常態(tài)砼的最終絕熱溫升為:二級配砼不摻WG-HEA時,[Q0]=42.5℃;二級配砼摻10%WG-HEA時,[Q0]=41.3℃:三級配砼不摻WG-HEA時,[Q0]=39.9℃。
坍落度為14~16cm,泵送砼不摻WG-HEA時,[Q0]=49.9℃;摻10%WG-HEA時,[Q0]=48.6℃。
通過上述計算可知,泵送砼的水泥用量多為33kg/m3,其絕熱溫升比常態(tài)砼高7℃以上:常態(tài)砼二級配比三級配約高3℃。
2.4 降低砼出機口溫度和入倉溫度的主要措施
①降低骨料溫度。骨料倉要保持堆滿,高度不小于5m,并用竹笆搭設(shè)防曬棚,防止太陽直射。同時,用7~10℃冷水噴淋降溫(砂子除外,噴嘴間距3m×4m,使石子骨料保持濕潤,加快蒸發(fā)降溫)。在8月中旬,白天氣溫32~34℃情況下,實測石子溫度為26~28℃,收到了較好的降溫效果。在沒有噴淋時,實測石子溫度與氣溫基本相同。
②采用低溫冷水拌和砼。購置了2臺冷水機組生產(chǎn)5~7℃冷水,制冷量為67.2萬kcal/h,冷水產(chǎn)量可達20m3/h左右,按50m3/h拌和能力計算,需要7℃冷水7m3/h左右,可以滿足冷水拌和與骨料噴淋的需要。
③加強現(xiàn)場施工組織和管理,縮短砼運輸時間和減少中間倒運次數(shù),要求砼從出機口運輸?shù)降踹\入倉的時間不超過60min(運輸砼的自卸汽車加活動遮陽棚),減小砼的溫度回升。通過實測可知,在8月中旬氣溫為32~34℃的情況下,澆筑1#2#機組底板砼時,入倉溫度比出機口溫度高約2℃。
④采用一期冷卻,削減水化熱溫升、降低砼最高溫度。對于墩墻、頂板砼,要在底板砼澆完成一個月后才能澆筑??紤]到受底板砼的約束,又屬薄長型結(jié)構(gòu),采用一期冷卻水管進行冷卻。在墩墻厚度大于2m的部位按0.8m×1.0m布置Φ25mm水管,通冷水(28℃)10d左右。
2.5 砼的后期溫控主要措施
加強表面保濕保溫、減小砼的內(nèi)外溫差是防止砼表面產(chǎn)生裂縫的有效措施。由于水泥(包括粉煤灰)的水化熱作用,砼溫升加快,一般在3~5d即達到峰值,之后隨著水化熱作用逐漸減弱和消失,并向周圍逐漸散熱,砼溫度逐漸下降。自然冷卻情況下的散熱過程比較緩慢[3-5]。在砼內(nèi)部升溫及達到峰值后降溫的過程中,當(dāng)砼內(nèi)部與砼表面溫差較大時,砼表面極易產(chǎn)生裂縫。施工規(guī)范規(guī)定:砼的最大內(nèi)外溫差不能大于20~25℃。必須做好砼的表面保溫保濕工作。具體來說,在泵房施工中,當(dāng)砼達到終凝后立即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和一層麻袋或草袋,及時進行保溫和保濕;在冬季,封閉泵房流道上、下游口門,防止穿堂風(fēng)對砼表面的冷擊。
2.6 溫度計算
2.6.1 砼出機口溫度。按照拌和前砼原材料總熱量與拌和后流態(tài)砼的總熱量相等的原理,利用式(2)計算砼出機口溫度:
[T0=CS+CwqsWSTS+CG+CwqGWGTG+CcWcTc+Ww-qsWs-qGWGTwCsWs+CGWG+CCWC+CwWw] (2)
式中,[CS]、[CG]、[CC]、[Cw]分別為砂、石、水泥、水的比熱,Kcal/(kg·℃),取值為:[CS=CG=CC=0.2],[Cw=1.0];[qs]、[qG]分別為砂、石骨料的含水量,分別取3%和2%;[WS]、[WG]、[Wc]、[Ww]分別為每立方砼中砂、石、水泥(包括粉煤灰)和水的重量,kg;[TS]為砂子的溫度,取30℃;[TG]為石子溫度,取28℃;[Tc]為水泥和粉煤灰溫度,取散裝水泥和粉煤灰[Tc]=50℃;[Tw]為拌和水溫度,采用冷水拌和,[Tw]=7℃。
計算可知:C25W6F50坍落度為7~9cm時,二級配常態(tài)砼[T0]=27℃;坍落度為7~9cm時,三級配常態(tài)砼[T0]=27.1℃;坍落度為14~16cm時,二級配泵砼[T0]=25.6℃。
若不采用7℃冷水拌和砼和噴淋骨料降溫,而采用30℃河水拌和砼,砂、石溫度按31℃計算,則坍落度7~9cm時,二級配砼出機口溫度[T0]=32.3℃。
2.6.2 入倉溫度。入倉溫度的計算公式如式(3)所示:
[TBP=T0+(Ta-T0)×(θ1+θ2+…θn)]? ? ? ? ? (3)
式中,[T0]表示砼出機口溫度,取27℃;[Ta]表示砼運輸時的氣溫,8月份取37℃;[θ1、θ2、…、θn]為有關(guān)系數(shù),砼運輸過程中,每裝卸轉(zhuǎn)運一次[θ]=0.032,以三次計砼運輸時[θ=At]。其中,[A]為系數(shù),[t]為汽車運輸時間。機動三輪車[A]=0.007,[t]=10min;自卸汽車[A]=0.003,[t]=45min;泵送砼[A]=0.010,[t]=15min。
代入計算可得:底板和邊墻砼的入倉溫度[TBP]為30.0℃;頂板泵送砼的入倉溫度[TBP]為27.3℃。
若不采用7℃冷水拌和砼和噴淋骨料降溫,而采用30℃河水拌和砼,則8月份的砼入倉溫度[TBP]為33.7℃。
2.6.3 砼澆筑溫度。砼澆筑溫度系指砼經(jīng)過平倉振搗后,覆蓋上層砼前在5~10cm處測得的溫度[7-10]。計算公式如式(4)所示:
[TP=TBP+0.003τTa-TBP]? ? ? ? ? ? (4)
式中,[τ]為砼平倉振搗后到上層砼覆蓋前的間隔時間,取120min;[TBP]為砼入倉溫度,7℃冷水拌和砼時入倉溫度為30℃;[Ta]為氣溫,8月份取37℃。
將相關(guān)數(shù)據(jù)帶入公式可得:常態(tài)砼的澆注溫度[TP]為=30+0.003×120(37-30)=32.5℃;泵送砼的澆注溫度[TP]為30.8℃。
若采用30℃河水拌和砼,[TP]=34.9℃。
2.6.4 砼最高溫度計算。砼最高溫度計算公式如式(5)所示:
[Tmax=Tp+Tr]? ? ? ? ? ? ? ? ? ? ? ? ? ?(5)
式(5)中,[TP]為砼澆筑溫度,取32.5℃;[Tr]為水化熱溫升。
砼入倉后的溫升主要由水泥水化熱引起,同時也與入倉溫度、氣溫、散熱條件和澆筑塊的厚度有關(guān)[11-15]。砼水化熱溫升的精確計算較復(fù)雜,現(xiàn)參照有關(guān)資料按式(6)進行計算:
[Tr=Nθ0]? ? ? ? ? ? ? ? ? ? ? ? ? ? ? ?(6)
式中,[θ0]為砼最終絕熱溫升,℃。如前述,二級配常態(tài)砼[θ0]取42.5℃,三級配常態(tài)砼[θ0]取41.3℃;[N]為函數(shù),與澆筑厚度、澆筑溫度、時間、砼導(dǎo)溫系數(shù)有關(guān),可從有關(guān)資料圖表查得。砼最高溫度計算結(jié)果,2m厚底板,坍落度5~7cm,二級配砼,如表3所示。
從表3可知,砼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澆筑后第4天,為58.0℃。
若采用30℃和水拌和砼,則砼最高溫度[Tmax]=60.4℃。
3 溫控效果
3.1 溫度監(jiān)測
①在砼澆筑過程中進行溫度監(jiān)測。每4h測一次砂、石、水、溫度、砼出機口溫度和澆筑溫度,并同時記錄當(dāng)時的氣溫。澆筑溫度的測量為每100m2倉面面積應(yīng)不少于一個測點,每一澆筑層應(yīng)不少于3個測點。
②埋設(shè)內(nèi)部溫度計。每塊底板共布置7個測點,每個測點在距頂面和基礎(chǔ)面各20cm處和底板中部各埋設(shè)一只溫度計,各測點電纜集中引至觀測站。由專人進行溫度計的埋設(shè)、維護、觀測和資料整理。砼澆筑后即開始測量,前7d每天觀測3次,以后每天1次。
3.2 效果評價
3.2.1 澆筑過程測溫。以1#2#機組底板砼為例,澆筑方量2 370m3,澆筑時間8月16日08:30開盤至8月21日06:00收盤,歷時118h,澆筑期氣溫:白天33~34℃,晚上23~25℃。
實測砂子溫度:白天27~29℃,晚上23~24℃;實測石子溫度:白天26~28℃,晚上23~24℃;實測水溫度6~11℃;實測砼出機口溫度:白天27~29℃,晚上25~27℃;實測砼入倉溫度:白天30~31℃,晚上26~28℃;實測砼澆筑溫度:白天31.5~32.5℃,晚上26~28℃。由于采用了7℃冷水拌和砼(包括減水劑調(diào)制),并對石子骨料用7℃冷水進行噴淋冷卻,最終得出:在8月份白天氣溫為33~34℃的情況下,砼出機口溫度降低到27~29℃;晚上23~24℃,降低了5~6℃。
3.2.2 澆筑后測溫。仍以1#2#機組底板為例。其中溫度計2#、5#、6#測點的砼溫度情況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砼的最高溫度出現(xiàn)在澆筑后的第3~5d,且在砼的中部,以后逐漸下降,到28d時已降至30℃左右,以后將更加緩慢,1#、2#機組底板砼實測最高溫度[Tmax]=57.6℃,與計算的[Tmax]=58.0℃非常接近。
3.2.3 評價。太浦河泵站工程主泵房流道底板、墩墻、頂板砼施工,由于采用了比較完整有效的溫控措施,較好地降低了水化熱溫升。在8月份氣溫為32~34℃的情況下,使砼的最高溫度由不采取溫控措施時可能達到的60.4℃降低到57.6℃,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砼澆筑過程中,采用7℃冷水拌和和骨料噴淋降溫等有效措施,同時及時在砼表面采用薄膜和麻袋進行覆蓋,以保濕保溫、延長拆模時間、減小內(nèi)外溫差,此外,還在頂板砼中摻加了WG-HEA抗裂防水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竣工驗收檢查中,未發(fā)現(xiàn)砼有任何裂縫,為獲取上海市優(yōu)質(zhì)結(jié)構(gòu)和“白玉蘭”獎奠定了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沈廣軍.軸流式泵站混凝土溫控防裂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xué),2005.
[2]鄭海龍,楊和明,鄧群.太浦河泵站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技術(shù)[J].河海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2003(S1):99-101.
[3]張鵬,王嬋,危媛丞.鄭州黃河公鐵兩用橋大體積承臺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科學(xué)技術(shù)與工程,2010(30):7598-7602.
[4]楊江朋.高寒地區(qū)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的研究與實踐[J].廣東建材,2015(3):61-63.
[5]王洪濤,王晶.三峽永久船閘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水力發(fā)電,2003,29(8):30-31,39.
[6]程立平.廈漳跨海大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福建建筑,2011(1):61-64.
[7]周亞軍.水電站大壩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研究[J].通訊世界,2014(9):98-99.
[8]張曉波,范正忠.水電站大壩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研究[J].科技傳播,2011(22):158,160.
[9]石鋒.某客運線橋梁基礎(chǔ)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山西建筑,2008,34(16):334-335.
[10]谷景濤,王樹新,吳文濤,等.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研究[J].公路,2016(6):186-189.
[11]劉培璋.橋梁承臺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建筑工程技術(shù)與設(shè)計,2016(19):481.
[12]陳樹文.特大橋連續(xù)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技術(shù)與市場,2015(6):177-179.
[13]劉華.淺析大體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工程技術(shù)(文摘版),2015(23):22-23.
[14]陳耀華.大體積承臺砼施工溫控技術(shù)應(yīng)用及效果分析[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4(3):124-126.
[15]董琦,董朝陽.淺議冬季水泥混凝土施工溫控技術(shù)[J].科技視界,2013(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