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昱
【摘要】在依法治國環(huán)境下,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關乎大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發(fā)展,更關乎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與良性運轉。然而,通觀近年來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現(xiàn)狀可以發(fā)現(xiàn),時下我國高校在針對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展的法律教育上存在教材編排失衡化、教材內(nèi)容空洞化、師資配備單一化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文章從高校法律教育演進過程中審視,探究契合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新生代力量,不管將來他們要投身于哪種工作領域,遵紀守法都是其基本素養(yǎng)。我國《憲法》明確了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高校系統(tǒng)的教育來實現(xiàn),但是,當前高校在大學生法律教育上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主要課程,且通常在一個學期完成,難以保證對法律基礎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本文從高校法律教育演進歷程出發(fā),論述當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具體路徑。
高校法律教育的演進歷程
198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法律基礎課”正式走入高校之中,由此拉開法律教育帷幕。1995年,國家教委下發(fā)《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德育之重點內(nèi)容。1998年,教育部下達關于將“法律基礎”納入本科課程體系之中的要求,與高校中“思想道德與修養(yǎng)”“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等德育教育并列。2005年,教育部正式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合并,成為各高校開展法律教育的基礎教材,即《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該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貫徹依法治國之根本,并將其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xiàn)“法育”與“德育”相結合。
高校法律教育是針對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展的教育,要想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應基于系統(tǒng)完善的法律教育課程。在高校實際教育中往往由思政教師擔任這一課程主講教師,這類教師在不斷學習或培訓中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但真正在處理法律問題時,會不可避免地融入自身思想專業(yè)知識,將道德理念用于法律問題的辯駁之中,以“好、壞、對、錯”評判法律問題,這顯然與法理相背離,沒有顧及個體的差異性與法律的規(guī)范性,法律教育的實效性有待考究。
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文化、信息、思想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面對來自各方的思潮,其中難免存在拜金、攀比、個人私利、享樂等不良思想,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從思想道德上予以引導,還要從法律規(guī)范上予以制約,“內(nèi)化齊心,外束其身”。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現(xiàn)象頻現(xiàn),其根源在于高校法律教育不到位,實效性不強,法律教育猶存諸多問題。
1.教材編排失衡化
很多高校對于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設的法律教育所使用教材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該課程在教育比重上存在明顯的失衡狀況,此問題從教材編排中尤可見。該教材中共有九章內(nèi)容,但僅在第七章、第八章闡述有關法律意識與法律制度的相關內(nèi)容,其他章節(jié)也只是對法律知識的稍作介紹。因此,縱觀整本教材,其中有關法律知識的內(nèi)容占據(jù)全書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此外,在課程安排上,按高校中每周為該課程安排3課時算,一學期約60課時,去掉考試復習、實踐探索、講座、主題活動等內(nèi)容,法律教育不到15課時??梢?,在教學中法律教育比重明顯偏低。
2.教材內(nèi)容空洞化
在高校法律基礎教材中,針對法律問題的闡述多是法律術語與相關條文的綜合。例如,將《憲法》及有關地方法律法規(guī)轉述于教材之上,法律和法律條文的堆砌極易造成學生對法律學習的排斥甚至厭煩,而有些需重點闡釋的概念卻往往一筆帶過。法律法規(guī)介紹式的教學不僅未能將法律與大學生專業(yè)相關聯(lián),更未與其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這種表面化教學無法達到法律教育的根本訴求。
3.師資配備單一化
由于“兩課”的廣泛開展,法律教育多由思政教師或政工干部擔任,而非法律專業(yè)教師??v然思政教師具備扎實的思政教育功底和多年教學經(jīng)驗,能通過自學和參與相關培訓增加自身法律知識儲備,但法律本就屬于客觀化、系統(tǒng)化內(nèi)容,思政教育無法深入剖析法律概念與其本質,更難以用法理眼光看待事件的發(fā)展,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清華大學劉海洋曾用硫酸傷熊,在案件之后,他說僅在大學一年級學習法律基礎,接觸到了民法與刑法,但并不清楚用化學試劑燒傷動物是否違法。這種對犯罪毫無意識的思想令人擔憂,從其背后也應看到當前法律教育的淺顯。因此,僅僅依靠思政教師難以有效提升法律教育實效。
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1.改革定位:法律通識教育
1986年,“法律基礎”課程的設置使高校法律教育以獨立化身份得以存在。在“依法治國”“德育治國”觀念的影響下,法律基礎開始與思政理論相結合,但在這種融合態(tài)勢下法律基礎教育出現(xiàn)了范圍不廣、深度不足、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大學生未從根本上掌握基礎法律要領,法律意識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應以通識教育定位高校法律教育,針對法學以外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法律教育,使法律教育得以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在穩(wěn)固扎實大學生法律基礎的同時,拓展大學生認知面。此外,在高校法律通識教育理念下,可消除法律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有效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
2.教育內(nèi)容:調整教材編排
法律教育是針對法學以外的學生開展的教學,因此,法律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法學教育模式與教育內(nèi)容開展,不能盲目追求過寬范圍的知識體系,而忽略法律教育教材內(nèi)容的針對性、實用性,以及課時的統(tǒng)籌協(xié)調性。應針對法學以外大學生特點及法律學習要求,在法律教材的編寫上,舍去專業(yè)性、枯燥化概念,融法律分析方法于其中,讓學生學會以法律視角看待問題,以法律方法詮釋生活。
在教材內(nèi)容編排上,可從西方法治理論、中國法治之路、中國憲法常識、訴訟法常識等領域進行。從西方法治理論的教育中,讓學生明確西方法治的發(fā)展背景,激發(fā)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從中國法治之路的教育中,引領學生明確中國法治進程與法制問題,以法治視角看待中國社會中的各類問題;從憲法常識的教育中,對憲法條款及政治學、政黨制度、選舉法等有初步認知;從訴訟法常識的教育中,帶領學生掌握基本的訴訟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