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
小時候吃海南雞飯,一碟之中,最好吃的部分并非雞腿,而是斬斷了骨頭中的骨髓,顏色鮮紅,吸啜之下,一小股味美的肥膏入口,仙人食物也。當(dāng)今叫海南雞飯,皆是去骨的。無他,骨髓已變得漆黑,別說膽固醇了,顏色也已讓人反胃?,F(xiàn)殺的雞和雪藏的,最大的不同就是骨髓變黑,一看就能分辨出來。
骨髓的營養(yǎng),包括了鐵質(zhì)、磷和維生素A,還有微量的維生素B1和維生素B3,都是對人體有益的。在早年,一劑最古老的英國藥方,是用骨髓加了番紅花打勻,直到像牛油那樣澄黃,給營養(yǎng)不良的小孩吃。
在當(dāng)今營養(yǎng)過剩的年代,一聽到骨髓,就大叫膽固醇!怕,沒人敢去碰。好在有這些人,肉販都把骨頭和骨髓免費贈送,讓老饕得益。
凡是熬湯,少了骨頭就不那么甜,味精除了用海藻制造,就是由骨頭提煉出來的。
有次去匈牙利,喝到最鮮美的湯,用大量的牛腿骨和肉煮出。肉剁成丸,加了椰菜。以兩個碟子上桌,一碟肉丸和蔬菜,一碟全是骨頭。有七八管吧,抓起一根就那么吸,滿嘴的骨髓。一連多支骨,吃個過癮,怕什么膽固醇?有些在骨頭深處的吸不出,餐廳供應(yīng)了一支特制的銀匙,可以仔細挖出。這種匙分長短兩支,配合骨頭的長度,做得非常精美,可在古董店買到,如今已變成了收藏品,有拍賣價值。
英國名店ST. John的招牌菜,就是烤骨髓。做法是這樣的:先把牛大腿骨斬斷,用水泡十二至二十四小時,加鹽,每回換水四至六次,令血液完全清除??緺t調(diào)到450℃或230℃,把骨頭水分烤干,打直排在碟中,再烤十五至二十五分鐘,即成。
起初炮制,也許會弄到骨髓完全跑掉,全碟是油,但做幾次就上手。再怕做不好,入烤箱之前用面包糠把骨管塞住,骨髓便不會流出來。如果沒有烤箱,另一種做法是用滾水炮制,煮十五分鐘即成,但較容易失敗。
骨髓太膩,要用西洋芫荽中和。芫荽沙律是用扁葉芫荽,加芹菜、西洋小紅蔥,淋橄欖油、海鹽和胡椒拌成,做法甚簡單。把骨髓挖出來,和沙律一齊吃,或者涂在烤面包上面,但建議就那么吞進肚中,除了鹽,什么都不加。
在法國普羅旺斯吃牛扒,也不像美國人那么沒有文化,他們的牛扒薄薄一片,淋上各種醬汁。牛扒旁邊有烤熱的骨髓,吃一口肉,一口骨髓,才沒那么單調(diào)。
意大利的名菜叫Osso Buco,前者是骨,后者是洞的意思。一定帶有骨髓,最經(jīng)典的是用茴香葉和血橙醬炮制,叫Fennel & Blood Orange Sauce。
制法是先把小牛的大腿斬下最肥大的那塊來,用繩子綁住,加茴香葉和刨下橙皮,放進烤箱烤四十五分鐘,如果怕骨髓流走,可以在骨頭下部塞一點剁碎的茴香葉。
羊的骨髓,味道更為纖細,帶著羊肉獨特的香氣。最好是取羊頸,斬成八塊,加洋蔥、椰菜或其他香草,撒上海鹽,烤也行,焗也行,羊頸肉最柔軟,吸骨髓更是一絕。一樣用羊頸,加上鹽漬的小江魚炮制,更是惹味,和中國人的概念:“羊”加“魚”得一個“鮮”是異曲同工的。
印度人做的羊骨髓,是把整條羊腿熬了湯,用刀把肉刮下,剩下的骨頭和骨邊的肉拿去炒咖喱??о羌t色的,吸啜骨髓時吮得嘴邊通紅,像個吸血鬼。這種煮法在印度已難找,新加坡賣羊肉湯的小販會做給你吃。
豬骨髓也好吃,但沒有豬腦那么美味。點心之中,有牛骨髓或豬骨髓的做法,用豆豉蒸熟來吃,但總不及豬骨湯的。把骨頭熬成濃湯,最后用吸管吸出脊椎骨中的髓。
魚頭中的魚云和那啫喱狀的部分,都應(yīng)該屬于骨髓的一部分,洋人都不懂其味,整個魚頭扔之。魚死了不會搖頭,但我們看到搖個不已。大魚,如金槍,骨髓就很多,日本人不欣賞,中國臺灣南部的東巷地方,餐廳里有一道魚骨髓湯,是用當(dāng)歸燉出來,嚼脊椎旁的軟骨,吸骨中的髓,味美非凡。
家中請客時,飯前的下酒菜,若用橄欖、薯仔片或花生,就非常單調(diào),沒有什么想象力。
有什么比烤骨髓送酒更好的?做法很簡單,到你相熟的凍肉店,把所有的牛腿骨買下,只用關(guān)節(jié)處的頭尾,一根骨鋸兩端,像兩個杯子,關(guān)節(jié)處的骨頭變成了杯底。這一來,骨髓一定不會流走,把骨杯整齊地排列在大碟中,撒上海鹽,放進微波爐加熱。最多五分鐘,一定焗得熟透。再拿出來用古董銀匙奉客,大家都會贊美你是一個一流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