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曙明
何尊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酒器,周成王五年為貴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的青銅器。
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銘文
何尊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今寶雞市陳倉區(qū))。其造型莊嚴厚重,紋飾精美,尊內底鑄有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何尊現(xiàn)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為國家一級文物,國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王冶秋局長聘請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組織籌備。馬承源很快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件一級品文物,其中就有寶雞出土的這件饕餮紋銅尊。
馬承源在故宮武英殿見到這件青銅器后,反復看了好幾遍,心中一直納悶,這么大造型的器物為什么沒有銘文?隨即他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復摩挲,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大為振奮,隨即讓人送去除銹。經過清除泥土和銹跡,果然在銅尊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 行共122字的銘文,并命名為“何尊”,從此身價倍增,成為國寶級文物。
因為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國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
最早出現(xiàn)“中國”二字
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二字作為詞組最早出現(xiàn)。
“中國”一詞的概念和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發(fā)展、擴充的。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他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區(qū)劃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公元前21世紀,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統(tǒng)一國家政權形式的誕生,這時“中國”的概念才有了政治涵義。《尚書》注云:“冕服采章曰華,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商朝時也出現(xiàn)“中商”“大商邑”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方”。從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地區(qū)才開始被稱做“中國”。
(摘自《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