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芳, 梁慶偉*, 娜日蘇, 張晴晴, 潘翔磊, 胡日查, 郭志忠
(1. 赤峰市農(nóng)牧科學研究院, 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31; 2. 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草原工作站, 內(nèi)蒙古 克什克騰旗 025350;3.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草原工作站,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是豆科苜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素有“牧草之王”的美譽。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被譽為“中國草都”,沙地節(jié)水灌溉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種植面積約80 萬畝。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同時為了滿足建設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持續(xù)、穩(wěn)定的苜蓿草地的需求,確定適宜當?shù)胤N植的紫花苜蓿品種變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當?shù)匾惨M一部分國內(nèi)外優(yōu)良苜蓿品種,如張彩枝等[1]對引進的15個國內(nèi)外苜蓿品種在阿魯科爾沁旗的越冬情況進行了研究。但對引進品種的生產(chǎn)性能進行綜合評價及引種苜蓿應該優(yōu)先考慮的性狀的研究,尚未見報道。為此,在2012年引進了24個國內(nèi)外紫花苜蓿品種,運用生物學統(tǒng)計方法與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進行生產(chǎn)性能綜合評價,為篩選適宜阿魯科爾沁旗沙地節(jié)水灌溉種植的紫花苜蓿品種提供科學指導。
試驗地位于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紹根鎮(zhèn),地理位置43°37′ N,120°22′ E;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年日照時數(shù)2 767~3 034 h,年積溫為 2 900~3 400℃,無霜期125-135 d,年平均降水量300~400 mm。土壤為沙土。
1.2.1試驗材料 供試24個紫花苜蓿品種材料見表1。試驗于2012年7月30日用播種機播種,條播,播種量15 kg·hm-2,行距15 cm,采用完全隨機排列設計,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6 m×11 m。
表1 供試紫花苜蓿品種Table 1 Alfalfa varieties
生物學特性測定:株高、越冬率、再生速度和干草產(chǎn)量用常規(guī)方法測定。
營養(yǎng)成分測定:粗蛋白(crude protein,,CP)用凱氏定氮法測定[2]。中性洗滌纖維(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cid detergent fiber,ADF)用范氏洗滌法測定[3]。
相對飼用價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采用公式(1)~(3)計算:
DMI(%BW)=120/NDF(%DM)
(1)
DDM(%DM)=88.9-0.779×ADF(%DM)
(2)
RFV= DMI×DDM/1.29
(3)
用SPSS 11.5統(tǒng)計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用灰色系統(tǒng)理論進行灰色關聯(lián)分析[4]。
如表2所示,24個苜蓿品種中不同茬次株高不同。株高從第1茬到第3茬多呈遞減趨勢。其中第1茬株高最高的品種是‘WL354’,最低的是康賽。第2茬株高最高的品種為‘BR4010’,最低的是‘敖漢’苜蓿。第3茬株高最高的品種是‘德寶’,最低的是‘WL168’。
24個苜蓿品種中,再生速度最快的是‘BR4010’,其次為‘德寶’;再生速度最慢的為‘敖漢’苜蓿和‘中苜1號’2個國內(nèi)苜蓿品種。再生速度高于2.00 cm·d-1的品種有16個,以國外苜蓿品種為主,國內(nèi)品種只有3個:‘公農(nóng)1號’、‘亮牧2號’和‘新牧2號’(表2)。
表2 參試品種不同茬次的株高和再生速度Table 2 Plant height and regeneration rate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in different stubble
注: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P<0.05),同列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差異極顯著(P<0.01),下同
Note:Th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the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1 level. The same as below
越冬率的高低代表了苜蓿的抗寒性。如表3所示,24個品種2013年越冬率均達到90%以上,除了‘康賽’、‘SK3010’、‘德寶’、‘巨人201T’、‘WL354’、‘WL168’等6個品種外,其余18個品種越冬率均達到100%,其中‘WL168’的越冬率最低。2014年越冬率均低于2013年越冬率,所有參試苜蓿品種的越冬率均低于90%,越冬率最高的品種是‘Baralfa 42IQ’和‘WL319’,最低的是‘BR4010’。
2013年三茬總產(chǎn)量高于15 000 kg·hm-2的苜蓿品種有7個,分別是‘三得利’、‘德寶’、‘BR4010’、‘斯貝德’、‘皇后’、‘WL354’、‘WL363’,其中干草產(chǎn)量最高的是‘三得利’,最低的品種是‘中苜1號’。國外苜蓿品種的干草產(chǎn)量普遍高于國內(nèi)品種(表3)。
2014年三茬總產(chǎn)量差異顯著,干草產(chǎn)量最高的是‘皇后’,其次為‘SR4030’、‘馴鹿’和‘新疆大葉’,產(chǎn)量最低的品種是‘敖漢’苜蓿(表3)。
表3 參試品種的越冬率和全年總產(chǎn)量差異Table 3 Winter survival rate and total annual yield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不同苜蓿品種粗蛋白質(zhì)含量不同,在參試的24個品種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SK3010’,其次是‘中苜1號’。粗蛋白含量最低的為‘WL168’和‘WL343’。相對飼喂價值,它表明的是苜??上晌镔|(zhì)的采食量,RFV越高表明苜蓿的質(zhì)量越高[5]。在參試的24個品種中,RFV最高的是‘WL354’,其次是‘SK3010’;RFV最低的為‘斯貝德’(表4)。
各性狀不同權重:ω1=0.1251,ω2=0.1293,ω3=0.1137,ω4=0.0981,ω5=0.1759,ω6=0.0994,ω7=0.1303,ω8=0.1282,表明在評價指標中所占權重排序:2013年越冬率>RFV>再生速度>CP>第1茬株高>2013年干草產(chǎn)量>2014年越冬率>2014年干草產(chǎn)量。加權關聯(lián)度值,它可確切的反映參試品種與“參考品種”的相似程度。由表5可知,參試品種與參考品種的關聯(lián)度排序前10位為:‘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號’>‘三得利’>‘WL354’>‘德寶’>‘SK3010’>‘WL319’>‘Baralfa 53HR’>‘SR4030’。表明‘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號’,‘三得利’等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生產(chǎn)性能及綜合表現(xiàn)較好。
表4 供試品種的飼用價值Table 4 The feeding value of the experimental varieties
表5 參試紫花苜蓿品種的加權關聯(lián)度Table 5 Weighting association of alfalfa varieties
參試的24個紫花苜蓿品種,在阿魯科爾沁旗的生態(tài)適宜性表現(xiàn)差異顯著。2013—2014年試驗研究表明,在抗寒性方面,國內(nèi)苜蓿品種‘公農(nóng)1號’、‘敖漢’苜蓿和‘中苜1號’等表現(xiàn)多優(yōu)于國外苜蓿品種;在株高、再生速度、干草產(chǎn)量、粗蛋白質(zhì)含量和相對飼喂價值5個性狀上,國外苜蓿品種多優(yōu)于國內(nèi)苜蓿品種。但與陳玲玲[6]、楊秀芳[7]等研究結(jié)果有差異,引起差異的原因不但與品種的秋眠級、抗寒性有關,也與當?shù)貧夂驐l件、種植管理水平、刈割時期、刈割制度相關。試驗區(qū)地處科爾沁沙地北段,土壤瘠薄,冬春季風沙大,冬季降雪不穩(wěn)定,影響苜蓿越冬穩(wěn)定性,苜蓿品種的抗寒性直接關系到其在當?shù)厥欠衲軌虼婊睢R虼?,進行苜蓿引種,除了引進當?shù)剡M行多年生態(tài)適應性觀察外,還應參考它在相近生境的生產(chǎn)性能表現(xiàn),以確定這個品種是否適宜引種地生長。
本試驗應用方差分析與灰色關聯(lián)分析,對24個國內(nèi)外苜蓿品種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旗的生產(chǎn)性能進行綜合評價,結(jié)果表明,國外苜蓿的生產(chǎn)性能優(yōu)于國內(nèi)苜蓿品種,國內(nèi)苜蓿品種的抗寒性優(yōu)于國外苜蓿品種。阿魯科爾旗以生產(chǎn)苜蓿商品草為主,其中‘Baralfa 42IQ’,‘皇后’,‘亮牧2號’,‘三得利’等苜蓿品種適宜在阿魯科爾旗推廣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