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非羈押措施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適用率還較低,造成該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非羈押措施的適用現(xiàn)狀、存在的價值作出初步探討,重點分析非羈押措施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建議,旨在進一步明確應該如何將非羈押措施更好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來。
關鍵詞 非羈押措施 價值 弊端 建議
作者簡介:林雙,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部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33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刑事強制措施可劃分如下:羈押性強制措施包括逮捕和拘留,非羈押強制性措施包括拘傳、監(jiān)視居住和取保候審。筆者認為刑罰設立的初衷在懲罰犯罪的同時,還加強了對犯罪嫌疑人人身危害性的現(xiàn)實考量,以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為主,適用羈押強制措施為輔,但是我國的現(xiàn)實狀況并非如此。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非羈押強制措施可能帶來很多矛盾,對于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無法有效控制導致其脫管,對監(jiān)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監(jiān)管不力從而影響整個案件的進程。尤其在偵查階段,對犯罪嫌疑人的有效控制往往可以固定相關證據,使案件順利偵破。在司法實踐中,無論是偵查階段還是審查起訴階段,在案件未審判前,我們往往帶著有色眼鏡和一定的傾向看待犯罪嫌疑人。無罪推定的思想觀念并未真正形成。在面對犯罪嫌疑人時,他往往被貼上了罪犯的標簽?;诖朔N情況,非羈押強制的適用范圍和頻率也就大大縮小了。
(一)節(jié)約司法資源,避免交叉感染
筆者所在的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每年所承辦的案件數(shù)量都在下降,但是輕齡化的趨勢卻無法避免。采取非羈押強制措施可以節(jié)約部分司法資源,尤其對于未成年人而言,用較快的速度、較低的成本解決訴訟,從而大大節(jié)約司法機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司法資源得到更為合理和有效的配置。雖然未成年人與成年人采取分別關押的方式,但是更應當注意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所處環(huán)境的復雜性,與同齡人相處其更容易受到不良影響。我們所辦理的未成年人聚眾斗毆案件大多是出于所謂的“兄弟義氣”,年輕人之間相互鼓動、吹捧,在共同犯罪的道路上一去不回。出于對犯罪情節(jié)輕微、社會危害性較小的青少年的保護,非羈押措施就顯得很必要了。我們認為基于法律對其從寬的處理,一定程度上會有利于案件順利判決,緩解社會矛盾。
(二)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司法理念,幫助罪犯復歸社會
筆者認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與成年人犯罪案件相比,更加側重于對嫌疑人的保護及嫌疑人復歸社會的可能性。每每聽到鐵柵欄中的孩子泣聲訴說“想回到父母身邊,回到學校里繼續(xù)上學,出去跟同學一起玩?!?,我們的心都是沉痛的。對于未成年人來講,他們的身心發(fā)展還不算成熟,不難想象在看守所或者監(jiān)獄中的生活對他們來講有多困難。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從嫌疑人利益角度出發(fā),還要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適用非羈押措施。我們所辦理的一起未成年人盜竊案,嫌疑人雖為入室盜竊,但其具有初犯、未成年人、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家長具備監(jiān)護能力等條件,最后依法作出了不批準逮捕的決定。后該案進入到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承辦人依據案件情節(jié)和相關法律對其做出了不起訴的決定。通過此案,嫌疑人知道了自身違法行為的危害性,并對從未接觸過的法律有了更深的了解。一個簡單的盜竊案件,我們通過適用非羈押措施、不起訴決定挽救了一名迷失于青春期的少年。我想這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救贖,更是一個家庭的再生。后來,我們了解到該少年學習了制作面點的手藝,在一家蛋糕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一)犯罪嫌疑人不能及時到案配合案件審查
在我們辦理的一起未成年人傷害案中,審查逮捕階段對其做出了不捕的決定,后由公安機關對其取保候審。案件進入審查起訴階段后,該未成年人在未告知公安機關的情況下返回了山東老家,違反了取保候審的相關規(guī)定。承辦該案的檢察官多次撥打其聯(lián)系電話均無人接聽,4日后由公安機關回到其老家將其抓獲,因不能及時到案,阻礙了案件的正常審查,最后將其逮捕。從這件事中也反映了一些問題,一是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缺乏對法律常識的理解,認為一旦對其取保候審就是案件的終結;二是缺乏對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的有效管理,往往收取保證金后便置之不理;三是不排除相當一部分嫌疑人害怕承擔刑事責任從而逃避到案。以上這幾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是少數(shù),相反這些都是案件承辦人在將對其采取取保候審措施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外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適用非羈押措施機制的比例低
例如筆者所在的天津市西青區(qū),外來務工未成年人比例較高,其中也不乏雇傭童工的現(xiàn)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來自山東省、黑龍江省、河北省等地的偏遠鄉(xiāng)村,家中條件并不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來到天津后基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以案件為事實為基礎的條件下,我們始終秉承著能不捕的不捕原則,但是其中不乏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取保候審的必要條件,最終被逮捕。而對于本地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他們則具備了由家長社區(qū)監(jiān)護、學校看管等便利條件,從而適用取保候審的可能性就大了一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般原則。但司法實踐中公安機關的訴前羈押情況、檢察機關的批捕情況和法院的判決情況卻與這一法律原則的內涵還有著一定差距。
(一)適當完善立法,加強違規(guī)懲戒
首先,要加強對未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監(jiān)管力度。一般來講,如果該犯罪嫌疑人未被羈押則說明其社會危害性較小,犯罪情節(jié)較輕微,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為逃避法律的懲處拒不到案的話,對于其認罪悔罪的認定就有待考量。其次,要對不履行取保候審保證人義務的予以懲罰。如保證人積極履行了義務,但仍無法阻止取保候審嫌疑人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拒不到案、干擾證人作證等違反取保候審規(guī)定的行為,此時只要保證人能舉證自己履行了義務但出于意志以外的原因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則保證人可以免于處罰。如保證人隱瞞犯罪嫌疑人的行蹤,協(xié)助其對被害人、證人等進行威脅恐嚇,幫助其毀滅、偽造證據,則需要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其進行處罰。
(二)更新執(zhí)法理念,加強法律宣傳
在我們所辦理的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中,存在因為對犯罪嫌疑人采取了非羈押措施,導致被害人家屬對檢察機關不理解、不支持,認為檢察機關沒有秉公辦案的現(xiàn)象。站在被害人及其家屬的角度來講,我們充分理解他們的心情。但是從案件事實出發(fā),站在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的角度,我們應堅持能不捕的不捕這種司法理念。造成當前困境的原因,主要是我們釋理說法的工作沒有做到位,造成被害人方對我們的工作產生了些許誤解。在他們的概念里,一旦犯罪嫌疑人被釋放,則代表了他沒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自己權益上的損失沒有得到彌補。加大對未成年人非羈押訴訟制度的宣傳力度,讓普通百姓知道對未成年人非羈押訴訟不是放縱犯罪,而是保障人權、提高訴訟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的有效措施。只有這樣,才能讓未成年人非羈押訴訟的種子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fā)芽。
參考文獻:
[1]李艷陽、楊愛霖.我國非羈押訴訟存在的問題及立法完善.公民與法.2014(6).
[2]邱銀娟.論涉罪外來人員審前非羈押刑強制措施的適用.法制與社會.2014,2(中).
[3]張蕓.非羈押性強制措施適用探析.人民檢察.2012(18).
[4]蔣劍華.對非羈押訴訟工作的分析與思考.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30(5).
[5]曾泉生、蘇靜.刑事和解制度在非羈押訴訟中的作用.人民檢察.2013(21).
[6]邵靜波、杜鑫、蔣旭.對未成年人非羈押訴訟的思考.人民司法.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