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靜玲
摘要 為篩選出高產(chǎn)、優(yōu)質、適應性廣、抗性強并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yōu)良花生新品種,進行了花生抗旱耐瘠品種篩選試驗。結果表明,湛油41、賀油11號、桂花1026、賀油13號、賀油12號、桂花836等比較適宜桂中等地區(qū)栽培。
關鍵詞 花生;抗旱耐瘠;品種;性狀;產(chǎn)量
中圖分類號 S565.2.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12-0033-01
為篩選出高產(chǎn)、優(yōu)質的花生新品種,特進行了本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花生品種共9個,其中賀油9號、賀油10號、賀油11號、賀油12號、賀油13號、桂花1026、桂花836、湛油41由賀州市農(nóng)科所提供,新花1號為當?shù)仄贩N。試驗用肥料在農(nóng)資市場購買。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9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其中以新花1號作對照(CK)。3次重復,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1-3],小區(qū)面積13.92 m2(5.8 m×2.4 m);每小區(qū)3畦,單畦寬80 cm,2行種植,大行距55 cm,小行距25 cm;穴距16.7 cm,每穴雙粒,每行33穴。
1.3 試驗實施
選擇旱坡地,不積水,本地種植花生的主要土壤類型紅壤土地塊作試驗地。播前整地,機耕深度40 cm,旋耕1次后起壟播種。氣溫穩(wěn)定在15 ℃以上,冷尾暖頭搶墑播種。3月26日播種,播種后蓋土再噴乙草胺。施鈣鎂磷肥750 kg/hm2、熟石灰750 kg/hm2、45%復合肥(15-15-15)450 kg/hm2。磷肥和復合肥作種肥施用,石灰在旋耕前施用。全生育期不用人工灌溉。在病蟲害防治上防蟲不防病[4-6]。
在花生植株長到35~40 cm、有效針足夠時,葉面噴施多效唑和磷酸二氫鉀1次,以防后期徒長和補充微量元素。7月19日收獲。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物學性狀和經(jīng)濟性狀表現(xiàn)
據(jù)試驗觀察可知,湛油41、桂花836的出蔸率、出苗率分別居第1位和第2位;而賀油9號、賀油10號出蔸率、出苗率均較差。對照品種新花1號(CK)株高最高,說明抗旱耐瘠性好,容易徒長;其次是賀油11號、賀油12號、桂花1026、桂花836;株高偏矮的有賀油13號、湛油41號、賀油10號、賀油9號,說明這4個品種的耐旱耐瘠性差。
單株飽果數(shù)最多的是賀油13號,為46個;其次是桂花836、湛油41;最少是賀油10號,僅為22.3個。
賀油11號的百果重最重,為158.6 g;其次是賀油12號(151.1 g)、桂花836號(146.6 g)、湛油41號(144.5 g);賀油9號的百果重最輕,為114.7 g。
桂花1026的百仁重最重,為84.9 g;其次是賀油11號(61.3 g)、賀油12號(58.7 g)、賀油13號(55.4 g),湛油41號(54.8 g)居中;新花1號的百仁重最輕,為43.1 g。
出仁率最高的是湛油41,為89.33%;其次是賀油11號(67.01%)、桂花836(65.99%);賀油10號的出仁率最低,為63.96%。
2.2 產(chǎn)量表現(xiàn)
從表1可以看出,湛油41的產(chǎn)量最高,賀油9號最低。從表2可以看出,各參試花生品種之間的產(chǎn)量都有差異,與新花1號(CK)相比,參試的8個花生新品種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的有湛油41、賀油11號、桂花1026、賀油13號、賀油12號、桂花836,而與賀油10號的產(chǎn)量差異只達到顯著水平,與賀油9號的產(chǎn)量差異最小,未達到顯著水平。各品種間的產(chǎn)量差異大部分都達到極顯著水平,只有湛油41與桂花1026和賀油11號、桂花1026與賀油11號、桂花836與賀油10號、賀油9號與新花1號的產(chǎn)量差異不顯著。
2.3 花生品種植株抗性表現(xiàn)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的花生品種中除了賀油9號對花生葉斑病、銹病、青枯病的抗性較差外,其他品種的抗倒性、耐澇性和抗花生葉斑病、銹病、青枯病都較強,其中以湛油41號抗性最好,其他依次為賀油11號、桂花1026、桂花836、賀油13號、賀油12號、賀油10號、新花1號(CK)。
3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湛油41、賀油11號、桂花1026、賀油13號、賀油12號、桂花836等與對照品種新花1號的產(chǎn)量差異極顯著,而且抗旱耐瘠性好,說明這幾個品種在桂中等地區(qū)有推廣前景;而賀油9號在同等條件下出苗率低,百果重又最輕,耐旱耐瘠性差,產(chǎn)量也低,不宜在桂中等地區(qū)推廣;賀油10號與新花1號的產(chǎn)量差異顯著,也說明賀油10號適宜在桂中地區(qū)種植,但優(yōu)勢不明顯。
4 參考文獻
[1] 王娟玲.大荔縣沙苑區(qū)花生新品種比較試驗[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8(9):52-53.
[2] 陳志德,沈一,劉永惠.國內不同地區(qū)花生品種主要農(nóng)藝性狀的比較[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16,32(36):55-61.
[3] 陳友強,于伯成,馬江平,等.引進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農(nóng)業(yè)科技通訊,2011(3):94-96.
[4] 李海燕,曹敏建,蔣春姬.引進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花生學報,2007(4):29-32.
[5] 馮希錦,江日東,汪云,等.優(yōu)良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廣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7(8):14-16.
[6] 于海林.黑龍江省西部地區(qū)花生品種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nóng)業(yè)科學,2007(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