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學, 馬振峰, 毛家勛
(1.四川省氣候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72; 2.高原與盆地暴雨旱澇災害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72; 3.四川省攀枝花市氣象局,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華西秋雨是中國西部地區(qū)秋季多雨的一種特殊天氣現(xiàn)象,主要出現(xiàn)在渭水流域、漢水流域、川東、川南東等地[1]。高由禧等[2]指出最標準的秋雨出現(xiàn)在四川盆地東部,青藏高原東部的松潘、康定和西昌等地,以及貴陽附近。梁健洪[3]指出,陜南和川北是典型秋雨區(qū),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展為準典型秋雨區(qū)和一般秋雨區(qū)。而羅霄等[4]的研究表明華西秋雨有2個大值中心,北部中心位于陜南到川東北地區(qū),南部中心位于四川南部至云南中西部,并且2個大值中心變化并不一致。張順謙等[5]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西南地區(qū)秋雨REOF展開第一模態(tài)大值中心在四川盆地東部,而第4模態(tài)的大值中心則出現(xiàn)在攀西(攀枝花市和涼山州)地區(qū)附近。攀西地區(qū)9—10月仍處在雨季[6],攀西東北部秋綿雨頻率達90%以上,中部和南部一般在70%~80%左右[7]。近50 a攀西地區(qū)暴雨日數(shù)增多、強度增強[8],王佳津等[9]的研究也表明攀西地區(qū)5—10月持續(xù)性暴雨發(fā)生頻次達1~3次,其中10月攀西地區(qū)是持續(xù)性暴雨發(fā)生相對集中期。1961—2009年攀西秋雨有逐漸增加的趨勢[5],而2010年以來的8 a中攀西秋雨有6 a偏多,其中2016年9月18—19日攀西出現(xiàn)秋雨天氣過程,并引發(fā)山洪泥石流等災害,造成4萬多人受災,經(jīng)濟損失近7 000萬元[10]。從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注意到,攀西秋雨是華西秋雨的一部分,并且有其獨特的變化特征,但是由于相對陜南到川北的典型華西秋雨偏弱,所以相關研究較少。本文將從攀西秋雨的空間分布、趨勢、突變等方面分析攀西秋雨的變化事實,并利用MTM-SVD方法重點研究其年際周期變化規(guī)律。對攀西秋雨時空變化特征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豐富華西秋雨的內容,增強華西秋雨認識;另一方面掌握攀西秋雨變化規(guī)律有助于提高攀西秋雨預測水平和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采用的資料為攀西地區(qū)18個氣象臺站1961—2017年9—10月的逐日降水量資料。
(1) 采用羅霄等定義的秋雨指數(shù),即9—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與9—10月降水日數(shù)占全年降水日數(shù)百分比之和。
IAR= (9+10)月降水量/全年降水量+(9+10)
月降水日數(shù)/全年降水日數(shù)
(2) MTM-SVD方法是由Mann和Park[11]提出的一種多變量頻域分解技術。這是一種將譜分析的多錐度方法(multi-taper method, MTM)和變量場的奇異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方法結合在一起的氣候信號檢測技術,詳細內容參閱相關文獻[12-13]。近年來MTM-SVD被廣泛使用在氣象科研領域中[14-17]。
對1961—2017年攀西地區(qū)逐年秋雨指數(shù)進行EOF分析,前3個模態(tài)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累積方差貢獻率達70.6%,其中第一模態(tài)方差貢獻率達46.1%,為攀西秋雨年際變化主模態(tài)(表1)。圖1給出了第一模態(tài)空間分布及其對應的時間系數(shù),可以看到第一模態(tài)為全區(qū)一致變化分布型,大值中心出現(xiàn)在西昌、德昌、昭覺和普格附近,對比時間系數(shù)可知,全區(qū)一致型存在顯著的年際、年代際波動,但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其中1960—1990年以偏強為主,1991—2017年以偏弱為主,但是有逐漸增強的趨勢。
表1 1961-2017年攀西秋雨EOF分析前3個模態(tài)的方差貢獻率%
圖1 1961-2017年攀西秋雨EOF分析第一模態(tài)及其對應的時間系數(shù)
上文分析表明攀西秋雨主模態(tài)在1990年代初存在年代際差異,為了檢驗該差異是否顯著,這里使用滑動t檢驗對第一模態(tài)時間系數(shù)進行突變分析,為了濾除年際變化信號,滑動時間窗口選為20 a。從圖2可以看出,1995年的t統(tǒng)計量超過0.05的顯著性水平(為正值),說明攀西秋雨在1995年前后出現(xiàn)過一次顯著的突變,即由全區(qū)一致偏多轉變?yōu)槿珔^(qū)一致偏少。
注:虛線為α=0.05顯著性。
2.3.1 1961—2017年周期特征 用MTM-SVD方法分析1961—2017年攀西秋雨的周期特征,圖3給出了LFV譜分析結果,橫坐標為頻率(倒數(shù)為周期),可以看到在年際尺度上,3.2 a周期通過了99%置信度檢驗;年代際尺度上有11 a左右的峰值,但是沒有達到一定的置信度水平。為了研究攀西秋雨周期特征隨時間的變化,進行了20 a滑動窗口的LFV譜分析,由于進行了20 a滑動,兩端各缺少了10 a的信息。20 a滑動LFV譜分析(圖略)表明,攀西秋雨的準3 a周期在1975—1995年之間非常明顯,1995年之后準3 a周期突然消失,準2 a周期有所顯現(xiàn),說明攀西秋雨的周期特征具有年代際變化,這可能與攀西秋雨主模態(tài)1995年前后的氣候突變有關。張順謙等[5]發(fā)現(xiàn)1961—2009年攀西地區(qū)的秋雨存在2~3 a周期,羅霄等[4]的研究也表明19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華西秋雨存在準2 a周期,同時5~8 a周期也非常顯著,而王春學等[18]和蔣竹將等[19]則發(fā)現(xiàn)華西秋雨北部地區(qū)4~8周期最為明顯,說明華西秋雨南部和北部地區(qū)年際波動存在差異,而南部地區(qū)2~3 a周期最為明顯,并且存在年代際變化,所以有必要對攀西秋雨的周期特征進行分階段研究,這里以1995年為界分為1961—1994和1995—2017年2個階段。
注:虛線表示蒙特卡洛置信度水平。下同。
2.3.2 分段周期特征 圖4給出了1961—1994年攀西秋雨LFV譜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年際尺度上3.4 a周期通過了99%的置信度檢驗,3.0 a周期通過了95%的置信度檢驗;年代際尺度上8.6 a周期也通過了95%的置信度檢驗。對比上文可知,1961—1994年攀西秋雨的準3 a周期仍然存在,并形成準3 a周期帶,出現(xiàn)兩個峰值,而且都達到了較高的顯著性水平,這與滑動窗口分析結果一致,說明1995年之前攀西秋雨準3 a周期最為顯著。
圖4 1961-1994年攀西秋雨LFV譜分析
用MTM-SVD方法對攀西秋雨在準3 a周期上進行典型循環(huán)重建,圖5給出了典型循環(huán)的時空變化過程。第1 a時,整個攀西地區(qū)為正異常,并形成以西昌、木里、德昌為中心的異常大值區(qū),即第1 a,攀西秋雨表現(xiàn)為全區(qū)一致偏強;第2 a時,正異常強度減弱,范圍縮小,僅在木里、會東地區(qū)附近出現(xiàn)正異常,其余大部以負異常為主,在德昌附近出現(xiàn)負異常大值中心,即第2 a,攀西秋雨總體偏弱;第3 a時,攀西大部地區(qū)為負異常,在西昌附近出現(xiàn)負異常大值中心,即第3 a攀西秋雨整體偏弱;第4 a時,又恢復到第1 a的情況,攀西秋雨偏強(圖略),開始下一個準3 a周期循環(huán)。分析表明攀西秋雨的準3 a周期循環(huán),主要表現(xiàn)了攀西秋雨“偏強—偏弱—偏弱”的年際變化過程。
接下來選取了攀西秋雨異常大值中心代表站(西昌站)在準3 a周期上進行時間重建,進一步分析準3 a周期的時間變化特征。從圖6中可以發(fā)現(xiàn),西昌站準3 a周期在1961—1994年一直存在,并且基本都表現(xiàn)出“偏強—偏弱—偏弱”的演變過程,其中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最為明顯。
圖5 1961-1994年攀西秋雨準3 a周期典型循環(huán)重建
圖6 1961-1994攀西秋雨代表站(西昌站)在準3 a周期上的時間重建(距平值)
高原季風與海陸季風的不同步轉變是華西秋雨的形成的主要原因[2],高原夏季風偏強(弱)時,高原東側低壓系統(tǒng)活躍(不活躍),同時有利于(不利于)副熱帶西風南撤,華西秋雨強(弱)[20-21]。研究表明1961—1995年高原夏季風主周期為3~4 a,季風強度增強趨勢明顯[22],所以攀西秋雨1961—1994年的顯著準3 a周期很可能是高原夏季風年際周期波動的結果。
圖7給出了1995—2017年攀西秋雨LFV譜分析結果,可以看到年際尺度上2 a周期通過了99%的置信度檢驗;年代際尺度上無顯著周期。對比可知,1995—2017年攀西秋雨的準3 a周期已經(jīng)消失,而被準2 a周期取而代之,這與滑動窗口分析結果一致,即1995年前后的攀西秋雨主模態(tài)的突變很可能是造成攀西秋雨周期特征轉變的原因。
圖7 1995-2017年攀西秋雨LFV譜分析
圖8給出了攀西秋雨準2 a周期的典型循環(huán)過程,第1 a時,整個攀西地區(qū)為正異常,并形成以西昌、鹽源、德昌為中心的異常大值區(qū),即第1 a,攀西秋雨表現(xiàn)為全區(qū)一致偏強;第2 a時,攀西秋雨異常情況與第1 a完全相反,即第2 a,攀西秋雨偏弱;第3 a時,又恢復到第1 a的情況,攀西秋雨偏強(圖略),開始下一個準2 a周期循環(huán)。分析表明攀西秋雨的準2 a周期循環(huán),主要表現(xiàn)了攀西秋雨強弱交替的年際異常變化過程。
圖8 1995—2017年攀西秋雨準2 a周期典型循環(huán)重建
同樣選取了異常大值中心代表站(西昌站)在準2 a周期上進行時間重建,進一步分析準2 a周期的時間變化特征。從圖9可以發(fā)現(xiàn),西昌準2 a周期在1995—2017年一直存在,基本都表現(xiàn)出強弱異常交替演變的循環(huán)過程,其中1995—2001年最為明顯,2006—2010年次之。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都具有顯著的準2 a周期,其中西南季風的強弱直接影響華西秋雨的多寡,1960年代開始亞洲季風出現(xiàn)逐漸減弱的變化趨勢[23-25],但研究表明從2000年開始亞洲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頻率都有顯著的上升趨勢[26],1990年代中后期攀西秋雨的準2 a振蕩可能是亞洲海陸季風系統(tǒng)的年際波動所致。
圖9 1995-2017年攀西秋雨代表站(西昌站)在準2 a周期上的時間重建(距平值)
(1) 1961—2017年攀西秋雨EOF展開的第一模態(tài)為全區(qū)一致變化型,方差貢獻率達46.1%,為攀西秋雨主模態(tài),1960—1990年以偏強為主,1991—2017年以偏弱為主,但是有逐漸增強的趨勢?;瑒觮檢驗表明攀西秋雨全區(qū)一致型在1995年前后出現(xiàn)過一次顯著突變,由全區(qū)一致偏多轉變?yōu)槿珔^(qū)一致偏少。
(2) MTM-SVD方法分析表明,1961—2017年攀西秋雨年際尺度上的3.2 a周期通過了99%置信度檢驗,20 a滑動窗口分析顯示,攀西秋雨的準3 a周期在1975—1995年非常明顯,1995年之后準3 a周期突然消失,準2 a周期有所顯現(xiàn),這可能與攀西秋雨主模態(tài)1995年前后的氣候突變有關。
(3) 1961—1994年攀西秋雨3.4 a周期通過了99%的置信度檢驗,3.0 a周期通過了95%的置信度檢驗,這與滑動窗口分析結果一致,說明1995年之前攀西秋雨準3 a周期最為顯著。攀西秋雨準3 a周期典型循環(huán)重建表明,第1 a整個攀西地區(qū)為正異常,并形成以西昌、木里、德昌為中心的異常大值區(qū),第2 a正異常強度減弱,范圍縮小,僅在木里、會東地區(qū)附近出現(xiàn)正異常,其余大部以負異常為主,在德昌附近出現(xiàn)負異常大值中心,第3 a攀西大部地區(qū)為負異常,在西昌附近出現(xiàn)負異常大值中心。選取異常大值中心西昌站在準3 a周期上進行時間重建,發(fā)現(xiàn)準3 a周期在1961—1994年一直存在,其中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最為明顯。
(4) 1995—2017年攀西秋雨2 a周期通過了99%的置信度檢驗,這與滑動窗口分析結果一致。攀西秋雨準2 a周期的典型循環(huán)表現(xiàn)為,第1 a整個攀西地區(qū)為正異常,并形成以西昌、鹽源、德昌為中心的異常大值區(qū);第2 a異常情況與第1 a完全相反。同樣選取了異常大值中心西昌站在準2 a周期上進行時間重建,發(fā)現(xiàn)準2 a周期在1995—2017年一直存在,其中1995—2001年最為明顯,2006—2010年次之。
(5) 通過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攀西秋雨有顯著的年際周期波動,并且存在年代際變化特征,1995年以前準3 a周期最明顯,之后準2 a周期占主導地位,即在攀西秋雨年際預測當中,不但要掌握其年際周期規(guī)律,還要了解其顯著年代背景,這樣將其年際和年代際波動規(guī)律相結合,有助于提高攀西秋雨的氣候預測水平。
(6) 華西秋雨的產生與地形有很大關系,這可能是北方冷空氣或寒潮活動的結果[27],也可能與高原上空冷空氣平流到四川盆地造成的熱力不穩(wěn)定有關[28],高原和盆地區(qū)的秋雨特征也有較大差異,高原雨量多盆地雨日多[2],而攀西地區(qū)介于二者之間,存在典型的地形夜雨現(xiàn)象[29-30],地形影響和季風環(huán)流系統(tǒng)同樣都很重要,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