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威偉
摘要:近代“教授治校”制度是在民主和革命社會思潮的引導下形成的,在當時政黨控制力薄弱的社會背景下,其形成依賴一批擁有杰出教育理念的校長的積極倡導和大膽實踐,一批教授精英群體的積極參與,以完善的制度體系作保障,經歷了一個從理論到實踐,從萌芽到興盛再到衰敗的過程。
關鍵詞:教授治校;制度;歷史條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27-0200-03
“教授治?!敝贫冉ɑ诖髮W自治與學術自由的西方大學傳統(tǒng)。清政府在1904年頒布的《奏定大學堂章程》中產生了大學教授治校制度的萌芽,中華民國所頒布的《大學令》第一次在制度設計上明確了教授治校,之后這一制度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等學校的實踐得以成熟與存續(xù)。
一、近代“教授治校”制度是在民主和革命社會思潮的引導下形成的
鴉片戰(zhàn)爭后,封建的、中世紀的農業(yè)中國被西方列強強行納入了弱肉強食的近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國社會加快了“西方東漸”的步伐,種種改革思潮迭相興起,沖擊和解構著舊有的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和結構。1911年的辛亥革命結束了幾千年的專制政治,《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人民有陳訴于行政官署之權”、“人民有訴訟于法院,受其審判之權”、“人民有請愿于議會之權”、“人民對于官吏違法損害權利之行為,有陳訴于平政院之權”、“人民有選舉與被選舉之權”。蔡元培在回顧1910—1920年代時曾說:“那時候,思想和言論的自由,真是達到近乎極點?!盵1]當時民主共和呼聲正濃,《大公報》載道:“自民國成立,凡有不規(guī)則之舉動,不正當之行為,輒日破壞民國,政府借此說以罪黨人,黨人借此說以斥政府?!盵2]這種社會思潮為20世紀上半葉“教授治?!痹谖覈囊M提供了思想基礎。在民主與革命的社會思潮的催動之下,社會制度經歷了巨大變遷,人們對于中國教育的反思也在進行之中。中國傳統(tǒng)教育依附于政治,官學機構具有官師合一、政教合一的特征,學校內部管理權力集中在最高行政管理者。在“西學東漸”的進程中,中國人改革教育體系,在洋務運動中設立了同文館,“數(shù)千年中國歷史上傳衍而來的教育制度,逐漸為西洋的教育制度所替代”(舒新城)。1904年頒布的《奏定大學堂章程》已向教員開放管理事務:“各分科大學亦設教員監(jiān)學會議所,凡學科課之事。考試學生之事,審察通儒院學生畢業(yè)應否照章給獎之事,由分科大學監(jiān)督邀集教務提調、正副教員、各監(jiān)學公同核議,由分科監(jiān)督定議?!薄蹲喽ù髮W堂章程》雖然給予教員一定的管理參與權,同時又對其作出限制,規(guī)定“堂內設會議所,凡大學各學科有增減更改之事,各教員次序及增減之事,通儒院畢業(yè)獎勵等差之事,或學務大臣及總監(jiān)督有咨詢之事,由總監(jiān)督邀集分科監(jiān)督、教務提調、正副教員、監(jiān)學公同核議。由總監(jiān)督定議”,“事關更改定章必應具奏之事,有牽涉進士館、譯學館、師范館及他學堂之事,及學務大臣總監(jiān)督咨詢之事,應由總監(jiān)督邀集各監(jiān)督、各教務提調、正教員、監(jiān)學會議,并請學務大臣臨堂監(jiān)議,仍以總監(jiān)督主持定議”,“凡涉高等教育之事,與議各員,如分科監(jiān)督、各教務提調、各科正教員、總監(jiān)學官、總衛(wèi)生官意見如有與總監(jiān)督不同者,可抒其所見,經達于學務大臣。”可見,這一時期教員參與管理的權限仍然非常有限,張之洞曾說“雖中外政教風氣原本不同,然其條目秩序之至頤而不可亂,固不必盡泥其跡,不能不兼取其長”[3],是對這時期有限權力下放的解釋。民國建立后,學者們紛紛就大學管理提出建議方案,陸費逵建議學習法國:“共和國之學制,以法國為最善。法國立法之精神,全在用合議而辟獨斷。其合議之關于全國者,為高等教育會議。蓋兼聽則聰,眾人之討論勝于一人之獨斷也?!盵4]莊俞建議學習意大利,他說:“又嘗聞之,意國有公共教育會議,亦會議體之教育行政機關也,其職任甚繁重……會員凡三十六名,其三分之一由學部大臣選任,三分之一由議院互選,三分之一由高等學校教授定之。此又今日之高等教育會議所可采仿之制也。”[5]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對此觀點也十分贊賞,他回應道:“教育有二大別,曰隸屬于政治者,曰超軼乎政治者?!?/p>
二、近代“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和存續(xù)與當時政黨薄弱的控制力有關
整個民國時期,全國的大學仍然基本上是獨立自由的大學,知識分子的地位也相對較高。遇政治控制力增強的特殊時期,教授治校的進程往往容易受到干擾從而難以為繼。1927年8月,張作霖改組北京所有高等學校,任命劉哲為京師大學校校長。劉哲到任后即設置了校務會議,代替原有的評議會,校務會議作為最高決策機構議定關于全校的重大事務,如各科部的教育計劃,組織預算,聘任教授,及有關全校的重要事項。在1927年10月20日的校務會議議決案中,有“各科部等教室辦公室、試驗室、宿舍等一律自十一月一日起升火”;“各科部男女生教室座次實行劃分”;“各科部學生未有填寫入黨志愿書者,限一周內匯齊送校;其不愿填寫者,由學長開列名單送請校長處分”等條,可見此時的校務會議極大地削弱了北大教授的權力。由于國民黨自身政權的不穩(wěn)定,對于大學的控制力減弱,在大學教授們的積極斗爭下,教授治校制度逐步得到鞏固和穩(wěn)定。在清華大學校長獨斷專行的背景之下,一批留美歸國的年輕教授提出了“教授治?!钡脑V求。1926年,教務長張彭春與校長曹云祥鬧矛盾提出辭職的事件被教授們進一步加以放大,他們主張“挽張抗曹”,并利用這一時機迫使曹云祥接受“教授治校”,成立了教授會和評議會。這一制度后來通過學校法規(guī)形式予以正式確立。同年9月,國民黨當局出于對日益擴大的教授權力的不滿,為加強對于學校的控制,訂定頒行了《國立清華大學條例》,規(guī)定評議會成員新增秘書長1人,減少教授代表3人,免去教授會選舉教務長權,評議會對教授、講師與各行政部門之任免權和委任財務、訓育、出版及建筑四委員會委員之權力。條例出臺后遭到教授們強烈的抵制。
三、近代“教授治?!敝贫鹊男纬捎匈囉谝慌鷵碛薪艹鼋逃砟畹男iL
蔡元培是北大教授治校制度得以推行并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他曾明確表示“大學校長,由教授公舉,用德國制”[6],主張大學民主管理,教授治校。1917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他有了落實《大學令》、實施教授治校和大學自治的機會。北大當時“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少數(shù)人辦理,并學長也沒有與聞的”[7],1915年雖設立了名義上“商決校政最高機關”的評議會,但是北大仍然封建思想和官僚習氣濃厚。蔡元培在全體學生歡迎會上即部署了教授治校的實施計劃:“第一步組織評議會,給多數(shù)教授的代表,議決立法方面的事;恢復學長權限,給他們分任行政方面的事。但校長與學長,仍是少數(shù)。所以第二步組織各門教授會,由各教授與所公舉的教授會主任,分任教務。將來更要組織行政會議,把教務以外的事務,均取合議制?!彼S后制定了《評議會規(guī)則》和《教授會組織法》,完成了北大教授治校一整套制度建設。后來這一制度隨著1926年蔡元培辭離北大而日益式微。1931年,蔣夢麟任校長,明確“校長治校,教授治學,學生讀書三原則,此制終結”[8]。
被稱為民國時期教授治?!耙恢Κ毿恪钡那迦A,其教授治校制度的維護也正是得益于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清華大學的教授治校制度開始于曹云祥校長,1926年他主持頒布的《清華學校組織大綱》明確清華學校組織方面采用教授治校原則,規(guī)定“本校評議會以校長、教務長,及教授會互選之評議員七人組織之”。1929年,羅家倫校長在任上擴大了教授會的權力,舉凡制訂學校各種規(guī)則,審議預算和決算,議決各系之設立、廢止和變更等事關學校發(fā)展的重大事項均需經過評議會。在1931年梅貽琦任上,清華大學最終形成了教授會、評議會和校務會相結合的教授治校體制。梅貽琦非常尊重、重視教授團體,提出了著名的大師論,即“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9],他始終將自己擺在“公仆”的位置上,以身作則貫徹“教授治?!钡囊?guī)章制度,加上他又是“寡言君子”,奉行“吾從眾”,因此,教授治校制度得以進一步鞏固完善。有人贊道:“舉凡校中施教方針、年度預算、規(guī)章細則、建筑設計,以及類似重要事項,或則由教授會議決,或則由評議會商定。……在校長方面,因虛懷若谷,盡量聽取同仁意見;在教授方面,正因校長謙虛誠摯,故對其所持意見特別尊重。往往會議中爭論甚久,梅師一言不發(fā),及最后歸納結論,片言立決?!朔N民主作風,此種對事不對人之雅量,值得大書特書者?!?/p>
四、近代“教授治?!敝贫鹊男纬珊痛胬m(xù)得益于教授精英群體的積極參與
民國時期的教師群體或曾留學歐美,或是深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們對公眾事務具有普遍的熱情,也有民主參政議政的素質,崇尚思想自由、學術獨立,其存在對于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和存續(xù)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西南聯(lián)大時期,教授會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言,西南聯(lián)大教授會的權威“在學校正常的情況下,不顯得有什么作用;但是遇到學校有對內或對外的大斗爭的時候,這種權威就顯出作用了”。[10]在“一二·一”慘案事件中,教授會成為整個事態(tài)發(fā)展的重要主導力量。教授會發(fā)表抗議聲明,派代表吊唁死難者,又代表西南聯(lián)大教授會向重慶實驗地區(qū)法院呈遞“告訴狀”,對李宗黃、關麟征等依法提起公訴。經教授會的努力,李宗黃最終被調離。此外,教授會還派代表安撫學生情緒,勸導學生復課,恢復學校秩序,做好善后事宜。據記載,“一二·一”運動時期教授出席教授會十分集中且有連續(xù)性,較好地發(fā)揮了教授會在學校大事決策中的作用。
五、近代“教授治校”制度的形成與存續(xù)以完善的制度體系作保障
《大學令》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授們在大學管理中的權力,明確規(guī)定:“大學設評議會,以各科學長及各科教授互選若干人為會員,大學校長可隨時齊集評議會,自為議長”;“大學各科各設教授會,以教授為會員;學長可隨時召集教授會自為議長”。《大學令》還就評議會和教授會的職能進行了界定:“評議會審議左列諸事項:一、各學科之設置及廢止。二、講座之種類。三、大學內部規(guī)則。四、審查大學院生成績及請授學位者之合格與否。五、教育總長及大學校長咨詢事件”;“教授會審議左列諸事項:一、學科課程;二、學生實驗事項;三、審查大學院生屬于該科之成績;四、審查提出論文請授學位者之合格與否;五、教育總長、大學校長咨詢事件”。
《大學令》的落實還依賴于具體學校的具體規(guī)定。以北大為例,1917年,蔡元培主持北大,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教授治校制度,這些制度是對他所制定的《大學令》的具體實踐?!侗本┐髮W評議會規(guī)則》規(guī)定:“本會以下列人員組織之。(甲)校長,(乙)學長及主任教員,(丙)各科教授,每科二人,自行互選,以一年為任期,任滿得再被選。本會討論下列各事項:(甲)各學科之設立及廢止,(乙)講座之種類,(丙)大學內部規(guī)則,(丁)關于學生風紀事項,(戊)審查大學院生成績及請授學位者之合格與否,(己)教育總長及校長咨詢事件,(庚)凡關于高等教育事項將建議于教育總長。”《國立北京大學學科教授會組織法》規(guī)定:“本校各科各門之重要學科,各自合為一部,每部設一教授會……每一部教員,無論其為研究科本科預科教授、講師、外國教員,皆為本部教授會之會員”,“凡關于下列諸事,本部教授會皆有討論議決之責。本部教授法之良否,本部教科書之采擇。凡關于下列諸事,本部教授會皆有參預討論之責。本部學科之增設及廢止,本部應用書籍及儀器之添置”。以上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使《大學令》中教授治校的精神落到了實處,教授們通過自己的代表人成為校政的主體?!侗本┐髮W日刊》贊揚道:“歐溯大學組織,有德??死髦穸π堋C乐薮髮W反之。北大合歐美兩洲大學之組織,使效能與德??死鞑⒋?,誠為世界大學中之最新組織?!盵11]顧孟余則認為蔡元培將制度建立起來后,學校的運行更加有效:“先生長北大數(shù)年,以政治環(huán)境關系,在校之時少,而離校之時多。離校之時,校務不但不陷停頓,且能依計劃以進行者,則以先生已樹立評議會及各種委員會等之制度。此制度之精神,在以教授治理校務,用民治制度,決定政策,以分工方法,處理各種興革事業(yè)?!盵12]可見,制度上的完善是各個大學教授治校制度得到推行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572,
[2]王印煥.天津《大公報》的時評看民初政局[J].民國檔案,2003.(3):52.
[3]何炳松.三十五年來中國之大學教育[A]//最近三十年之中國教育[C].北京:商務印書館,1931:79.
[4]琚鑫圭,唐良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19.
[5]潘懋元,劉海峰.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830-831.
[6]蔡元培.教育獨立議.
[7]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8]蘇云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28~1937[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9]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4.
[10]馮友蘭.三松堂自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2008:390.
[11]北京大學新組織,北京大學日刊,第五六二號.轉引自王學珍、郭建榮.北京大學史料(第二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1.
[12]顧孟馀.憶蔡孑民先生[M]//陳平原,鄭勇.追憶蔡元培.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