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江
大豆根腐病是東北大豆產區(qū)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龍江省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區(qū)等發(fā)生最重。苗期發(fā)病影響幼苗生長,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間保苗數減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響根瘤的生長和數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響結莢數與粒重,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根腐病的病原是腐皮鐮孢菌 [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r.],屬于半知菌的一種真菌。病原真菌可產生兩種形態(tài)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新月形、無色,有2-4個橫隔膜,大小為14.0-16.0×2.5-3.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大小6-11×2.5-3.0微米;病菌還能產生近圓形、淡褐色的厚壁孢子。
該病常與漚根癥狀相似,屬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過冬,一般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發(fā)病,5月進入發(fā)病盛期,其發(fā)生與氣候條件關系很大。苗床低溫高濕和光照不足,是引發(fā)此病的主要環(huán)境條件。育苗地土壤粘性大、易板結、通氣不良致使根系生長發(fā)育受阻,也易發(fā)病。另外,根部受到地下害蟲、線蟲的危害后,傷口多,有利病菌的侵入。
此病可由腐霉、鐮刀菌、疫霉等多種病原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從根莖部或根部傷口侵入,通過雨水或灌溉水進行傳播和蔓延。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田間積水、連作及棚內滴水漏水、植株根部受傷的田塊發(fā)病嚴重。年度間春季多雨、梅雨期間多雨的年份發(fā)病嚴重。
大豆根腐病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是耕作土壤的菌源數量,而菌源數量取決去土壤的理化性質、溫度,濕度等。
1、連作
土地的連作是造成根腐病嚴重的主要原因,根腐病的病菌屬于土壤習居菌,會在土壤中腐生,而大豆的生長條件正適合根腐病病菌的繁殖,傳播。所以大豆連作會造成根腐病發(fā)生嚴重,連作年限越長,菌源數量越多,發(fā)病越嚴重。
2、土壤溫度的影響。
在大豆播種時,如果溫度低于9℃,在發(fā)芽期或幼生期就會收到嚴重影響,同時也導致大豆根腐病病情加重,所以在播種時,要考慮溫度因素,大豆種子發(fā)芽與幼苗生長適溫為20—25℃,調整好播種時間。
3、土壤濕度的影響。
土壤的含水量也是重要因素,含水量過大,會使幼苗生長弱勢,降低抗病能力,易受病菌感染,致使發(fā)病嚴重。
4、栽培耕作方式
一般大豆的耕作方式應選擇壟作,這樣可以在種植過程中進行中耕培土,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氣性,降低含水量,這樣有利于抑制病菌繁殖。
5、施肥水平對發(fā)病有很大影響。重視磷肥,而忽視氮肥、鉀肥以及微量元素的施用,營養(yǎng)失調,使作物抗病性下降。重迎茬地塊土壤速效氮、鉀養(yǎng)分含量下降,硼鋅鉬等微量元素含量減少,營養(yǎng)失調,作物抗病性下降。
6、害蟲
在防治根腐病的同時,也要注意大豆?jié)摳壍奈:?,潛根蠅的發(fā)生會對大豆的根莖造成傷害,更有利于根腐病的發(fā)生和傳播,潛根蠅的發(fā)病率越高,根腐病也隨之越高。
7、化學除草劑
大豆除草劑的時候有時也是加重根腐病的誘因。在大豆種植過程中,化學除草劑的正確使用,可以起到消滅雜草的積極作用,但在施藥過程中,除草劑的選著、施用方法的不同、施用計量的不當,很可能對大豆幼苗造成傷害,阻礙了大豆的正常生長,也加重根腐病的發(fā)生幾率。
1、農業(yè)防治
①合理輪作:實行與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輪作,嚴禁大豆重迎茬。
②加大壟距:大壟有利于降濕、增溫,減輕病情。
③適時晚播:適時晚播發(fā)病輕,并注意播深不能超過5厘米。
④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土壤濕度,減輕病情。
⑤施足基肥、種肥,及時應用多元復合液肥進行葉面施肥,彌補由于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⑥及時進行中耕培土,促進地上莖基部側生新根的形成,恢復生機(地下根受害以至死亡的條件下更為重要)。
2、化學防治
選用高效安全的藥劑,盡量不進行土壤封閉除草,特別是乙草胺類藥劑。選用推薦的種衣劑,以達到對根潛蠅防效好、藥害輕,以利于提高根腐病的防效。
①含有多菌靈、福美雙和殺蟲劑的大豆種衣劑拌種,如30%德滿種衣劑,九興大豆種衣劑,按1∶60拌種。
②多?;靹┌璺N:每1000克種子,用50%多菌靈和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比例,各用2克進行濕拌種,為增加附著性,可用聚乙烯醇做黏著劑。
③適樂時加阿普隆拌種:每100千克種子用2.5%適樂時乳油150毫升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種。
④5%菌克毒克水劑按1∶100的比例拌種。
由于藥劑拌種后,藥效只能維持15~25天,一定要采用中耕培土措施,以利于側生新根的形成。如不含有殺蟲劑的,可畝用50%辛硫磷乳油1升毒土法施入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