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昇徽 木子
嶺南學者歐廣勇也與張伯駒有過交往,作為晚輩的他曾向張伯駒清教書法,張伯駒對他贊賞有加,欣賞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親自為其書法題字,時隔多年,歐廣勇在回憶年輕時與張伯駒交往的經(jīng)歷時,仍然心生敬佩。
一個清涼的早上,在白云山下的悅云軒,聽歐廣勇老師談他與今年誕辰120周年的張伯駒先生交游的往事,別有番趣味。
歐老師的工作室內(nèi)到處堆滿了東西,只留下條能僅容一人經(jīng)過的“小路”,曲徑通向沙發(fā)。四面墻上掛滿了書畫,其中最為久遠的是幅水墨小條幅,水氣氤氳、筆墨淋漓、格調(diào)高雅,正是潘素先生的手跡,此行的故事由此展開。
因繪畫而結識良師
歐老師與張伯駒先生的交往是在1973年-1976年之間,其時張伯駒先生和潘素先生剛剛從東北回到北京,居住在一間10平方米不到的一廳一房的舊宅。但在那個年代據(jù)說能回京已屬不易了。
恰好這段時間歐廣勇經(jīng)常到京出差,去向鄭誦先先生請教書法,鄭先生時任北京書法研究社秘書長,他向歐老師介紹,研究社副社長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史是當時女國畫家中一流的。于是歐老師專程登門求教潘先生。潘先生也是南方人,或許是他鄉(xiāng)遇故知的原因,以后的交往就漸漸多了起來。除了墻上掛著的水墨山水,歐老師還取出幅扇面,眼前這青山綠水,細密嚴謹,金碧緋映,正是這位民國奇女子筆下的丹青。潘先生的青綠山水曾贏得張大千先生的贊嘆:“神韻高古”,并兩度與她合作。
兩度為自己作品題寫鳥羽體
每次歐老師到張府拜訪時,張伯駒先生都會在潘先生身邊默默陪伴著,歐老師也不敢去打攪老人家。
這樣過了 段時間,大家相熟之后,歐廣勇奉上自己臨摹的《漢夏承碑》請教張先生,老先生當下認真觀看之后只是微笑點頭。及后再拜訪時,潘先生說:“張先生很認同你這樣熱愛傳統(tǒng)藝術的年輕人,專門為你的作品題寫‘屈玉飛毫的卷首?!钡婎}字用筆飄逸,如春蠶吐絲,別具高格,右上角鈐有一方“京兆”的引首章。此章是張先生專請著名的篆刻高手陳巨來先生刻的兩方“京兆”之印其,與潘先生一人一方,永不分開。
每次拜訪時,歐老師無非提點水果或生活常用之物。一次歐老師送給張老一株萬年青,過段時間再去時,張老苦惱地詢問,不知萬年青為何生了黃葉?歐老師看后問道:“您是用什么水來養(yǎng)的呢?”張先生答:“人喝的涼白開水啊。要跟人喝同樣的水,不能待植物厚此薄彼的……”張先生待人接物之純真可見斑。
還有兩次,因是夏天,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頗為悶熱,歐老師去討教潘先生時,張老都是赤膊相伴,懷中還抱著只小貓,神態(tài)閑適,完全沒有對當前環(huán)境的厭惡與挑剔,安之若素。在歐廣勇的記憶中,張先生話語無多,但他身上的淡、靜、淳、真,給歐廣勇留下了頗深的記憶。
又過了一段時間,潘先生對歐老師講:“張老又為你寫了一對嵌名聯(lián)?!闭咕硪豢?,張老用自家“烏羽書體”寫道:廣到窮荒皆坦蕩,勇于大敵更從容。好一對氣勢廣闊、詞境高邁的對聯(lián)!這字里行間飽含著張先生對于年輕人無私的提攜之情。談到這副對聯(lián)時,歐老師仍十分感動,因為在當時自身處逆境之際,老人乃能真誠地對待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后學,不避文字可能招惹來的麻煩,無私、無畏、無求坦誠待人的精神境界確實是令人感慨不已。
正如歐老師所言,張伯駒老先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理解,鑄就了他對祖國深沉的愛。體現(xiàn)了有真知才會有真愛,正是這份大愛也鑄造了他的高尚品德,不在乎個人的得失,歷經(jīng)人生種種挫折和磨勵而初心未有絲毫的改變。今天張、潘兩位先生早已駕鶴西去,但給后學們所留傳的精神更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