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涵
【編輯寄語】
不畏懼眼前的困境,亦不對現(xiàn)狀盲目樂觀,看問題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你的眼界往往決定了你未來的高度,人生的價值往往也在于此。
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統(tǒng)治已陷入僵局的清政府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去西方取經(jīng)”。真經(jīng)尚未取到,這些洋務運動的先驅(qū)者首先受到的便是精神上的致命一擊——一腳踏上“夷人”之境,他們“天朝上國”的美夢瞬間化為碎片。眼前見到的一切不容分辯地向他們昭示著:大清王朝與西方國家相比,差距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洋務運動以失敗而告終,個中原委,非一言可以道盡。但洋務運動又是成功的——最起碼,它讓國人拓寬了眼界,知道山外青山樓外樓,夜郎自大實可悲。所以,當異域風光擊碎了東方求學者的自戀、自大而帶給他們的那陣錐心刺骨的痛,痛得值。
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中有友人質(zhì)問他的這樣一段話:“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從《吶喊》的書名便可知道先生的回答:就是大聲吶喊,喚醒他們,因為“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而一味“昏睡”只有死路一條。這就如同讓國人大開了眼界,而不至于在愚昧麻木的昏睡中死去的洋務運動,雖然沒能挽救民族危難,但至少讓國人知道了人還有另一種活法。
是在麻木中享樂,還是在清醒中痛苦?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逃避這個問題。
王小波一語道破了人類“痛苦”的根源:“人的一切痛苦,本質(zhì)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币源朔赐?,那些麻木且快樂著的人們,正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的“無能”。所以,醫(yī)治他們麻木的良方便是打開他們的眼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與別人的差距。
讀過路遙的《人生》的人都會喟嘆于高加林的悲劇人生。高加林進了城,眼界高了,自然看不上也不愿意再去過從前的生活,但憑他一己之力又無法改變當時的現(xiàn)實——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他的努力最終未能獲得成功,但是他付出的努力,卻鼓舞了多少農(nóng)村子弟從農(nóng)村走進城市,去開闊自己的眼界,追逐自己的夢想。這讓我想起自然界中的珊瑚——前一只珊瑚蟲拼命地向上長,死了就變成下一只珊瑚蟲的墊腳石,支持它繼續(xù)向上。它們的生命累積在一起,定會有一只珊瑚蟲能夠看見海面上的陽光。
馬云就是一只借高加林來墊腳的珊瑚蟲。他曾經(jīng)這樣坦白:“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這部小說改變了我的人生?!?/p>
每一只珊瑚蟲的努力都有其意義,因為它拓寬了后來者的眼界。其實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當然,眼界高了,或許會帶給你痛苦,但重要的是,它會讓你看到更高更遠的目標,并為之努力。而隨著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們定會像珊瑚一樣在深(下轉(zhuǎn)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