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宇
(中鐵十八局集團軌道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某高速公路DK785+252~DK786+525段巖溶路基以挖方通過測區(qū),屬丘陵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地面高差小于15m,地面坡度較緩,自然坡度5°~30°,局部較陡,坡面植被發(fā)育,其余為耕地。
鉆孔注漿深度一般不小于10m或進入基巖不小于5m,若地面以下15m深度內存在溶洞,則加固至洞底以下不小于2m。溶洞頂板厚度大于15m地段一般不作整治,當頂板破碎、溶洞跨度較大時,采取安全頂板厚度法進行判別。若頂板厚度達不到要求,整治深度加深至溶洞底板以下2m[1]。
巖溶注漿施工工序流程圖如圖1。
依據巖溶整治施工設計圖,易塌陷區(qū):根據巖溶發(fā)育情況,對于溶洞、土洞、垂直溶蝕破碎帶發(fā)育的地段采用“探灌結合”的原則,發(fā)育地段按I(含先導孔T)、Ⅱ序進行巖溶注漿[2]。
極易塌陷區(qū):按Ⅰ、Ⅱ序進行全面注漿整治,對已發(fā)生塌陷、有支擋工程、溶洞強烈發(fā)育及車站咽喉區(qū)等地段的注漿孔應適當加密。注漿孔原則為:先導探灌孔:對溶洞、土洞、垂直溶蝕破碎帶不發(fā)育且連續(xù)長度超過30m的地段,及7m縱距沿中線交替布置先導探灌孔。Ⅰ序(含先導孔T)間距7m,按正方形均布;Ⅱ序孔在Ⅰ序孔正方形中心點及溶洞位置內插加密,Ⅰ、Ⅱ序孔之間形成菱形布置,間距5m;Ⅲ序孔在Ⅰ、Ⅱ序孔形成的菱形中心點內插,加密后相鄰各序孔之間的間距為3.5m。注漿孔布置示意圖如圖2、圖3。
圖1 工序流程圖
圖2 易陷區(qū)注漿孔布置示意圖
圖3 極易塌陷區(qū)注漿孔布置示意圖
(1)鉆孔位置依據平面圖施放,孔位偏差不大于50mm。施工時,因地質、施工場地、避讓管線等客觀情況需要移動孔位且距離大于50cm時,應報設計、監(jiān)理單位核準[3]。
(2)鉆孔孔口直徑不得小于130mm,基巖段終孔直徑不得小于91mm。
(3)在鉆探過程中,土層和溶蝕破碎帶采用跟管鉆進。
(4)注漿前須進行成孔沖洗。對沖洗時返水的鉆孔,以沖洗液變清為結束條件。對溶洞、溶蝕破碎帶發(fā)育、沖洗時不返水的鉆孔,要求流量不小于泵送額定流量的80%,沖洗時間不少于10min。
(5)對垮孔嚴重的溶蝕破碎帶及充填粗粒土的溶洞,實施跟管鉆進極為困難的注漿鉆孔,可采用自上而下注漿法復鉆施工,嚴禁使用泥漿等影響注漿加固效果的方法護壁鉆進。
(6)鉆至設計深度后,埋入注漿管、回漿管,注漿管管底與孔底留置50cm距離,防止孔壁土、石掉落及沉渣堵塞注漿管,鉆孔終孔并沖洗后空置時間不宜超過24h。如因故無法在24h內實施注漿作業(yè)時,應及時做好孔口封閉和護孔措施。注漿前須進行孔深復測,復測孔深須達設計要求。
圖4 巖溶路基注漿示意圖
(1)在滿足設計注漿壓力條件下,根據現場地質情況采用濃水泥漿或水泥砂漿一次性封閉,或孔口管動態(tài)阻塞法封孔??卓诠芊忾]可有效的避免垮孔,并可靈活處理漿液漏失,優(yōu)先采用孔口管動態(tài)阻塞法。
(2)當鉆探揭示有溶洞發(fā)育、溶蝕破碎且漏水嚴重時,采用孔口管動態(tài)阻塞法,孔口管直徑為110mm。當覆蓋層為黏性土時,封孔深度不小于4m;當覆蓋層為砂性土及卵石土時,應封至土石界面,4m以下孔口管設置為花管。
(3)終孔與驗收時間間隔不宜過長,以免垮孔等不利情況發(fā)生。終孔驗收后應及時進行封閉作業(yè),封孔水泥漿(或水泥砂漿)終凝后進行注漿作業(yè)。
(1)使用以純水泥漿為主的單液注漿,水泥采用P.O 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水灰比為0.6∶1~1∶1。開始注漿時采用稀漿灌注,當灌入量較大時可據情況采用濃一級的漿液灌注。
(2)注漿壓力為0.2~0.4MPa(孔口壓力表讀數),終注壓力為0.3~0.5MPa。
(3)設計基巖段注漿量一般為0.6~1.2m3/m,土石界面以上3m范圍內,一般為0.2m3/m,其它土層段封孔充填注漿量一般為0.01m3/m估列。
(4)對土洞、空溶洞或半充填溶洞,應高壓沖填砂、碎石后再進行注漿處理。
(5)對溶蝕裂隙發(fā)育、連通性好、漏漿嚴重時,注漿可摻入一定量的粉土或粉煤灰,粉土摻入量小于水泥重量的10%,粉煤灰摻入量為水泥重量的20%~50%。
(6)在終注壓力下連續(xù)注漿10min的注入率不大于5L/min時,可終止注漿。
(7)注漿過程特殊情況處理。
注漿必須連續(xù)進行,若因故中斷,找出注漿中斷原因,盡快采取處理措施,及早恢復。注漿過程中分序施工。如出現串漿現象,應對串漿孔同時進行注漿處理。注漿過程中如有冒漿、返漿等現象發(fā)生,應暫停注漿,盡快采取處理措施,處理完后立即恢復注漿。對垮孔嚴重的溶蝕破碎帶、充填粗粒土的溶洞等實施跟管鉆進極為困難的注漿鉆孔,可采用自上而下注漿法復鉆施工,嚴禁使用泥漿等影響注漿加固效果的方法護壁鉆進。如注漿漏失嚴重,局部使用雙液注漿堵漏時,應先據試驗確定水玻璃與漿液體積比,水玻璃濃度35~40°Bé,模數2.4~3.4。當采用充填砂、碎石或摻入其他填充物處理后注漿量仍然較大時,可采用間歇注漿處理。
在分段(或整段)施工結束后,應采用鉆孔取芯、壓水試驗及物探結合進行注漿質量檢查。取芯鉆孔在灌漿孔間布置,孔數不少于注漿孔總數的2%且不小于3孔;壓水注漿試驗利用取芯鉆孔進行,瞬態(tài)面波測點在整治范圍內抽檢,測點數不少于注漿總孔數的5%;電測深檢查測線長度為選整治段落長度的10%,優(yōu)先選取巖溶形態(tài)強烈發(fā)育地段布置,測線位置應與平面圖中的測線重合。合格的注漿施工一般應滿足如下條件:
(1)檢查孔巖芯可見多出水泥結石體,基本填滿可見縫隙。漿液結石體試塊單軸抗壓強度≥0.3MPa。
(2)檢查孔的單位吃漿量不超過周圍4孔單位平均吃漿量的15%。
(3)壓水試驗測定的滲透系數小于注漿前的1/10。
(4)瞬態(tài)面波法檢測檢測巖土體注漿后的面波速度,合格標準按JTG D30-2015《公路路基設計規(guī)范》辦理。
(5)采用電測深法進行注漿前后物探異常對比測試。
檢測單位進行灌漿質量檢測時,采用電測深、瞬態(tài)面波法及電磁波CT等綜合物探方法,輔以鉆孔取芯、注水或灌漿試驗,以進行施工前后物性參數變化的對比,注水或灌漿施工參數變化對比。(1)、(2)、(3)為1套指標,可只檢測1項。綜合上述檢測結果分析后對灌漿施工質量進行全面評價。
表1 檢測方法
高速公路路基基底巖溶整治的目的主要有兩個:(1)隨著時間的變化,巖溶地區(qū)的地下水位也會變化,從而造成這段地層輕度下降,路基基地的承載力隨之下降,使路基的安全受到威脅,因此需要巖溶注漿,封閉土、石界面,阻隔上層滯水與巖溶水的聯系,穩(wěn)定地下水的水位;(2)由于白云質石灰?guī)r中溶洞的發(fā)育,上部地層因受到較大壓力,可能造成地層塌陷,嚴重危及路基安全。因此施工過程中,用先導勘探孔了解地層中的巖溶發(fā)育情況,用探灌結合詳細查明本工點的可溶巖分布、巖溶發(fā)育程度及巖溶特征參數等一系列地質參數。路基基底巖溶整治不僅能夠提高路基的承載力,而且提高路基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為類似的工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