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 要]小學科學學科特點明顯,它能夠升級學生社會認知,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開展實驗是小學科學的一大特色,學生在實驗中綜合素養(yǎng)得到提升。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開放的實驗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對實驗內容進行思考、分析,從而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知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開放
[中圖分類號] G6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27-0088-01
所謂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是指在實驗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本,整合教學資源,注重對實驗內容的選擇,優(yōu)化實驗操作步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實驗活動中。開放實驗教學迎合了新課改基本精神,踐行了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認知,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積極影響。
一、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實驗情境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操作為基礎的學科。小學科學開放式實驗課堂,要以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為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盡量運用生動講述、問題引導、實踐操作、學生演示等方法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科學的熱情。
學習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植物》單元第五課《植物的葉》時,教師設置了“觀察植物的葉”的實驗。教學伊始,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各種各樣的葉子,學生在觀看中直觀感知不同形狀葉子的特征。教師問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你看到了哪幾種葉子?哪種葉子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說一說這種葉子的特征嗎?”學生回憶并討論。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思維被激活,學習熱情高漲。接著教師讓學生出示課下收集到的葉子。每個學生都搜集了一些葉子,教師讓學生對葉子特點進行表述。借助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探究意識被激活,愿意主動參與到實驗中,實驗教學效果比較好。
小學科學教學中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對實驗內容進行展示。
二、提供豐富多元的實驗材料
實驗材料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組成部分,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驗材料,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不同學生學習需求,為實驗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當前實驗教學中實驗材料相對單一,教師若只為學生提供教材中羅列的材料,學生的思維難以被激活。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實現實驗材料的豐富多元。
學習《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時,教師講述故事導入實驗:“從前有一頭毛驢馱著一袋食鹽,經過一條小河后,毛驢發(fā)現身上輕松了很多,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生學習興趣被激活,同時了解了水能夠溶解食鹽。接著教師為學生提供沙子、食鹽、面粉、白糖、油、大米等物品,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實驗材料,并讓學生進行猜想:你認為哪些材料放進水里會溶解?哪些材料不會溶解到水里?學生大膽猜想,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認為將白糖放到水里不會溶解。接著教師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通過實驗,學生得到了與猜想相反的結論,白糖在水中溶解了。實驗材料越豐富,學生開展實驗操作的熱情越高漲,思維得到啟動,教學效果越好。
小學科學涉及內容眾多,需要準備的材料也比較豐富。為了激活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學生對實驗內容、過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就為實驗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三、引入有序開放的實驗操作
實踐操作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實驗操作過程中會涉及實驗操作程序和實驗操作規(guī)范的問題。傳統實驗教學中,教師往往會給學生設置一定的限制、提示或暗示,這種教學方式客觀上抑制了學生思維的擴散,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物體的熱脹冷縮》時,教師首先詢問學生:“‘膨脹是什么意思?‘收縮又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對這兩個詞進行深度解析。接著教師問道:“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會膨脹,在什么狀態(tài)下會收縮呢?讓我們以水為例子開展實驗探索?!苯處熣故緦嶒炈璨牧?,實驗方法步驟,進行示范操作。學生認真觀看并識記實驗順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操作,操作之前,教師強調實驗操作中的關鍵內容和步驟。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干預,學生獨立完成試驗后,教師統一開展評價,矯正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在實驗中獲得相應經驗和體悟。實驗結束后學生結合教師的總結,自我反思,對實驗過程有了更深的認知。
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入更多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將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對科學現象形成更深刻的體驗。
開放式實驗教學設計對激活學生認知動力,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有積極作用。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學科優(yōu)勢,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的實驗教學環(huán)境,并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實現認知升級。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