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龍海
年初,應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上海舞美學會會長韓生之邀,筆者有幸參加了由他策劃的《日常生活戲劇》展覽及研討會。出席者都是文藝界的各路精英,有導演、舞美藝術家、編劇、理論家、詩人等?;顒悠陂g,許多專家又聊起“上戲現(xiàn)象”這一話題。
理論家王南溟透露將在喜馬拉雅美術館做一個“上戲現(xiàn)象”專題展,得到大家贊同,理由是,中國電影的發(fā)源地在上海。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左翼戲劇家聯(lián)盟”在上海成立,1945年中國首家培養(yǎng)戲劇專門人才的學?!吧虾J辛嶒瀾騽W?!币苍谏虾3闪?,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的成立都是1949年以后的事。戲劇電影學課得以在全國各大院校鋪開,其骨干教師也無不受到來自上海的密切支持。而上述種種,都與“上戲”牽絲攀藤,“上戲”獨立迥異的辦學風格,以及她所培養(yǎng)出的一大批藝術人才,都頗受世人矚目。特別是“文革”后到“85新潮”乃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這個特殊時段,中國當代藝術蓬勃興起,藝術人才“跨界”綻放,金雞獎、百花獎、白玉蘭獎等重量級獎項的折桂者,大都是“上戲”畢業(yè)生。
本文不奢求全景式描述“上戲現(xiàn)象”,而是以筆者所熟悉的美術創(chuàng)作、舞美設計為切入口,回溯、重溫那些重要人物及事件——即便在美術領域,“上戲”人也扮演了耐人尋味的角色。
從上海舞臺美術學會顧問、86歲周本義教授的口中,筆者了解到,“上戲現(xiàn)象”這一提法,前幾年北京方面就比較重視,中國油畫學會副會長張祖英先生還曾想為之設立專門課題。 “上戲”歷屆校領導層,也在積極努力從已有的成果中總結可持續(xù)發(fā)揚光大的經驗,進一步推動“戲劇的回歸”,近幾年來,“上戲”舉辦的一系列戲劇論壇,包括2015年“上戲”70校慶學術論壇等,都是佐證。
“上戲現(xiàn)象”一詞,是當代藝術批評家王南溟從2008年《轉向抽象:1976—1985上海實驗藝術回顧展》中概括出來的。這個回顧展原本是王南溟與研究生一起做的一項關于中國現(xiàn)當代美術史方法論的課題,展覽的地點在上海浦東正大現(xiàn)代美術館。此前,北京評論家高明潞等人撰寫的《中國當代美術史·1985-1986》已經發(fā)表,但在王南溟看來,“如果以‘85新潮為劃分點,其中對編入的上海畫家李山、張建君、余有涵、陳箴、俞曉夫等描述顯得分量不夠甚至邊緣了”。
這顯然是編撰者高明潞收集資料來源的局限性造成的。從現(xiàn)代藝術史分析,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源頭是后印象派,以塞尚為代表,他引發(fā)了后期立體主義、表現(xiàn)主義、象征主義等等,而“85新潮”所主推的,恰恰是表現(xiàn)主義、象征主義的畫家,如王廣義、舒群、丁方、楊志麟、張培力、谷文達、毛旭輝等。事實上,在“85新潮“之前,上海的現(xiàn)代美術活動已經非常蓬勃。當時上海的藝術家,如李山、張建君、陳箴、俞曉夫等,在當代藝術的實驗性上已然領先全國——有意思的是,他們都出在“上戲”。此外,還有被海外華人編入《中國現(xiàn)代美術史》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上?!笆水嬚埂奔啊安莶萆纭薄皬偷?3實驗”等民間繪畫群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作者從事這類結構原理的抽象畫創(chuàng)作,與影響深遠的北京“無名畫會”“星星美展”團體遙相呼應。
上海這些群體為什么這么早就從事現(xiàn)代與當代藝術探索?問題的背后,其實藏著一部現(xiàn)代美術教育史,而答案似乎可以追溯到1952年開始的全國院系調整。
1952年由張聿光、劉海粟等創(chuàng)辦的“上海美專”與“蘇州美?!奔吧綎|大學藝術系合并,成立“華東藝?!保茨暇┧囆g學院前身),校址設在南京,上海沒有了專門的美術學校,這一空白,直至7年后的1959年上海市美術學校成立才得以填補。再接下去的5年時間里,上海美術學校也培養(yǎng)了相當一批美術人才,其中就包括陳逸飛、夏葆元、邱瑞明、魏晉山、陳古魁、楊正新、王劼音、戴明德、陳谷長等。然而好景不長,因為政策原因,1964年,這批學員被安排到了各個崗位后,上海美術學校的教學工作也隨之停止,上海的美術人才培養(yǎng)似乎又將出現(xiàn)斷層。
與此同時,臥虎藏龍的“上戲”恰恰擁有一批“靠邊站”的老藝術家,如閔希文、劉如曾等。閔希文是一位研究現(xiàn)代美術的學者,受到林風眠、關良、吳大羽等中國現(xiàn)代藝術先驅者的影響,他的同學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也都從事這一路的探索?;诋斈暾我蛩氐仍颍h希文1953年進入“上戲”當教師后便改習蘇聯(lián)寫實油畫,卻始終沒有放下內心對現(xiàn)代美術的熱愛?!拔母铩北l(fā),他被打成 “右派”,在圖書館工作,接受改造。他曾為周本義等人提供現(xiàn)代派作品的觀摩幻燈片。閔希文不忍心看到學生的視野局限于蘇聯(lián)列賓美院及巡回畫派的風格,便偷偷將法國現(xiàn)代藝術流派的參考資料,如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表現(xiàn)主義、野獸派畫冊出借給學生。在那段資料匱乏的時期,閔希文提供的資料無疑為當時的青年學子們打開了一扇窗,令他們大開眼界。當時的李山、張雷平、查國鈞、陳箴等人就是在他的幫助下,接觸并投入了現(xiàn)代美術的研究及創(chuàng)作,而后又進一步影響了更多人——留校任教的李山就影響了稍后的學子張建君、周長江、王純杰、張?zhí)熘?、裴晶等人。應該說,許多上海藝術家從事后印象派、結構立體主義、抽象主義等實驗是有基礎的,至少,這些藝術流派在“上戲”部分師生心里已經根深蒂固。
這就是“上戲現(xiàn)象”可以被稱為 “現(xiàn)象”的原因。在“85新潮”開始之前,這些人的活躍等于確立了中國當代美術史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他們大都畢業(yè)于“上戲”舞美系,并以“跨界”的形式,在當代藝術領域“叱咤風云”,砥礪前行。
西方現(xiàn)代藝術進入上海的時間很早。上世紀三十年代,活躍在上海的現(xiàn)代藝術群體“決瀾社”成員,如龐薰琹、倪貽德、陳澄波、陽太陽等人,就已經開始投身于后印象派、結構主義抽象畫風。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是“上海老美?!钡膸熒5搅恕拔母铩鼻昂?,上海的一群藝術癡迷者,則以“地下沙龍”的方式接觸并研究西方現(xiàn)代藝術。木心先生在1981年赴美國前便是“地下沙龍”群體的領袖。與筆者有二十多年交往的畫立體派、印象派風格的沈天萬也是如此。他是劉海粟、關良在老美專時期的學生,也是后來引起業(yè)界轟動的“十二人畫展”成員中最年長的一位?!笆水嬚埂毙蜓缘淖珜懻哧惥拊矗缭谏鲜兰o七十年代末就畫過大量抽象風格作品,與沈天萬、李山、仇德樹、陳家泠等都是密友,還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美術叢刊》上發(fā)表了三萬字的學術論文《廣義變形論》。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人畫展”的三位重要干將,孔柏基、陳鈞德、黃阿忠,其實都來自“上戲”。
而在“上戲”,除了先前已經提到的,受閔希文影響走向當代藝術實驗的那一批人之外,必須介紹的人物還有周本義。
1960年,周本義從蘇聯(lián)學成歸國,引進了“列賓美院”蘇聯(lián)教學模式。其倡導的“繪畫性”得到熊佛西院長及舞美系主任孫浩然的支持,而在全校鋪開。教師定期組織學生外出寫生,校園里頻頻舉辦各類畫展。特別是“文革”后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每次寫生歸來,都會舉辦寫生匯報展。用周本義的話說,“舞美系學生誰畫得不好就抬不起頭”。
“一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拘一格,不擇手段;二是好的想法,做到極致?!边@是周本義教學中的兩點要旨。在他的影響下,舞美專業(yè)學生在創(chuàng)作上異想天開,“無法無天”,什么材料都敢用,只要用得匹配、用得恰當,就能得到肯定。也許剛開始的時候,大家并不覺得這樣的實驗有多大意義,然而一段時間之后,一種開放、多元的藝術氛圍便自然形成了,又過了幾年,人才就開始冒尖。
周本義、胡項城執(zhí)教的81屆,涌現(xiàn)了一批舞美行業(yè)頂梁柱,如韓生、韓立勛、羅平、鄭培光……奧運會開幕式設計、許多國家級“五一工程獎”舞臺劇、全國多處新文化創(chuàng)意園區(qū)設計等,都留下他們的手筆。以炸藥為媒介,創(chuàng)作了《天梯》《腳印》等當代藝術作品的蔡國強,當時是81屆的旁聽生,隨班借讀了整整四年。蔡國強作品那充滿戲劇效果的底子,是“上戲”為他打下的。據(jù)了解,“文革”后周本義帶過七個班,每個班的構思都不一樣,舞美設計用的材料也不一樣,就是為了加強對“綜合性藝術思維”的訓練。
不僅如此,周本義還倡議“上戲”所有藝術專業(yè)(導演系、表演系、舞美系、戲文系)的教師都要努力具備一定的美術修養(yǎng)。為此,他還專門開設過面向其他科系教師的美術課,講授內容包括戲劇舞臺場景的設計要素、一臺戲的調子處理、戲劇服裝的色彩搭配等,積極幫助其他專業(yè)教師提高美術鑒賞能力。
美術與電影之間的緊密關系本毋庸諱言。從中國電影百年歷史來看,早期從事戲劇電影的大導演,如蔡楚生、史東山、張俊祥等,就都有過從事美工、場記的經歷。美術家、漫畫家從事電影戲劇舞美布景的也很普遍。1942年,袁叢美導演拍攝電影《日本間諜》,“前后有許可、張光宇、葉淺予、張正宇、丁聰、姚宗漢、關鵬、韓尚義八個美工”(《電影美術散論》)。而韓尚義通過與蔡楚生、鄭君里兩位導演成功合作拍攝《一江春水向東流》,也在電影舞美行業(yè)確立了專業(yè)地位,成為上影廠首任美工科科長,并于1949年建國前受熊佛西之邀在“上戲”開設“舞臺設計課”。1952年,從美國學成歸來的畫家孫浩然被聘為“上戲”舞臺美術系系主任;1953年,油畫家閔希文出任舞美系教師;1956年,舞臺美術家蘇石風亦受邀在舞美系兼課。老一代藝術家在“上戲”的藝術土壤里深深扎下了根。
1975年到1976年,“上戲”藝術系的油畫、國畫、版畫專業(yè)從全國范圍內招收并培養(yǎng)了兩屆共計41名學生。名單中就有俞曉夫、張建君、周長江、冷宏、沈虎、施忠平、袁銀昌、周嘉華、夏予冰、余佳樂等后來活躍在上海畫壇的重要名字。除了“上戲”本校師資,還從“上海中國畫院”“浙江美院”及“華東師大”等單位借調了不少老師,如林曦明、喬木、陳應華、胡若思、吳山明、陳逸飛等。據(jù)畫家沈虎回憶,“我們國畫系的班主任是林曦明老師”。在當年的上海繪畫界,夏葆元素描在美術生中廣泛流傳。當時兼任“上戲”藝術系黨支部副書記的孔柏基曾設法調夏葆元到“上戲”,結果沒有成功,于是退而求其次,硬是借了一疊夏葆元的素描速寫稿在課堂上作為范本。
“上戲”1985屆學子、中國界外藝術奠基人、上海大學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張?zhí)熘净貞浾f:“我們那一屆是幸運的。‘上戲各個學科相互交叉,學院又匯聚了社會上的各位名家,作為師資力量。李山教了四年,胡項城、陳鈞德也教過我們,舞美是胡妙勝,再往上就是周本義、孫浩然、韓尚義。”
較之于普通美術院校,“上戲”各個系之間的借鑒是平常的、睿智的,美術創(chuàng)作上往往不必過多考慮主題正確,創(chuàng)作更加寬松自由。
上海市美術家協(xié)會顧問張雷平說:“戲文系老師給我們上《藝術概論》,要舞美系的也一起看戲劇,看后還要談感受。所以上戲接受的教育是綜合性的,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彼妥x的舞美班共有30人,其中3個是女生,李山、王邦雄、張華勝都是他的同班同學。給他們上基礎課的是楊祖述、高勝非兩位中國第二代畫家。張雷平回憶起來充滿感激:“高老師教的素描課,我印象特別深。他讓學生明白學素描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運用到創(chuàng)作中去,如何提高觀察能力,他講整體的關系,就像在講哲理……我有次在圖書館發(fā)現(xiàn)一本法國印象派的書想借回家臨摹,就和閔希文老師商量能否帶出兩天。閔老師要我保證圖書整潔后,破例借給了我。當時我還不知道閔老師是右派。兩年級的時候“四清”開始,我們到農村勞動下生活,畫速寫。孔柏基老師非常勤奮,每次會畫大量人物速寫。”
對此,畫家俞曉夫也頗有同感:“‘上戲的舞美專業(yè)藝術創(chuàng)作的角度,與純美院確實不一樣。學習比較寬松,寬松后出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自由的現(xiàn)象,因為受到舞臺戲劇藝術綜合性的藝術影響。當代藝術涌入上海這一前沿陣地,‘上戲也為之創(chuàng)造了適應的土壤,因而比較容易被接受。所以才能形成一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一批領先的名家?!?/p>
一件舞美設計作品模型,如果放大細節(jié),或換個角度觀賞,就是一件當代裝置藝術品。從藝術學習的角度,“上戲”與美院的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就已經開始體現(xiàn)。戲劇電影布景往往由大體量的巨幅畫面構成,其中還混合運用一些道具,有著非同一般的視覺效果。在這個基礎上,如果再融入藝術的“觀念”,很容易就能轉型到當代藝術領域。李山、陳箴就是典型的代表。巨幅繪景式的抽象觀念畫面,運用自如的日常用具創(chuàng)作,令他們國際上一舉成名,而成功的背后,正是“上戲”給予的戲劇舞臺經驗。
也不僅僅是專業(yè)的學習?!吧蠎颉毙@更始終傳承著某種精神:一種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和一種包容的精神。張?zhí)熘九e了一個例子:周本義帶來蘇聯(lián)巡回畫派風格教學特點,在繪畫性上影響了許多學生,但他的學生李山“沒有沿著周本義現(xiàn)成的教學模式,而是繼續(xù)往前走,敢于不斷地否定敢于實驗。戲劇學院教育的綜合性、發(fā)散性、啟發(fā)式的思維讓學生受益無窮”?!笆税阄渌嚒倍紩恍?,人生的空間自然就開闊了。在筆者看來,正是“上戲”給予的學術背景和骨子里刻下的探索與實驗精神,讓“上戲”最終成為了一種“現(xiàn)象”。
最后,不妨就用幾位美術名家的發(fā)言結束此文——
周本義:談“上戲現(xiàn)象”,歸根結底是要有那么一種藝術創(chuàng)作氛圍。藝術氛圍的核心就是要思想解放,尊重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
張雷平:“上戲精神”的實質是指有理想,敢追夢,并持之以恒地把夢想變成現(xiàn)實的創(chuàng)作精神。
李山:“上戲現(xiàn)象”的背后是一種實驗精神,沒有這個精神不可能有現(xiàn)象;客觀上的特殊性是指,成為戲劇領域里面的大畫家,才稱為現(xiàn)象。如果美術學院里能出一批戲劇家,這也能成為一個現(xiàn)象。不知這樣說對不對?
王南溟:不是隨便什么都可以成為現(xiàn)象的,之所以稱為現(xiàn)象,必然是在后期產生影響,而且有一種可持續(xù)性。
韓生:“上戲現(xiàn)象”的形成得益于專業(yè)學科生態(tài)。戲劇是綜合藝術,舞臺美術有很多和其他專業(yè)不一樣的優(yōu)越性,形成了獨特的素質和特征: 因專業(yè)領域關聯(lián)度而視野開闊;因藝術結構綜合性而兼容并蓄;因創(chuàng)作主體多元化而合作包容;因制作體現(xiàn)技術性而經濟務實;因藝術實用跨越性而觀念創(chuàng)新。 其作用就如空氣之于人類,沒有它時才感受到。 張瑞芳回憶韓尚義時很激動,從重慶時期就一起做電影,但沒人知道他。后來人們逐漸看到他的貢獻之重要。
張?zhí)熘荆骸吧蠎颥F(xiàn)象”,有實驗性、前衛(wèi)性,它不局限于專業(yè)本身,而且在整個人生舞臺上產生“戲劇”影響與效果,在從事的領域中出現(xiàn)一批有延續(xù)發(fā)展和影響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