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從眾感極強的國家,任何東西,都可能一夜之間風靡大江南北。不論是時裝還是背包,不論是菜品還是飲料,一不小心,滿大街都是爆款,曾經(jīng)的開封灌湯包、河南的紅燜羊肉、蘭州拉面、四川的水煮魚……到到處跳的廣場小蘋果、走出國門的大媽紗巾照、保健購藥送旅游、人人皆掃的手機支付……什么都能成氣候,前赴后繼,甚至連宮斗戲、抗日神劇、偶像鮮肉劇也都一波波如潮而來。
只有一個例外,幾十年前就出現(xiàn),至今未全民普及,不溫不火,那就是從制。
說到飯桌上的AA制,想起一個笑話,據(jù)說某大學某系某班某男生,畢業(yè)后男生經(jīng)常約餐,一到飯后買單時,此生必定大醉伏桌,怎么叫都“清醒”不過來。
其實本來大家有點輪流做東的意思,可是被他這么經(jīng)常醉著,也搞不清該怎么“輪”了。就有豪爽大氣的,嫌這么磨磨唧唧的太給老爺們跌份,干脆拍張卡在常去的酒店收銀處,“以后每次我簽單”!
長醉君有些被同窗小小不恥,有知情的說其實是他老婆管錢太嚴,每月給他的月錢太少。回去要,就是一場口戰(zhàn),他又不合同學的局,無奈出此下下策。
可是,自從大家強烈罷免了簽單君,力推“AA”餐之后,長醉君“一覺醒來”,更加踴躍參加。也許經(jīng)歷過之前自己的尷尬,現(xiàn)在每次他都積極去買單,飯后把賬單曬在微信群,大家按人數(shù)自覺算完付他。這既讓大家約飯無負擔,也巧妙避開了有人不習慣飯桌立即“算錢”的不適,深受好評。
AA,模糊了飯桌上主賓的概念,避免了由于有人買單而必然的眾人對主請人的感謝、敬酒,也不用考慮什么主人座主賓座。這種平等的感覺,關照了每個人的自尊和感受,因此深受平民歡迎。
而大部分民間的AA沒那么婉約,特別是一些老知青、老同學聚會,基本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開懷暢飲后,大聲算賬,幾毛幾分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大家相見,敘談往事,又彼此不欠人情,不用還禮。想來就來,沒有負擔,即使有條件好的,想買單請大家,也會被婉拒。
我參加過的聚會,有個老板,幾次要請大家,但那幾個條件不好的人,很堅決地說,你要買單,下次我們就不來了,雖然我們工資低,但參加AA制,還付得起。最后,老板飯后把大家領到馬迭爾冷飲,每人吃了根冰棍(馬迭爾冰棍小貴呦),才算罷休。鑒于此,我在一次聚會后,提議請大家坐船江北游,也被通過,于是,我們浩浩蕩蕩乘船過江,在太陽島上一頓慢走,趕在日落前盡興而歸。
還有一種AA,其實就是一種輪流的概念,限于小范圍的好友,一年之內,你請我請,是大家請大家,也是自己請自己。去哪,吃啥,無所謂不計較,圖的就是好朋友一聚,聊聊天,喝喝酒,了卻相思,沒有風花雪月,友誼萬歲。
也有把AA整變形了的,據(jù)說有幾個同學約聚,點菜時,一個女生極有性格地說:我不吃菜也不吃飯,我就喝一瓶水,你們結賬AA別帶我啊,我這瓶水一會兒自己買單……大姐,你這是來見面的嗎?我怎么覺得像是來砸場子的?
更有一個奇葩大姐,私人聚會,她居然整出“一飯兩制”,飯錢她先墊付了,并說把消費一分為二,說她替一個和她好的女生買單,剩下的那部分你倆咋付我不管。還有,幾毛幾分的我就沒算,也不用給我了——我請你們了。
爽氣、霸道、精明的AA制,給大家?guī)聿恢皇恰绑@喜”,還有腦洞大開。
雖說AA,其實還是情義在先,故千萬別計較多少貴賤、他點菜貴了、她點的菜我不吃、合不合適等等,也不可能絕對平均,重要的是大家來去自愿,參否自由。
有一對夫妻,從結婚開始就沒合過錢,之前是發(fā)薪了就都放抽屜里,各拿各的,各花各的。中國家庭有個形象叫法,誰管錢誰就叫“掌柜的”。他倆開玩笑說,我家沒有掌柜的,都是“伙計”,民主,平等。
可能是各自經(jīng)濟比較獨立吧,從來沒有因為雞毛蒜皮瑣事斗嘴打架,倒是因為電視上一些不相干的劇情,一些歷史觀點看法,打得不可開交。
家里換電視、洗衣機等開銷,倆人基本都是AA,就連孩子去國外的夏令營,費用也是兩人均攤。因為各自都有付出,所以都有發(fā)言權,議事簡單粗暴:某事,同意,加入,出錢,走起;不同意,沒你事,邊去,也不能否決對方動議。
就這么奇奇異異地過來了,從飽受家人非議到漸被接受,日子過得反而相對平靜。這些年,車也換了,房也換了,但這些個“大件”的消費,倒是復雜了點。他們清點家庭積蓄后,計算好各自可以負擔的貸款,不像別人家一起還貸,而是各還各的,好像真的還貸壓力沒那么大!
話說兒子從小耳濡目染這些,也有自己的財務觀。上大學時收到的禮金(爸媽把親戚朋友的賀禮都給了他,每人每月各給少量生活資助),給媽媽買了一個她喜歡好久沒舍得買的戒指。在宿舍他積極倡導宿友AA制,小伙伴們從宿舍用電到周末改善假期結伴出游,都合理AA,大家心理放松,無攀比無負擔關系融洽。
AA看似親朋好友都算賬在先,似乎不重人情,其實細流涓涓,慢慢浸潤,這種不大開大合的人際關系應該更適合現(xiàn)在注重個體感受、講求私人空間的人際關系呢。
隨著時間流逝,那些在一個村長大的孩子、那些曾就讀于一個高中的少年、那些在同一所大學度過青春歲月的同窗,事業(yè)發(fā)展各有千秋,經(jīng)濟狀況大有相同。但只要心是熱的,愛與金錢多少無關。
自從有了微信,把小張分散于天南海北的大學同學都匯集一處。有人留在一線城市住著幾百萬的房子仍在打拼,有人還在老家的小縣城開家蛋糕店每日揮汗,有人走上經(jīng)商之道成為經(jīng)濟富有的人,也有人時運不濟十分貧困……但大家在一個群里就是親密無間的高中同學,誰家有喜事,一呼眾應;誰家碰上難事,一起上。
其中有位同學小李,本來日子一直過得緊巴巴,后來老人、媳婦先后生病,這個家一下子垮了。但是他的兒子很爭氣,讀書勤奮又懂事,去年還考上了重點大學。然而,就算每年一萬多的學費和生活費,家里也承擔不起。有位相熟的女同學得知他的狀況,在群里發(fā)了一條信息,號召大家伸把手,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錢不在多少,都是心意。
只用了一天時間,錢就湊齊了。大家都是轉賬給女同學,女同學匯總后把捐款名單及數(shù)額私信發(fā)給每個人。100元的有,500元的有,2000元的也有。其實曾有富裕的同學私信給女同學,表示自己可以全部承擔,也不必在群里說明。但女同學認為,還是大家一起來做更好,原因有二:不僅有錢的同學承擔全部的義務;每個人的心意都是無價的。
后來大家都覺得這種方法甚好,因為同學的情誼是平等的,并不以錢的數(shù)目來衡量。
小王的情況又有不同。她的不少高中同學都是發(fā)小,老家都在一個城市,并且住得很近。后來小王為著更好的事業(yè)發(fā)展出國了,留下父母在國內。歲月如梭,小王在國外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父母的年齡也越來越大。小王曾想把父母接到國外,但父母不愿意——實在住不慣。小王也不合得現(xiàn)在的工作,但父母始終是她一塊心病,使她越來越焦慮。
幸運的是,她的發(fā)小們沒有忘記她,也沒有忘記她的父母。他們不僅逢年過節(jié)去看望二位老人,平時也經(jīng)常打電話。只要誰有空,就去看一眼,并叮囑二老如果有什么事一定給他們打電話,還留下一個電話名單。
慢慢地,二位老人也習慣了這些“孩子”,有什么好吃的總是招呼一聲,大家也都不客氣,誰有空誰就去。老人生病住院了,大家也是誰方便誰就排班,從來沒有誰覺得自己付出多了,都不偷懶。二位老人由此得到了更好的照顧和親人般的溫暖。發(fā)小們也因為這件事而變得更親密、更有擔當。
小王自然也不含糊,只要回國必須做東請大家豪吃幾頓,任何人有了困難她毫不猶豫地伸手。后來,還有幾位發(fā)小的孩出國讀書,她都竭盡所能地給予了幫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
對小王和她的發(fā)小們來說,相比于朋友情誼,付出什么、付出多少,都微不足道。反面是這些甘心情愿的付出,讓大家的感情更堅固。這種AA制的情感,無關誰多誰少,只求量力而行。人生在世,惟情誼不能算計。
有人總認為AA制是現(xiàn)代社會人情淡漠的產(chǎn)物,其實,它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新人際關系,比起以往摟脖抱腰爭搶掏錢的親近,它看似冷面,但在一清二楚的表面下,維系的是一種更長遠更理性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感和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