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清
明代中期有一則故事,首輔李東陽過生日,好友趙永、魯鐸二人相約前往為李閣老賀壽。但趙、魯二人都是清官,家無余財,拿不出什么像樣的禮物。躊躇半晌,魯鐸想起自己家里有條干魚,拿來一看,已經(jīng)被吃掉一半。倉促之間也不知再置辦什么禮物好,干脆就帶著這半條干魚去了。于是兩個人,拿著半條干魚來祝壽,李閣老倒也不嫌棄,三人“煮魚沽酒”,歡飲一場。禮物雖小,但情義不減。
對于領(lǐng)導(dǎo)干部來說,不收禮不受賄是一條剛性原則,但如何拒禮拒賄卻是一門藝術(shù)。因?yàn)樗投Y之人,除了主動行賄的,還有真心表達(dá)謝意的。倘若拒之不當(dāng),有可能傷及感情與人際關(guān)系。所以,拒禮也要區(qū)分性質(zhì),講究方式方法。
《南史·郭祖深傳》記載,南朝梁人郭祖深擔(dān)任南津校尉時,“常服故布襦,素木案,食不過一肉。有姥餉一早青瓜,(郭)祖深報以匹帛。后有富人效之以貨,鞭而徇眾”。同樣是收禮,老婦人送瓜,他收下了,并用重禮予以回報;富人送貨,他卻對富人施以鞭刑,并且加以示眾。原因很簡單,老婦人送瓜并非行賄,是出于對他的關(guān)心愛護(hù);富人送貨則是別有用心,意有所圖,所以予以懲戒。
一位因貪腐而受審的官員,面對審判哭訴“盛情難卻”,這表面看似有幾分委屈,實(shí)則是自欺欺人。關(guān)鍵是某些人“卻”的決心和誠意不夠,“物必先腐也,然后蟲生之”,說白了,就是自身不能正確理解原則、權(quán)力的真正含義。
漢代會稽太守劉寵,為官清廉,不貪財,為民辦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愛戴,他任太守幾年后調(diào)入京城任職,路過山陰時,百姓們攔住其車駕,一定要送他百錢表示感謝。面對老百姓的好意,如果堅(jiān)持不收,既顯得沒有人情味,也有違愛民之心。劉寵最后只選了一個錢作為紀(jì)念,與百姓稱謝作別。出了山陰縣界,劉寵把錢投到了江里。從此,“一錢太守”的美稱便在當(dāng)?shù)貍鏖_了。后人將該江改名為“ 錢清江”(今紹興市境內(nèi))。
中國是禮儀之邦,禮物流動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禮尚往來”,但切不可讓這種“禮尚往來”走了形,變了樣,被一些人當(dāng)成行賄受賄的擋箭牌、遮羞布。我們黨員干部尤其要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不收不送,加強(qiáng)黨性修養(yǎng),永葆干凈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