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
在歷史檔案里,參與中國抗日運動的國際友人中,有些人的身份頗為奇特。本文要講的是一位流亡中國的白俄將軍的故事,他曾兩度參加淞滬抗戰(zhàn),并在上海淪陷后繼續(xù)從事地下斗爭,最終獻出了寶貴生命,他的名字叫因諾肯季·謝爾蓋耶維奇·姆拉奇科夫斯基。
姆拉奇科夫斯基生于沙俄軍人世家,年輕時參加過反蘇維埃的戰(zhàn)爭,失敗后于1920年流亡中國東北。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內戰(zhàn)頻仍。奉系軍閥張作霖為對抗直系軍閥曹琨、吳佩孚的部隊,在流亡滿洲和華北的無數白俄人中招募一批人組建了一系列“俄國軍團”。這些白俄人都經過正規(guī)的軍事訓練,而且在與蘇俄紅軍的血戰(zhàn)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招募后即可投入戰(zhàn)斗。在這些“俄國軍團”中,名氣最大的是白俄將軍聶恰耶夫少將領導的1500人軍團。正是通過聶恰耶夫的引薦,姆拉奇科夫斯基也加入這支雇傭兵隊伍,成為一名炮兵連長(中文檔案稱“馬來見”)。
在1924年秋爆發(fā)的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中,這支雇傭兵部隊大顯神威。1926年7月,得到蘇聯大力支持的廣東國民政府軍誓師北伐。面對這支組織有序、裝備先進的正規(guī)軍,白俄官兵驚訝地發(fā)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1928年年底,包括姆拉奇科夫斯基在內的數千名白俄軍人向國民政府投降。不久以后,姆拉奇科夫斯基移居上海。
但姆拉奇科夫斯基沒有賦閑多長時間,就被蔣介石看中并委以國民政府中央炮兵學校校長的重任。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開始不斷蠶食中國,并在1932年1月28日開始圍攻上海。與“不抵抗”的中國東北軍不同,駐守上海的中國第19路軍,特別是中國裝甲列車部隊進行了頑強抵抗。
當時,駐滬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的裝甲車火力根本無法與中國軍隊的裝甲列車對抗,據日軍回憶,“30日凌晨2時30分,前線雙方發(fā)生戰(zhàn)斗,起初用機槍對射。5時30分左右,中國裝甲列車在北站停車場附近出現,用野炮朝我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并持續(xù)了一個上午,我軍橫濱路、寶興路等前線陣地中彈數十發(fā),敵裝甲列車更向我縱深展開炮擊”。
受到勝利的鼓舞,中國裝甲列車繼續(xù)向日軍后方開炮,連續(xù)擊中日軍幾個重要據點。這天,第19路軍不但收復了前一天日軍在閘北占領的全部陣地,而且兵鋒直指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總部,大有將日軍趕下黃浦江的勢頭。可惜的是,當晚日本援軍趕到,戰(zhàn)場局勢迅速發(fā)生改變。
“一·二八事變”最終以中日兩國簽署停戰(zhàn)協定告終,原因是雙方都沒有做好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的準備。此后,國民政府大力整軍備戰(zhàn),尤其是加強上海和蘇南方向的防務。在此期間,姆拉奇科夫斯基積極參與了中國裝甲列車部隊的組建工作,在后來阻擊日軍入侵的戰(zhàn)斗中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
1937年8月13日,日軍再度入侵上海,又遇姆拉奇科夫斯基指揮的中國裝甲列車。這支裝甲列車部隊因其神出鬼沒蹤跡不定,且一般在晚上出動,所以被戲稱為“幻影”?!盎糜啊绷熊嚿习惭b有幾門威力強大的艦載加農炮,對日軍構成嚴重威脅。據目擊者回憶,由于“幻影”裝甲列車的火力勝過日軍普通武器,因此在日機因天氣因素而無法起飛的情況下,淞滬戰(zhàn)場上一度出現日軍被中國裝甲列車炮火壓制得抬不起頭,狼狽逃竄的場面。
日本人想盡辦法要摧毀“幻影”列車,無數次地派飛機進行搜索,卻無法鎖定它的隱藏地,只好狂轟濫炸上海北站和附近的鐵路。到了晚上,成千上萬的中國人像從地底下冒出來似的,紛紛拿著工具趕到受損的鐵路邊,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拆卸未爆彈、填埋彈坑、鋪設新鐵軌和枕木等一系列動作,直至把鐵路完全修好。然后“幻影”繼續(xù)上演教訓日軍的好戲。
這支裝甲列車部隊有效阻擋了日軍入侵上海的步伐。日軍直到11月底才勉強占領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神話被打破。
上海淪陷后,姆拉奇科夫斯基沒有選擇離開,而是留下來轉入地下工作。他親自領導國民黨駐上海情報網,向后方提供大量極有價值的情報,主要涉及日軍編制與兵力部署情況。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姆拉奇科夫斯基于1932年領養(yǎng)的孤兒、一個名叫梁華(音)的上海小姑娘成了他的助手,同時負責發(fā)報工作,通過無線電臺將加密情報發(fā)送至國民黨軍統(tǒng)重慶總部。
1940年年底,因為情報工作成績顯著,姆拉奇科夫斯基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在軍統(tǒng)秘密文件中,他的代號是“X將軍”。然而他的情報網因為發(fā)報過于密集,被日偽特工盯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最終占領了上海公共租界,開始大肆搜捕租界內的“中方情報人員”。平安夜的前一天晚上,日本憲兵闖入姆拉奇科夫斯基公寓的大門。姆拉奇科夫斯基似乎預知到危險來臨,就在日本憲兵包圍其寓所前不久,他向大后方發(fā)出一封訣別電報,稱:“他們是抓不住我的?!彼€要求梁華立刻離開險地,但這位女戰(zhàn)士卻選擇留下。
最終,破門而入的日軍看到的是一堆秘密文件焚燒后的灰燼和兩具尸體——姆拉奇科夫斯基和養(yǎng)女開槍對射自盡。
直到今天,這段歷史仍不為人知。原蘇聯情報員亞歷山大·科爾帕基迪在1994年接受《真理報》采訪時指出,姆拉奇科夫斯基實際是為兩個祖國獻出了寶貴生命,一個是收留他的中國,一個是養(yǎng)育他的俄羅斯,因為20世紀30年代日本與希特勒德國結成侵略軸心,姆拉奇科夫斯基與日本人作戰(zhàn),就是在保衛(wèi)中國、保衛(wèi)蘇聯。僅此一點,他就值得被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