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作者單位:110016 沈陽,中國醫(yī)科大學人民醫(yī)院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已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金標準[1]。而在手術中因各種原因,常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可及時發(fā)現(xiàn)膽漏、出血等異常情況,利于術后恢復。為了便于腹腔鏡下置管操作,我們使用了一種腔鏡手術擴徑引流裝置[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遼寧省人民醫(yī)院完成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腹腔引流患者的臨床資料?,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實施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腹腔引流手術的患者145例,其中男82例、女63例;年齡26~60歲,平均42.1歲;單純性膽囊炎107例、化膿性膽囊炎7例、壞疽性膽囊炎4例、慢性膽囊炎27例;患者無糖尿病、高血壓等嚴重并發(fā)癥。在進行術區(qū)置管操作時使用擴徑引流裝置61例,未使用84例。使用擴徑引流裝置為裝置組,未使用者為常規(guī)組。擴徑引流裝置由引導棒、擴徑錐、置管套管三部分組成:引導棒長200 mm、直徑4.0 mm;擴徑錐前端為錐狀、帶螺紋,中間是內徑為5.0 mm、外徑為10.0 mm的中空套管,尾端為直徑15.0 mm的手柄;置管套管內徑為11.0 mm、外徑帶螺紋、尾部為平臺,見圖1。三部分組合在一起,由內到外的順序是引導棒、擴徑錐、置管套管,見圖2。材質為金屬,進行高溫高壓消毒。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的置管方法。
圖1 三套件分開擺放
圖2 三套件組合擺放
1.2 手術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腹腔鏡下完成膽囊切除并置管引流術,均采用3孔法(臍上1 cm、劍突右下方及右鎖骨中線肋下2 cm)。手術均由工作經(jīng)驗10年以上的副主任醫(yī)師完成。兩組置管引流的具體方法如下。
1.2.1 裝置組 置管引流時使用擴徑引流裝置,先將引導棒置入5.0 mm的Trocar內,將Trocar拔出,然后沿引導棒置入擴徑錐和置管套管,尖刀擴大Trocar切口至10.0 mm后,拔出引導棒,緩慢旋轉用力,將擴徑錐和置管套管插入Trocar的腹壁小切口中,最后拔出擴徑錐,沿置管套管置入橡膠引流管,再拔出置管套管,引流管即留置于腹腔內,鏡下調整引流管位置后,縫合固定。此過程耗時為術中置管時間。
1.2.2 常規(guī)組 置管時橡膠引流管直接從5.0 mm的Trocar中置入或者拔除5.0 mm的Trocar后用彎鉗鉗夾引流管從戳孔中置入,位置滿意后,縫合固定。此過程耗時為術中置管時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內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發(fā)病次數(shù);術中觀察術中置管時間、手術時間;組織病理類型;術后觀察排氣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拔管后引流管處愈合時間(拔管后切口愈合達到甲級標準的時間)、手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引流管處疼痛評價(NRS疼痛評分)、引流管處感染等。
1.4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理學檢查結果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及病理學檢查結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術中及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2.2.1 術中觀察指標 裝置組術中置管時間(89.57±11.77)s,常規(guī)組(174.51±14.11)s,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2 術后觀察指標 裝置組比常規(guī)組拔管后引流管處愈合時間短、手術后住院時間短,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裝置組引流管處疼痛程度低于常規(guī)組,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排氣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以及引流管處感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目前LC是治療膽囊良性疾病的首選方法,LC較開腹手術并發(fā)癥少,但同時其并發(fā)癥較開腹手術嚴重、復雜,膽漏是LC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并且發(fā)生率較開腹膽囊切除術高[3-5]。文獻報道膽漏發(fā)生率不一,約0.26%~8%,膽漏的致死率為4%,因此術中出于治療目的或者預防目的需放置引流管[6-8]。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的方法之一是直接將橡膠管由5.0 mm的Trocar中置入,由于常規(guī)橡膠管直徑>5.0 mm的Trocar,操作起來比較費時,拔出Trocar時橡膠管與Trocar內壁貼合緊密,又易將橡膠管帶出,需重新置管[9]。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的另一方法是拔出5.0 mm的Trocar后用彎鉗鉗夾引流管從戳孔中置入。在拿出5.0 mm的Trocar后,由于漏氣造成腹壓下降,影響腹腔內的視覺效果[10],放置引流管時存在盲操作的可能,置管位置不理想,需重新調整置管,耗費時間。我們的擴徑裝置利用引導棒和螺紋狀擴徑錐可以快速穩(wěn)定省力地擴大組織內徑[11],如同更換了大直徑Trocar一樣,并且置管套管與周圍組織貼合緊密無漏氣現(xiàn)象,不影響氣腹。從而橡膠引流管可以迅速準確地放入,并在可視下調整引流管位置,一次性成功,節(jié)省了整個置管時間。我們所觀察到的結果也是裝置組置管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但手術時間并沒有差別,考慮是術中其他各種不確定因素對手術時間均有影響。
文獻報道引流管拔除后切口的滲出量影響切口愈合時間,而組織損傷嚴重、損傷面積大會導致滲出增多,疼痛加重[12-14]。我們觀察到使用了擴徑引流裝置的置管法與傳統(tǒng)置管法比較,均一次置管成功,沒有反復置管對組織多次損傷,因此對組織損傷輕,疼痛減輕,滲出量減少,拔管后切口愈合快。裝置組拔管后引流管處愈合時間短于常規(guī)組、引流管處疼痛程度低于常規(guī)組。住院時間縮短考慮與拔管后引流管處愈合時間縮短相關。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兩組術中、術后觀察指標比較
兩組的排氣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引流管留置時間根據(jù)目前的臨床數(shù)據(jù)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意義(P>0.05),這可能與目前裝置組樣本量偏少有關。
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與常規(guī)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后腹腔引流相比,使用擴徑引流裝置縮短了術中置管時間,減輕了術后引流管處疼痛,縮短了引流處組織愈合時間及術后住院時間。該裝置在一些特殊人群,如肥胖人群中以及在設備技術短缺單位中應用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和臨床探索價值,該裝置的材質及形狀的改進對于手術操作能否有更進一步的幫助,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臨床觀察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