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系統(tǒng)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 薛惠鋒
2018年3月21日,《參考消息》第15版刊登文章《中國已成全球領先數字化大國》,文章稱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fā)展,中國正在形成巨大的大數據“金庫”,推動經濟的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薛惠鋒院長針對當今世界人工智能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指出“大數據時代”還處在初級階段,遠未達到智慧層次,需要運用錢學森系統(tǒng)工程方法為人工智能發(fā)展走出“死胡同”提供戰(zhàn)略思想上的武器。
當今世界的“大數據時代”,還處在解決簡單系統(tǒng)的初級階段,遠未達到“智慧層次”。很多人認為阿爾法狗代表了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其實這不過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機器的計算優(yōu)勢。當前,人工智能還處在“有計算、沒算計,有智商、沒情商,有智能、沒智慧”的階段,距離人的智慧還差得很遠。2011年,歐盟斥資14億美元啟動了Future ICT計劃,致力于通過計算機模擬系統(tǒng)和大數據技術,感知和理解全球社會的復雜關系,提高執(zhí)政者對于全球危機的預測能力。然而,六年多過去了,這個計劃沒有任何確定性的進展,對孤立主義與TPP的破產、西方政局的重大變化,沒有一項預測準確。這個計劃的失敗,暴露了“大數據時代”還處在初級階段,遠未達到智慧層次?,F在的仿真、虛擬現實以至于最高理想的人工智能,除在極少數領域有突破外,大都面臨難以解決的瓶頸。究其根源,在試圖最大限度減少人的參與,最大限度地依賴機器。在人腦科學尚未取得突破的情況下,這個取向是偏離的,不可能達到最優(yōu)的。
在理論層面,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錢學森指導下,航天人最早用“模型仿真”的方法研究國民經濟的問題,其最根本的一條,是用“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方法,在模型體系下,用最科學的辦法集成最廣泛的“人”的經驗和智慧,達到最高級別的“智人”。此項研究得到了最高領導層的采納,指導了很長時間的國民經濟政策。錢學森從中總結提煉出了現代系統(tǒng)工程實踐形式,并上升到理論高度。
在實踐層面,航天710所最早運用了系統(tǒng)工程方法解決復雜巨系統(tǒng)的社會經濟問題。其中最早取得成功并產生在重大影響的,是1983年至1985年間,720所完成的財政補貼、價格、工資綜合研究以國民經濟發(fā)展預測工作。它開創(chuàng)了社會系統(tǒng)工程的“三個第一次”,實現了社會系統(tǒng)工程源于實踐、高于實踐、再次指導實踐的循環(huán),具有開創(chuàng)新、方向性、引領性的重大意義。
“人機結合、人網結合、以人為主”的信息、知識和智慧的綜合集成技術。其實質是把機器的邏輯思維優(yōu)勢、人類的形象思維與創(chuàng)造思維優(yōu)勢有機結合在一起,把數據、信息、知識、計算機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一個高度智能化的“新人類”,它的智慧處在有史以來的最高端,這必將成為未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航天第十二研究院發(fā)展了錢老的理論思想,運用總體設計部思想精髓,利用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打造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構筑了錢學森智庫“六大體系、兩個平臺”,為實現“數據-信息-知識-情報-智能-智慧”的多級躍升,解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論支撐和工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