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李光
60歲的趙群謀是西安三兆村人。28歲那年,他背著火柴箱開始沿街叫賣,至今已賣了30多年“洋火”,足跡遍及西安城鄉(xiāng)的大街小巷。近十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xí)慣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火柴的市場需求日漸式微,當年和趙師傅一起賣“洋火”的同行或停業(yè)或轉(zhuǎn)行,趙群謀卻依然堅守著,成為古城西安僅剩的一位售賣火柴的流動商販。
趙群謀與“洋火”的結(jié)緣,有些巧合。1986年末的一天,趙群謀到火柴廠找鄉(xiāng)黨辦事,第一次親眼看到木料變成“洋火”全過程,他覺得非常神奇,恰巧火柴廠正缺人手,他便到火柴廠做起了幫工。每天,他蹬著三輪車往各個網(wǎng)點送貨。一段時間后,細心的趙群謀發(fā)現(xiàn),“洋火”雖然利薄,但銷量大,如果算大賬還是有利可圖的。后來他離開火柴廠,也沒有找到其他賺錢的門路,他想到了“洋火”,也許這是一條生財之路呢。他便在自行車后座綁上一個紙箱,試著沿街叫賣。沒想到這一試賣,收入比起在廠里打工時還略高一些,而且時間可以靈活掌握,這讓趙群謀很是興奮,原本就愛跑愛轉(zhuǎn)的他覺得這個營生最適合自己,可以長期干下去。
每天早上6點,趙師傅便騎上車子馱著一大箱火柴從三兆村出發(fā),由南向北在各個社區(qū)早市上叫賣,中午過后進城走街串巷,趙群謀喜歡沿老街道走,木頭市、開通巷、馬道巷、梁家牌樓、廟后街等一大圈轉(zhuǎn)下來可以賣掉多半“洋火”。 東郊的灞橋集市、市內(nèi)西倉集市是他最常去的市場,他說這些地方喜歡淘舊貨的人多,許多老主顧特意在逢集時找他買整包 “洋火”,回去好分送給親戚朋友,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出1000多盒。
早先的“洋火”2分錢一盒,利潤只有幾厘,隨著物價的一路上漲,“洋火”也水漲船高,從前年起,一盒簡裝“洋火”賣到了5毛,賣一盒可凈賺2毛。精裝“洋火”2元一盒,利潤約8毛。趙群謀說,“洋火”這玩意在那個年代是最便宜的家什,賣不上價,靠的是薄利多銷,一定要多跑。如今,他平均每天賣掉300多盒“洋火”。“咱這小生意沒有攤位費啥的,掙一個算一個,都是現(xiàn)錢?!壁w師傅挺滿意目前的狀況。
長期以來,火柴作為普通居民家庭日用品家家必備,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廉價塑料打火機的出現(xiàn),嚴重沖擊了火柴市場,人們對火柴的需求量大幅下降,許多百貨商店不再售賣火柴,有一段時間市場上難覓火柴。雖然市場需求少了,賣火柴的商家也大量減少,還在堅持走街串巷賣火柴的趙師傅的生意卻不降反升,這一點大大出乎他的預(yù)料。許多戀舊的中老年人仍習(xí)慣使用火柴,趙群謀有了一批數(shù)量可觀的固定主顧。他很感激這些衣食父母,是他們的需求撐起了自己的生意。兩年前,他將自家的土坯瓦房翻建成二層樓房,所需費用大多來自他賣“洋火”的收入。
一輛自行車,一個大紙箱,趙群謀每天奔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日行程超過60公里,30年騎壞了9輛自行車,趙師傅樂在其中。這份營生,讓他既有了收入,也看了景致。看到座座高樓大廈建起,條條大路通行,老趙很是感嘆社會的飛速發(fā)展。說起賣“洋火”的事,他依然堅定地說:“洋火”利潤很薄,勤跑才能賺到錢,掙的是一份辛苦錢,我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