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達哲
要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走高負債保增長的老路,堅決剎住無序舉債搞建設之風。
——8月13日上午,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許達哲主持召開全省市州長座談會,他強調(diào),要把防范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湖南省人民政府網(wǎng)8月13日)
中國人一以貫之的“行動哲學”,便是經(jīng)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闖過隘口才能一馬平川。
——新華社發(fā)表署名為宣言的文章稱,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就要邁過“進一步發(fā)展”繞不開的坎。立足新的時代條件,打開新的發(fā)展空間,繼續(xù)闖出一片新的天地,需要我們跨越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道道溝坎、一個個險灘。(新華社8月7日)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
——《光明日報》發(fā)表評論員文章稱,破解發(fā)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zhàn),除了深化改革開放,別無他途。(《光明日報》8月15日)
當干部得整天裝著問題、帶著矛盾,繃緊腦子里的那根弦,輕飄飄、無所用心是當不好干部的,心中無數(shù)、腦中無事是難以為官的。
徐文秀
米博華
——中組部干部徐文秀撰文指出,干工作,需要動腦筋的事不少,諸如改革發(fā)展、信訪維穩(wěn)、扶貧攻堅、征地拆遷、安全生產(chǎn)、環(huán)境保護、風險防范等等,都可能面臨讓人頭疼、鬧心的事,如果腦子稍微松一下、疏忽一下,則很有可能釀成大禍。(《人民日報》8月6日)
好的講話、發(fā)言,關鍵是要有走腦、走心的擔當意識,有改進創(chuàng)新的工作態(tài)度,有學習進取的人生追求。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米博華說,不想擔責,不愿進取,講話或發(fā)言就難免變成念詞、趕場。而當干部群眾迫切需要領導提出如何解決問題時,聽到的卻是一通廢話,該有多么沮喪與失望。(《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8月6日)
如果嘴上口號喊得震天響,滿腦子打的卻都是自己升官發(fā)財、出名上位的“小算盤”,那么就算眼睛向下,也只會“目中無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師楊子強說,對于共產(chǎn)黨人而言,眼睛向下的本質(zhì)就是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人民日報》8月16日)
信息公開絕不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問題,而是如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說得更通俗易懂”的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李思輝說,一些部門之所以出現(xiàn)拒絕回復的強硬,依仗的是它們對規(guī)定的主觀“解釋權”:到底哪些信息屬于信息公開范圍,哪些不在公開的范圍,很多時候是自己說了算。(《光明日報》8月10日)
法庭作為法官、公訴人和辯護人三方多番互動的場所,法庭上言論的效果是由三方共同決定的。也就是說,只有三方在法庭上都奉行一定的職業(yè)準則,法庭言論才能產(chǎn)生共同的效果,達到查明事實、準確定罪量刑的效果。
——學者葉竹盛撰文說,中國目前司法改革的一個目標就是要讓刑事案件的審理回歸到庭審這個中心場所。(《新京報》8月14日)
當前問題在于,講善治不講條件,把未來的長遠規(guī)劃作為今天的目標,把發(fā)達地區(qū)的做法當作中西部地區(qū)的樣板。
——社會學家賀雪峰指出,我們講鄉(xiāng)村善治的時候,一定不能抽象,必須具體,不同的地區(qū)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南風窗》2018年第14期)
教育的目的本就不局限于灌輸知識,更在于健全學生的人格。
——評論人李勤余撰文指出,某些游學項目的形式主義色彩過于濃厚,幾乎將“學”棄置不顧,剩下的,只有娛樂性質(zhì)的“游”。(《中國教育報》8月14日)
楊子強
賀雪峰
劉少華
杜羽
人們?nèi)ヒ恍┪幕包c,往往是被與之相關的文化內(nèi)涵所吸引,這當然蘊藏著商機,卻不應被濫用。
——評論人劉少華說,在對待文化旅游的問題上,最需提防的是心急。很多長盛不衰、風靡世界的文化旅游項目,背后往往有對文化品牌的敬畏,同時還有對服務細節(jié)的追求。(《人民日報》8月15日)
企業(yè)為了逐利,難免存在僥幸心理,總想把違規(guī)的球踢進門。
——“國酒茅臺”商標行政訴訟案件終告一段落,貴州茅臺集團8月13日發(fā)布聲明稱,申請撤回“國酒茅臺”商標行政訴訟案件起訴,并“向國家商標評審委員會及各相關方表示誠摯歉意”。評論人陶葦說,廣告法早就禁止使用“國酒”字樣。像“最XX、國家級、國際級、世界級”這樣的文字,均在廣告法的禁止之列。(《錢江晚報》8月15日)
希望學者多一些“為學問而學問”的純粹,少一點“為批評而批評”的戾氣。
——《光明日報》記者杜羽撰文說,希望社會環(huán)境給批評者足夠的空間,對被批評者有全面準確的判斷,讓學術回歸學術,而不能讓正常的學術批評堵死被批評者的學術之路。(《光明日報》8月15日)
為保證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有些省份都表示要在鼓勵生育上制定政策,這無可厚非;但更應該注意的是,要把政策落到實處,而不是畫餅充饑。
——評論人張一琪說,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關于生育的政策必須落地生根。(《人民日報·海外版》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