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華,王定江,李彬,楊加文
(1.黔東南州林業(yè)科學研究所,貴州 凱里 556000;2.貴州省植物園,貴陽 550001)
青羊參 (CynanchumotophyllumSchneid.)是蘿藦科(Asclepiadaceae)鵝絨藤屬(Cynanchum)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植物;根圓柱狀,灰黑色,直莖被兩列毛。葉片對生,膜質(zhì),卵狀披針形,頂端長漸尖,基部深耳狀心形,葉耳圓形,下垂,兩面均被柔毛。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微毛,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副花冠杯狀,蓇葖雙生,短披針形,外果皮有直條紋;種子卵形,種毛白色絹質(zhì),6~10月開花,8~11月結(jié)果。分布于中國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和西藏等省區(qū)。在貴州省分布于威寧、納雍、松桃、興義、興仁、安龍、黃平、雷山、盤州等縣市,生長于海拔870~2 050m的山坡、山谷疏林下[1-2]。以根入藥,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鎮(zhèn)痙;用于風濕骨痛;癲癇,狂犬咬傷,毒蛇咬傷等[3]。民間具有較高開發(fā)利用價值,由于野外資源量較少,為緩解資源緊缺,滿足市場需求,我們進行了人工繁殖試驗,該試驗結(jié)果可為青羊參規(guī)模化育苗提供技術(shù)參考依據(jù)。
試驗地選在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黔東南州林科所實驗場,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3.6~16.2℃。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為23.2~25.8℃。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為2.6~5.2℃。最高氣溫37℃,最低氣溫-4~-7℃。年均日照1289h,年平均降雨量為1240mm,無霜期282天。
本試驗青羊參種子采自雷山。青陽參花期長,具有開花多,結(jié)實少,果熟期不一等特點,蓇葖果成熟后自動裂開,種子隨風飄落。因此,在果熟期(11~12月)要注意隨熟隨采,發(fā)現(xiàn)有枯黃色的果實及時采摘,搓揉除去果殼和種毛,選擇成熟、飽滿、黑褐色的種子晾干。
營養(yǎng)袋規(guī)格:10cm×10cm,播種用土為腐殖土∶黃心土=2∶1,用1 000倍液的多菌靈消毒。苗床寬1~1.2m,用空心水泥磚圍砌,苗床上用木棒搭架,鋪上保溫薄膜,遮陰網(wǎng)覆蓋。
3月至4月份均可進行播種,本試驗播種日期為2015年3月10日。過早氣溫低,發(fā)芽較慢,過遲則縮短幼苗生長期。
播前將置于苗床營養(yǎng)袋的基質(zhì)澆透水,將種子播于土中,蓋土以不見種子為度。每袋播種數(shù)量3粒,播后用噴霧器澆水,澆透表土。搭小拱棚,薄膜覆蓋。
2.5.1 病蟲害防治。以預(yù)防為主,播種后每周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噴灑1次,出苗后每2周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噴灑1次。直到入秋為止。
2.5.2 間苗和除草。苗高5cm左右進行間苗,每袋保留1株,其余株移到?jīng)]有苗的袋中或裝袋移栽。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少、除了”。
2.5.3 揭棚。種子發(fā)芽出土后,大部分真葉長出,選陰雨天揭開小拱棚的薄膜。在秋分氣溫開始下降后,選陰雨天揭開遮陽網(wǎng)。
2.5.4 水肥管理。種子出土前,表土必須保持濕潤,表土干時立即用噴霧器澆水,揭棚后可用自來水管接較細噴頭澆水,晴天每天澆水1次,陰雨天少澆或不澆。在長出真葉后,到入秋時,每2周用0.1%的氮肥和0.05%硫酸鉀或磷酸二氫鉀噴施1次;入秋后到停止生長前,每2周用0.1%鉀肥噴施1次。
表1 出土及成活情況
青羊參幼苗的出土方式為子葉出土。4月初開始出土,4月中旬至下旬為出土高峰期,5月中旬為出土結(jié)束期。通過統(tǒng)計,青羊參出苗率較高,達95.1%,在4月底出苗數(shù)較多,隨著苗木逐漸生長,地徑、苗高增長,苗木之間相互纏繞、遮蔭,導(dǎo)致營養(yǎng)、水分、空間不夠,光照不足,相互競爭,苗木分化,從而導(dǎo)致后期弱苗死亡,出現(xiàn)時間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因此在前期應(yīng)及時移植,提高出苗量。
圖1 一年生苗高生長量
根據(jù)觀測資料和統(tǒng)計分析, 青羊參1 年生苗生長期4~7月, 4月初至4月旬為生長前期,4 月中旬至5月中旬為速生期, 此期間高生長量凈增35.5cm , 占生長總量的67.65%,5月中旬至6月下旬為緩生期,7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停止生長期。一年生苗平均高52cm ,見圖1。
青羊參藥用價值高,其分布相對同屬其他種較廣,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不高,利于開發(fā)利用,但資源量較少,為緩解資源緊缺,可人工栽培,擴大種植面積。在繁殖技術(shù)方面,該物種播種繁殖容易,方法簡單易行,在生產(chǎn)實踐中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