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涵
電影《總統班底》改編自華盛頓郵報記者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的同名自傳,兩位記者從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麥科德等5人闖入位于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總部開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總統辭職,對整個水門事件進行了一系列的跟蹤報道,受到大眾的高度關注,水門事件的調查性報道也在1973年5月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調查性報道作為新聞的一部分,為公眾了解信息、了解社會帶來了便利;同時作為大眾媒介的一種形式,其自誕生以來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揭示社會現實深刻等特點也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一、從“水門事件”到總統班底
《總統班底》整部影片從人物到布景力求深度還原兩位記者在做“水門事件”調查性報道時的整個緊張而嚴謹的過程。這部傳記類型的電影有著紀錄片式的質感,重視還原事件調查的過程,兩位演員為了更加貼近主演,也不斷與原型人物交流,力圖還原。這么一部缺少娛樂性的嚴肅的電影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水門事件”本身了。
在1972年的總統大選中,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1972年6月17日,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為首的5人闖入位于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并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起初華盛頓郵報簡單地認為這是一起單純的入室搶劫案,當年輕的郵報記者伍德沃德被派到庭審現場的時候,他敏銳地嗅到了其中的蹊蹺,從此開始了持續(xù)兩年的報道,最終揭示了整個丑聞的真相,尼克松于8月8日11點35分致信國務卿基辛格宣布將于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
二、調查性報道的特點分析
調查性報道是西方新聞報道中比較常見的形式,“調查性報道是一種專門的揭露性報道,有時也稱揭丑性報道?!笔恰耙环N以較為系統、深入地揭示問題為主旨的新聞調查形式?!盵1]“揭丑”的主題在美國新聞界也有著強大的傳統,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進步時代林肯·斯蒂芬斯等著名“扒糞記者”的一系列報道,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揭黑運動。[2]這些報道倚仗時代的力量(林肯·斯蒂芬斯的成名報道《城市的恥辱》寫于20世紀初,正處于世界大戰(zhàn)期間)獲得了民眾的廣泛關注。
調查性報道的可看性較高,一方面其題材針對社會現實,大膽“揭丑”,具有可看性。調查性報道是新聞媒體對于政權、對于社會的一種監(jiān)督和警示,從幾年來的普利策獎可以看出,獲獎的調查性報道基本上多將關注點設置在弱勢群體(有色人種、少數民族、貧困人口),用帶有溫度卻不失客觀的視角進行事實細節(jié)的挖掘。另一方面,調查性報道多運用采訪形式,水門事件的報道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在做調查時每天工作12-18個小時,連續(xù)采訪了40天,先后采訪了1000多人[3],使報道內容深入揭示社會現實的同時也不乏豐富的細節(jié),報道可信度高。
三、“水門事件”調查報道的反思
美國新聞學和傳播學專業(yè)的學生1960年代中后期猛增,不能排除是受到了兩位記者追求正義的感染,毫無疑問對水門事件的報道經過了他們堅持不懈的兩年時間的追查,是一篇精彩絕倫的深刻報道,也是一篇推動了美國司法部調查,推動了整個社會關注這個事件的報道。《華盛頓郵報》因為揭發(fā)水門事件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奠定了在美國新聞界的地位。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兩位記者在報道之后更是一戰(zhàn)成名,兩位記者聯合先后于1974年和1976年出版兩部關于水門事件的書《總統班底》和《最后的日子》,此后的日子,兩位記者從打字機前抬起頭來,從“幕后”走向了“臺前”。1976年電影《總統班底》上映,電影拍攝期間,劇組在《華盛頓郵報》的辦公區(qū)真實取景,這令《華盛頓郵報》的總編輯本·布萊德利十分擔憂,在報道最艱難的時候他曾經說“讓我們跟我們自己的小伙子們站在一起吧。”鼎力支持兩位年輕的記者,但如今看到他們?yōu)榱嗣疾ǎ尽げ既R德利在其自傳《最“危險”的總編輯》中說道:“我們試圖阻止我們的編輯記者登上熒屏的努力還是全面崩潰了。”
約瑟夫·坎貝爾把水門事件稱為“美國新聞界渲染的十大媒體神話”之一[4]。在“水門事件”調查報道名聲大噪之后,許多學者跳進“神話”,認為對水門事件的報道是美國新聞界的一個里程碑式報道,其代表了美國新聞自由下,新聞媒體人永遠維護正義、永遠挖掘事實的力量正在崛起。也有許多學者跳出“神話”,認為對于水門事件調查報道的作用夸大了媒體的作用,這其實是一個政界兩黨斗爭的巧合塑造的“神話”,其中包括太多力量抗衡。
但無論如何,所有人都認可:水門事件的調查性報道是一篇偉大的報道。正如本·布萊德利所說:“我懷念那些報道能夠吸引讀者的日子,那時人們不會談別的什么東西,而完全被我們的報道所吸引?!毙侣劯淖兞耸裁雌鋵嵳娴牟恢狄惶?,不是那么重要,新聞本身才是最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劉明華.西方新聞采訪與寫作[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3:101.
[2]王敏.“水門神話” 再審視 ——兼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調查性報道的變革[J].新聞界,2016(4).
[3]程道才.西方調查性報道的特點及采寫要求[J].當代傳播,2006(02).
[4]吳萬偉編譯.事實并非如此——揭露美國媒體神話[J].青年記者,2010.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