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浚縣人民醫(yī)院(456250)單國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侵襲肝臟,通過機體對病毒的免疫應(yīng)答,從而導致肝細胞損傷,出現(xiàn)乏力、肝區(qū)疼痛等癥狀。核苷類藥物可有效控制病毒發(fā)展、抑制HBV復制已被廣泛應(yīng)用,本次研究分析恩替卡韋在慢性乙肝治療中對肝功能的影響及其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91例CHB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齡35~60(45.11±2.46)歲;肝功能:谷丙轉(zhuǎn)氨酶(A L T)(320.84±28.61)U/L;谷草轉(zhuǎn)氨酶(AST)(140.63±9.81)U/L;血清白蛋白(ALB)(27.15±4.85)G/L。對照組4 5例,男2 5例,女2 1例;年齡33~62(45.61±2.55)歲;肝功能:ALT(337.89~31.94)U/L,AST(143.52±8.91)U/L;ALB(28.09±0.67)G/L。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經(jīng)DNA檢查均符合CHB診斷標準[1];②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排除合并其他嚴重肝臟病變(肝癌、肝硬化);②排除藥物禁忌癥;③排除中途退出者。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s)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變化(±s)
注:組內(nèi)治療前后對比,#P<0.05,組間治療后對比,t=9.1701,8.0905,26.9763,11.1122,P<0.05。
組別 ALT(U/L) AST(U/L) ALB(G/L) TBIL(U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37.9±31.9 55.8±15.6#143.5±8.9 58.4±17.7# 28.1±0.7 33.6±0.7# 60.1±4.8 25.8±4.0#觀察組 320.8±28.6 30.7±9.9#*140.6±9.8 34.9±8.8#* 27.1±4.9 49.3±3.8#* 58.9±5.9 17.9±2.8#*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臥床休息、營養(yǎng)、保肝、伐昔洛韋等常規(guī)抗病毒治療。觀察組加用恩替卡韋分散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H20052237),口服,0.5mg/d。持續(xù)治療48周。
1.5 觀察指標[2]均于治療前后采取空腹靜脈血檢測肝功能:包括ALT、AST、ALB、TBIL。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查,用X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對比:觀察組ALT、AST、TBIL低于對照組,且ALB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附表。
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HBV侵襲肝細胞后,ALT、AST水平顯著升高,ALB水平降低。ALT、AST廣泛存在于肝臟細胞內(nèi),其濃度約高于血清中1000~3000倍。肝細胞受到損傷后,肝細胞中線粒體和內(nèi)質(zhì)網(wǎng)的負擔加重,從而引起肝細胞變性和壞死,肝細胞膜通透性增加,使肝細胞內(nèi)高濃度ALT、AST溢出,導致其血清含量升高。ALT、AST是肝臟功能重要指標,在肝臟受到侵襲后,能夠敏感地反應(yīng)出肝細胞損傷及其損傷程度。ALB是血漿中含量最高、功能較多的蛋白質(zhì),且半衰期較長,加之肝臟具有較強代償期。因此當肝臟受到一定程度損傷后,ALB水平方可下降。經(jīng)有效治療后,肝功能有所恢復,ALB水平隨之增高,故ALB水平由下降到恢復正常在一定程度上可預示著治療效果。因此,調(diào)節(jié)轉(zhuǎn)氨酶、定期檢測白蛋白水平不僅可以指導臨床用藥,還可判定治療效果。本次研究采用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恩替卡韋作為新型核苷類藥物,其靶點是HBV-DNA聚合酶和逆轉(zhuǎn)錄酶,通過抑制聚合酶的啟動,從而對前基因組mRNA逆轉(zhuǎn)錄負鏈及正鏈合成進行抑制,以阻斷HBV-DNA的轉(zhuǎn)配及延伸、阻止HBV復制為最終目的。其抑制HBV復制的作用強于拉米夫定、泛昔洛韋等。
綜上所述,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肝,可顯著改善肝功能,減少肝損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