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筆仲
【摘 要】
新課程的推進給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推進教學的變革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新課程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標志。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就如何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研究
教學是一種藝術,那么,圍繞學生如何設計教學活動,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呢?以下是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創(chuàng)設開放課堂,展開師生對話
在真實的課堂里,我們的學生應該是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師悉心聆聽,傾情奔涌。師生在寬松和諧、互動合作、情趣橫生的空間里展開心靈的對話。例如,在“雨中”的教學中,面對生本,巧妙啟導。
師:現(xiàn)在我們來交流,你讀懂了哪些詞或有什么疑感?
生:我認為“冒出”這個詞用得不妥,應該用“露出”。
生:(舉起手)不同意!我認為“冒出”這個詞用得妙,它表示出小姑娘籮筐里裝得蘋果多,高高聳起;而“露出”的蘋果沒有“冒出”來得多,超出籮筐一點點可以說“露出”了,但要說“冒出”似乎還不夠。
師:那誰能來黑板上畫畫這“冒出”的蘋果呢?
(一生來黑板上畫,畫得蘋果只超出籮筐一點點。)
師:這叫什么?
生:(齊)露出。
師:對,這只能說“露出”,誰能將籮筐里的蘋果來“冒一冒”?
(一生上來,將筐里的蘋果畫得滿滿的)。
師:(富有情趣地)哇!這紅艷艷,黃澄澄的蘋果,堆得冒出了籮筐,你瞧,不遠就是拐彎處,車子一歪,不翻才怪呢?走,咱們一同去撿去!(生會心地笑)
在開放而真實的課堂里,教師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現(xiàn)場捕捉,形象比較,智慧啟迪,學生與教師、文本的思維碰撞中領悟知識,敏化語感。他們的認知結構也在這隨機的“漲落”中產生突變,教學逐漸從“無序”走向“有序”。一個并不起眼的“露”字,在教師的引導下,成了學生舒展想象的舞臺,同時也架起了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有效的對話,使字詞教學成為融入閱讀教學的一股“智慧的瓊漿”,滋養(yǎng)了學生閱讀的歷程。
二、適時引導,互動合作推進課堂教學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捕捉信息,巧妙地推進課堂教學。在教學“海底世界”一文中,當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時(講海底聲音),有兩位男生在下面講起話來,我走過去問:“你們剛才在說什么?”此時兩位學生似乎認識到自己錯了,也不作聲。我接著問道:“你們是不是在模仿海底動物的聲音?”學生點點頭,有些不好意思。接著我鼓勵他們給大家示范一下。這兩位同學高興地站起來大聲地模仿海底動物的聲音。我把握時機問道:“海底動物的聲音有這么大嗎?請同學們仔細讀課文,然后回答?!贝蠹乙幌伦佣颊业搅恕案`竊私語”一詞,接著我引導學生:“我們小聲地私下講話叫竊竊私語,作者怎么說海底的動物也在竊竊私語呢?這樣寫好不好?同學們讀課文體會?!薄?/p>
由此可見,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是極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個性的“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適時地點撥引導, 尊重學生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合作推進。課堂教學的生成和生成的課堂教學,要求我們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課堂教學中的信息,甚至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信號,去急中生智,巧妙地調控學情。那么,我們的課堂上就會爆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亮點”。如果教師只拘泥于一一展示詳盡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調整,不顧學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則常常會使寶貴的教學機遇流失。
三、尊重學生體驗感受,開展探究性學習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由于讀者時代、經(jīng)歷、經(jīng)驗、個性的差異,對文本的解讀必然呈現(xiàn)多元化的態(tài)勢,文學作品的閱讀應當是放飛心情的自由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和感受,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個性化的理解,用寬容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的多元解讀。在課堂教學中,這種多元解讀會引發(fā)學生不同觀點的碰撞,產生思想的火花,促進學生的成長。
例如,在教學柳宗元的詩“江雪”時,有學生提出,“這么冷的天,那個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鼓勵學生大膽地設想原因。有的學生認為,他家里窮,以捕魚為生,天冷也要來釣魚;有的學生認為可能老翁在想鳥都飛走了,沒人和自己搶了,可以獨享一份清靜;有的學生認為老翁可能是遇上什么傷心事了;還有的學生提出可能他犯了錯誤,被流放在外,用釣魚排遣心中的郁悶。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閱讀柳宗元生平簡介,問學生你現(xiàn)在比較贊同哪一種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想法,讓學生說。
生1:現(xiàn)在,我知道了這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寫這一首詩的。
生1:現(xiàn)在,我知道了這是柳宗元在被貶永州時寫這一首詩的。
生2:我感到詩人是在借這個“蓑笠翁”表達自己的心情。
……
我們看到,由于教師的鼓勵,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多種答案,盡管認識有高下之分,但這些答案融入了他們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也許我們的讀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寫作這首詩的本意,但是孩子們解讀文本的過程是在感悟人生。他們在多元解讀中獲得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升華,也在“知人論詩”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學習方法的熏陶。
在教學中,為了讓課堂充滿活力和生機,我們要以學生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以引導學生健康成才為落腳點,有的放矢地整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人格素質的積淀。學生的學習智慧得到盡情展現(xiàn),課堂真正成了學生智慧飛揚的天地,成了師生、生生共同創(chuàng)造的舞臺,教學也因此而充滿活力和生機。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1
【2】曹明海,潘慶玉.語文教育思想論【M】.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