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菊珍
婉 珍住南石洞,比我大幾歲。她父母帶 點上??谝?,好像從那里精簡下放而來。弟妹四個,婉珍最大,也最出挑。圓臉,白皙,太陽怎么曬也不黑。眼睛大而分明,眼睫毛長,低頭時像足了洋娃娃。身材也好,亭勻苗條,宛如一棵小白楊。無疑,她是東河沿的一枝花。
她也特別愛干凈。種田,人家穿深色衣服,她偏偏喜歡淺色。純白,粉藍,黑白細格。為了不讓衣服沾上污泥,她的動作特別輕巧。只用指尖,小雞啄米似的,把秧苗插到水田里去。兩腳向后移動的速度很快,但看去悠悠然,好像有輕功似的。
然而,偏偏有人捉弄她,是那扔秧樁的人。尤其是裕豐哥哥,他平時不聲不響,但扔秧樁特別有水平。把好的秧樁,遠遠地扔到婉珍的腳后,水卻不會濺到她的身上去。婉珍得了這樣的秧,速度更快。換秧時,直起身子,往后看一眼裕豐哥哥,好像在表達謝意。
距離太遠,失手的時候也有。婉珍看到自己的衣服臟透了,扭頭就罵:“眼睛烏珠賊瞎了呀!”眾人見了,哈哈大笑,說是“拋繡球”。婉珍含怒帶羞,盯了裕豐哥哥一眼。裕豐哥怔在田埂上,說不出話來。
裕豐哥瘦高,黑臉上長滿了疙瘩。眼睛也小,但并沒有瞎,亮得很呢。他是太傅世家在行人(聰明人)的長子——父親足智多謀,能說會道。裕豐哥哥繼承了父親的聰明,話卻不多。你看,他看上了婉珍,不會說話,只用一個接一個秧樁表情達意。
被婉珍罵的晚上,他就上門去。帶的是自己做的木蓮軟糕,吊在家門前的古井里涼過,特別清甜可口。婉珍的弟妹看到好吃的,馬上就搶個精光。婉珍來不及阻止,只好對著裕豐哥笑一笑。這一笑,給了裕豐哥極大的鼓勵,秋后,他就每天去婉珍家。
這次去婉珍家,送去的是翻園頭(培植蔬菜秧苗)的技術(shù)和力氣。
婉珍的父母不太會種田,自留地里不過是些毛豆白菜。裕豐哥家在小鎮(zhèn)著名的大園(大園茄秧,古來聞名小鎮(zhèn)四方)有塊自留地,以前是他父親經(jīng)管,他母親挑著秧苗去賣,如今卻是裕豐哥在侍弄。這門技術(shù)說難也不是很難,但如果不是手把手教,很難學(xué)成。
當(dāng)然,從此以后,裕豐哥就成了婉珍家的義務(wù)勞動者。他除了生產(chǎn)隊的活計,早晚就在大園和婉珍家的自留地里忙碌。婉珍和弟妹,都跟著他學(xué)。不久,婉珍的母親也用兩個大竹筐,挑著綠油油的秧苗去街上賣了。這樣的一兩年后,裕豐哥就和婉珍結(jié)婚了。
裕豐哥的兄弟姐妹更多,房子卻只有一間半。門前的空地上,水泥桁條,毛竹椽子,泥水木匠叮叮當(dāng)當(dāng)了一陣子,就搭建起了兩間小瓦房。貼一個大紅喜字,掛一副門簾,就是他們的新房。那時,我已經(jīng)過了趕熱鬧的年齡,沒有去看婚禮場面。但是,每天穿過太傅世家去讀書,總要看那個藏藍上橫桿大紅碎花的門簾一眼。
開始,有人為婉珍惋惜,說她一朵鮮花插到了牛糞上。然而,結(jié)婚后的婉珍,每天拎了衣服來埠頭,動作更加輕巧,說話更加溫婉,一雙眼睛更加明亮,真如秋水一般。有時,她施施然經(jīng)過我家門口,微笑著回娘家去。手里拎一個小巧的杭州籃,里面是一碗裕豐哥燒的時鮮。
第一個女兒出生后,公婆和他們分家了。
分家,必須請了公證人。干部有之,婆婆和媳婦的娘家人都要列席。但是,他們家有規(guī)矩,但凡長子結(jié)婚,第一個孩子出生后,就自動離開家門。除了媳婦房里的嫁妝,父母只給了那塊大園的自留地。
要住在家里也可以,自留地就自動放棄,讓下面的一個兄弟繼承。
婉珍哭啊哭,但裕豐哥勸慰她道:“我們不是還年輕嗎?我有力氣,保證你們母女過上好日子?!彼钠牌乓舱f:“阿婉,我和他爹當(dāng)時除了這塊大園的地,只有一籃米、幾個碗,不也養(yǎng)大了這么多孩子嗎?裕豐手里撈得起,盡管放心地去吧?!?/p>
開始,夫妻兩個只在大園自留地的一角搭了個草屋,第二年,澆筑了兩間水泥地梁,第三年,高高的瓦房建成。此時,他們的第二個女兒也出生了。說來也巧,小鎮(zhèn)重心逐漸東移,大園這塊風(fēng)水寶地,竟然成了中心。只是,后來大家連棉花水稻都懶得種,各自的自留地也多荒蕪了,大園茄秧再賣不出去。
于是,每次上街經(jīng)過他們家,總看見婉珍坐在石棉車上。白帽、圍身、口罩,全副武裝。婉珍依然和別人不同,漂亮,干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