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西
蘇軾寫詩文的時候很喜歡用比喻。這可不是我瞎說,你瞧:清代詩人施補華說“人所不能比喻者,東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東坡能形容”;錢鐘書先生也說,蘇軾詩文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豐富、新鮮和貼切”。在《飲湖上初晴后雨》里,蘇軾運用了非常巧妙的比喻,讓這首清新的小詩簡約而不簡單。來跟《飲湖上初晴后雨》學(xué)一招吧!
詩中哪一句運用了比喻呢?沒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蔽骱秃帽裙糯拿琅魇┮粯?,無論淡妝還是濃抹,都是那樣美麗??此坪芷匠5谋扔?,其實蘊含了三重“機關(guān)”!
機關(guān)一:以人喻物。古人在打比方的時候,一般都喜歡用事物來比喻人——曹植用“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來比喻洛水女神,白居易用“一枝梨花春帶雨”來比喻楊貴妃。但蘇軾卻偏偏反過來,把事物(西湖)比作人(西施),這就讓詩文顯得很突出了。
機關(guān)二:實體變抽象。西施是個美人,但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這個美人,她到底美成什么樣,沒有人知道。但西湖是真實存在的!把可看可感的西湖比喻成一個抽象而虛幻的美人,就為西湖增添了無限的神秘感,想象的空間立刻擴大了無數(shù)倍——正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西施,于是,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西湖。是不是很妙?
機關(guān)三:融入典故。說到西施,相信大家很快就能想到“東施效顰”。西施因為生病,時常捂心口。但是,美人即使生病了,美貌依舊動人,這一點,東施可學(xué)不來?;頌槲魇┑奈骱?,雨天時就約等于生病捂心口、化淡妝;晴天時就約等于身體健康、化濃妝,統(tǒng)統(tǒng)美得恰到好處——這就呼應(yīng)了詩的前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高,實在是高!
擁有三重機關(guān)的巧妙比喻,你學(xué)到了嗎?
新語影音
看《飲湖上初晴后雨》,你只能想到蘇東坡和西湖?那你就“out(落伍)”了!這首詩,還可以有另一種打開方式。
明代的嘉定縣,有一個才子叫婁堅。他年少時就有神童之名,才華橫溢,大家都很羨慕。然而,這樣一個人人稱贊的神童,卻在科舉考試中失敗了一次又一次。一夜之間,神童淪落為街坊議論嘲笑的對象,從得意的頂峰跌入失敗的深淵。婁堅沮喪、懊惱,一蹶不振。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拉他出門散散心。于是,在朋友的開解下,婁堅登上了夜游的航船。
這夜正是中秋。皎潔的明月下,游船緩緩行駛,朋友們把酒言歡,從唐代的樂府詩“何處最傷心,關(guān)山見秋月”“秋月朗朗關(guān)山上,山中行人馬蹄響。關(guān)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吟誦到白居易筆下的“不然秋月春風夜,爭那閑思往事何”,好似一幕幕古代的詩詞大會。其中,一個叫小曼的朋友用南曲唱了一出《呂蒙正風雪破窯記》的故事,鼓勵婁堅:人生縱然會遇到不如意,但終究會“守得云開見月明”。在婁堅的破涕而笑中,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婉轉(zhuǎn)響起。優(yōu)美的旋律、詩中曠達的情懷,連同中秋的月,灑在滿是蓮花燈的水面上……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要問:嘉定縣的婁堅在中秋夜坐船游湖,跟蘇軾、杭州西湖、初晴后雨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我看這么久,就為了聽首歌?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寫于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蘇軾任杭州通判時。這次任命,對蘇軾來說不是什么好事——當朝皇帝推行新政,主持新政變法的王安石一派權(quán)勢盛大,排擠與他們政見不合的官員,蘇軾就是其中之一。蘇軾心有抱負,想要濟世救民,但王安石的變法在他看來卻是誤國害民。蘇軾憂慮萬分,但身為一個被排擠的地方官,他無能為力,《飲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詩中寫美景賞心悅目,其實是蘇軾的一種自我寬慰。失落茫然的時候,寄情山水,打開心結(jié),灑脫一些,和好友相伴,笑迎人生的晴或雨,這樣多好!如此,就跟婁堅的一番經(jīng)歷很貼切了。
這是來自“中國唱詩班”的動畫短片。掃描二維碼,看看婁堅和《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奇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