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玲
摘 要: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一個科學、開放的方法論體系,它在地理課堂教學研究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地理課堂教學的前提之一,就需要教師在地理教學情景中,掌握學生間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及由此而形成的同伴關系。因此,為了了解同伴間的相互作用,探究建構學生同伴關系的方法,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研究方法,結合以建構同桌關系、小組關系和課堂外的同伴關系為例進行闡述。
關鍵詞:社會實踐研究方法;地理課堂教學;同伴關系;同桌;小組
1 引言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是地理課堂教學研究的指導方法,為地理課堂教學研究提供了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地理課堂教學研究,具有復雜性、規(guī)則性和重復性等特點。因此,必須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準確把握社會實踐研究方法,對地理課堂教學進行預測和控制,并結合地理學科性質,歸納出課堂教學規(guī)律,最終促進地理課堂教學研究的發(fā)展。
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與學校、家庭、群體、同伴都有密切關系。特別是“班集體生活”、“同伴關系”這些與學生密切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因素,對中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如何建構學校的同伴關系顯得很重要。同時,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同伴關系以同桌關系、小組關系和課堂外的同伴關系最為常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重點強調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研究方法,建構學生間的同伴關系。喬深認為,中學生的交往能力主要是在學校的多種交往活動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通過學校教育引領中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交往,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已是勢在必行[1]。
2 同桌間的同伴關系建構
同桌關系是學生與學生之間最為常見,最為普通也是最為親密的同伴關系。在同桌關系里,學生與學生間的相互影響是直接而深刻的。
2.1 基本類型
筆者將同桌間的同伴關系分為:核心型和互補性。
核心型的同桌關系,一般表現(xiàn)為無論是學習還是平時修養(yǎng)都較為優(yōu)秀的學生和中間學生搭配在一起,優(yōu)秀的學生發(fā)揮其核心作用,影響和教育同桌。以下是筆者的教學體會。
班里的小德是位成績優(yōu)異,性格活潑開朗、自我控制力較好、團結同學、尊敬師長的一位學生。筆者作為班主任老師,對他最大的鼓勵就是在學校的學生個人品德榜上貼上他的照片。而小云同學成績中等,生活懶散,時不時地欺負女同學,甚至上課還會亂敲課桌,是個問題學生。初一上學期一個月過去了,多位任課教師對他進行多次悉心勸導,但一直沒有成效。筆者深入調查分析了小云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他的同桌很內(nèi)向,寡言少語,不愛說話,平時一個人獨來獨往。面對這樣的同桌,小云感到特別孤單,沒有玩伴,其他同學也不關注他。所以小云老想著搞出點什么事,引起同學們的注意。綜合分析之下,筆者決定將小云的同桌換為小德。希望小德的行為習慣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小云,讓小云健康成長。
一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剛好到期中考試,小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課慢慢的不搗蛋了,還認真記筆記,積極回答問題,期中考試成績下來,進步了十五名。遇到老師時,竟然有禮貌的跟老師打招呼。他也不再欺負女同學,看到有女同學提水,還能跑去幫忙,這一切變化讓筆者感到非常欣慰。筆者私下調查得知,原來小德和小云在這個月里,學習生活都在一起,干什么都是小德說了算,小云很佩服小德,決心向小德學習,做一個讓老師同學喜歡的好孩子。同桌關系在同學之間影響之大,真是讓人超乎想象。
互補型的同桌關系,表現(xiàn)為兩個學生各有強項和弱項,他們在一起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和進步,這個嘗試也有一些成效。
班里小龍一直都在班里前三名,學習成績優(yōu)異。小龍學習很有一套方法:課上記重點,課下及時復習。但是,生活中,小龍卻是一個值日偷懶、說臟話、亂扔垃圾的學生。為了培養(yǎng)他良好的行為習慣,優(yōu)秀的品德,筆者讓他和小濤成為同桌。小濤是班長,平時很有責任心,是一個正直、穩(wěn)重的人,任勞任怨為班里做貢獻。如果同學生病了,他都會及時告訴筆者;看到教室不干凈時,他會拿起掃帚自己打掃。只是,他的綜合成績一直處于中間水平。
兩個學生特別不一樣,經(jīng)過短短兩個星期,筆者一直細心的觀察,并做好記錄。小龍似乎變了一個人:他不再亂扔垃圾,不再說臟話,掃地積極起來了。有一次下課還專門跑來跟筆者說:“老師,我很佩服班長,他愛勞動、愛集體,很有愛心,人還很仗義,我要向他學習,他就是我的榜樣。”筆者內(nèi)心有很大的觸動。而小濤的學習綜合成績顯著上升,期中考試成績下來,綜合成績進步了八名,他還說:“老師,小龍其實不錯,他很有正義感,很聰明,學習方法特別好,真的幫了我很多?!?/p>
2.2 實施措施
“同桌”型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行為養(yǎng)成教育很直接、簡單,這種方式對于培養(yǎng)積極、和諧的同伴關系很重要。
2.2.1性格互補促進成長
性格是一種非智力因素,每個學生的性格千差萬別,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性格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學習。學生性格方面的優(yōu)點可以通過教育更加完善,性格方面的缺點也可以通過教育而向好的方面轉化。同桌間在共同學習生活中互相融合、互相影響。以小龍和小濤為例,自從他們成為同桌,兩個人就相互影響、相互模仿、相互學習,最后達到了互補的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在安排同桌座位時,可以綜合分析很多方面,比如性格、特長、習慣等。同桌可以適當?shù)倪@樣搭配:性格毛躁粗心的和謹慎細致的、活潑好動的和寡言少語的、正直爽朗的和斤斤計較的等。作為老師,可以深入學生,把握學生性格特點,精心設計安排同桌座位,讓學生各自身上的優(yōu)點亮點都展現(xiàn)出來,促使學生互相借鑒學習;同時,也能照鏡子,在同桌交往中克服彼此性格的缺點和弱點,最終形成性格的互補。
2.2.2道德認知和行為整合促進成長
道德認知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紀律意識、班集體意識、自我克制意識及行為習慣等方面。在安排座位時,這些意識優(yōu)化整合很重要。教師可以有所側重,盡可能達到一種合理結構:同桌間能夠相互學習、相互激勵,最終達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換言之,就是班集體能凝成一根繩,形成平等融洽的班級關系,激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生能在良好的班級氛圍中感受到班級榮譽感和自我歸屬感,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fā)揮,個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張揚。最終,每個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
3 小組間的同伴關系建構
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經(jīng)過不斷實踐,才能完善、發(fā)展每個學生,才能讓整個班集體真正活躍起來。
老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可以利用小組長的積極力量去影響所有小組成員,從而達到自我管理、自我影響、自我約束的目的。在這種影響里,組長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組長是小組“精神層面的領導者”,是小組中的核心人物,由組長帶動該組組員往往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習慣。
3.1基本類型
組長在“核心”型模式里充當“指揮員”的角色。他能正確合理分配該組工作任務,緩和組員關系,制止小組內(nèi)一些不良行為表現(xiàn),以及及時與老師溝通小組情況等。以下就是一個例子。
小召同學是學習委員,她勤奮、踏實、認真,也是第一組的組長。因為她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強烈的班集體榮譽感對小組組員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所以,她們小組在她的帶領下表現(xiàn)非常出色。
一次上地理活動課,筆者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動手做手工模型。各個小組特別積極的拿出彩紙、膠水、彩帶、彩筆、尺子等開始制作。下課時,各個小組幾乎都完成了,幾個組長端著他們組的作品來給我看,其他同學互相說著笑著。看完后,筆者抬頭,只見第一小組的組員彎著腰撿著地上的碎紙片。組長小召喊道:“板凳里面還有碎紙,雯雯快撿”。她又抬頭:“小強,講桌旁邊還有碎彩帶,快拿掃帚掃掃”。再低頭:“小雷,你沒撿干凈,腳后面還有碎紙”。她一邊指揮著,一邊用手撿著旁邊的紙屑。當其他組開始撿時,上課鈴聲已經(jīng)響起。此時,小召這一組已收拾完畢,準備上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很多學校的學習活動都是以小組為單位的。組長的一言一行對組員的影響都非常巨大。特別是四人小組,距離比較近時,更加容易發(fā)揮組長的帶動作用。所以,組長的行為習慣對其他三個組員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3.2實施措施
3.2.1組長自我形象的確立
組長的自我形象包括自我道德認知水平、自我品德修養(yǎng)、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協(xié)調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筆者選了兩種途徑來確立,一種是組長自我確立形象,另一種是依靠教師的扶持支撐來確立形象。
自我確立。在教師選組長時,可以選一些具有一定協(xié)調能力,比較有威信,能讓組員信服的學生做組長。他們身上需要有正能量,才能影響小組成員,帶領小組成員共同進步。
教師的扶持。中學生畢竟還在成長階段,各方面都不成熟,不可能每一位組長都讓學生信服。所以,在很多時候,組長還需要教師的扶持支撐,幫助他在組員面前樹立自我形象。比如,組長表現(xiàn)好時,教師可以給予公開的鼓勵和表揚;組長遇到困難或者失誤時,教師及時給予幫助和挽救,同時給予方法上的一些指導。
3.2.2組長與組員幫補組合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在教學實際中,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智力水平不一般,但學習成績落后。而有的學生智力平常,學習成績卻很突出。究其原因,大多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非智力因素能夠促進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對學生未來成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因此,在分小組,選擇小組長時,可以從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考慮,合理搭配,讓小組組合多樣化,實現(xiàn)互補組合,促進組員間良性的、正面的影響。比如,經(jīng)常調皮搗蛋的學生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厲害又有責任心的組長;再比如,性格膽小內(nèi)向,寡言少語的可以給他安排一個活潑開朗,熱情積極的組長。
4 課堂外的同伴關系建構
課堂外的同伴關系表現(xiàn)為同班之間、同年級之間、跨年級之間、同性別之間和異性之間的同伴關系。這種同伴關系最為復雜,也最容易影響學生的思想。
4.1基本類型
筆者將其劃分為兩大類型:同性之間和異性之間課堂外的同伴關系。
同性之間的同伴關系多是以相同的嗜好、相同的處境為紐帶建立起來。例如,幾個學生都喜歡地理學科,組建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時就會約在一起,有同班同學,同年級同學,還有跨年級同學。他們經(jīng)過長時間的交往,彼此間的行為習慣就會相互影響。而異性間同伴關系的建立多是以相互吸引、相互欣賞的心理狀態(tài)為基礎。候愛民指出,實質上,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才會做到關心他人,樂于助人,敢于犧牲自己的利益[2]。例如,在學校里學習較好、綜合能力較強的幾個異性學生,當幾個學校之間舉辦地理知識競賽等時,會約在一起進行討論。相互間的默契協(xié)作就源于相互間的欣賞和對彼此之間的信任和認同。
4.2實施措施
4.2.1學校制定學生健康交往基本原則
學??梢灾贫ㄏ鄳幕驹瓌t引導學生建立同伴關系。例如,同學之間交往基本規(guī)范有:端正態(tài)度,落落大方,健康交往;要廣泛交往,交往程度宜淺不宜深;把握好同學之間的心理交往距離。只有同學之間的友好和諧的相處,才能專心學習,認真聽課,健康的成長。
4.2.2教師進行思想疏導,引導學生正視異性交往
楊晶提到,同伴關系改善以后,個體能夠與同伴和諧相處,體驗到更多積極的情感,增加了同伴之間做出友善行為的機會[3]。因此,教師可以加強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準確認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梢詮闹橇Ψ矫?、情感方面、個性等方面進行講解,最終讓學生明白,健康的異性交往對其成長有許多好處,但需要把握好度,即要自然,更要適度。同時,中學階段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相當關鍵的時期,教師需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出發(fā),充分利用同伴間的正面影響,積極探索建構學生同伴關系的方式方法。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對實踐經(jīng)驗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和發(fā)展理論,是社會科學研究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相信在社會實踐研究方法的指導下,教師不斷的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一定可以發(fā)現(xiàn)更多教育規(guī)律,為地理教學研究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喬深.構建中學生良好同伴交往的學校教育策略[J].教育改革,2012,(11):7
[2] 候愛民.影響兒童同伴關系的因素及家庭教育的策略[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3):70
[3] 楊晶.干預初中生的同伴關系以促進其親社會行為[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