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翠
如果要讓我排列中國人心靈第一頑疾的話,我會說是自卑。
多數(shù)的國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自卑,老覺得自己有問題,害怕別人評價,不但不能做自己,還要偽裝著做一個合乎社會標準的自己。
在很多人的思維里,自卑是指向個人的問題,比如不夠優(yōu)秀,所以他們拼命地提升自己,試圖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來擺脫自卑。然而這么做下去,卻于事無補。甚至,越努力越自卑,那么,問題出在了哪里?
其實,從心理學來說,一個人自卑不自卑跟他是否優(yōu)秀沒有關系。決定一個人是否自卑的,往往是他早年的親子關系。也就說,如果父母對孩子一直用一種完美的、不斷升級的優(yōu)秀標準來衡量,而對孩子現(xiàn)實中的樣子不接納,或者總是對孩子已經取得的成就不滿足,就容易導致一個小孩對自己不滿。在孩子看來,自己即便取得了一些成績,父母也視而不見,卻把絕大部分精力盯在缺點上。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日常都在踐行的道理,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卻絕對行不通,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很多的父母明明自己學習不好,卻不能允許自己的孩子一樣學習不好。他們似乎總想把孩子當成自己人生遺憾的拯救者,當天真的夢想破滅時,沒有能力反思自身,只好不停地去攻擊孩子。
一個早年親子關系不良的人,長大后很難擁有內心自我和諧的能力,早年爸媽對自己不接納,成年后自己也會很難接納真實的自己;早年爸媽老盯著自己的缺點,長大后自己也會使勁盯著自己的缺點,覺得自己如此的不堪;早年爸媽老是盯著隔壁家小孩的優(yōu)點,讓自己相形見絀,長大后,自己也就會不自覺地用看到的別人的優(yōu)點一遍遍地來衡量自己,讓自己反復陷入自卑的境地。
所以自卑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早年形成、成年繼承的強迫型“虐待”關系。我們常把自卑歸因于能力問題,但是它的本質是關系問題,是世界觀的問題。
為什么說是世界觀的問題,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太喜歡用別人的標準去定義自己了,所謂別人的標準就是集體的標準。“你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必須是集體認可才是可以的,才是有價值的。
所以人格層面的自卑似乎也不僅僅是父母本身的問題,不良的親子關系何嘗不是因為受控于不良的社會關系。
改變自卑,要改變的不是能力或者不優(yōu)秀,而是要更改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你跟世界、社會之間的關系。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它說“你首先是花朵,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花園”。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