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兔子
一個做新媒體的小姑娘剛離職不久,微信上托我?guī)兔枂栍袥]有合適的公司。我跟小姑娘打過兩次交道,覺得她能力不錯,就把她推薦給合作的一家公司。他們很快對接上,小姑娘坐等入職。不久后,那家平臺的負責人,卻偷偷找了我。
一開口就致歉,說小姑娘跟他們公司的定位不大吻合,所以很遺憾不能錄用她。這明顯是搪塞的借口,在我再三追問下,那位負責人才發(fā)了幾張圖片給我。
那是小姑娘吐槽前公司的朋友圈:天天晚上加班到9點,11點老板還要奪命連環(huán)Call,這不是工作,這是賣身;就弄錯了一個文案,還要扣我錢,這公司是窮瘋了吧……
那位負責人說:“她要哪天從我們公司走了,是不是也這樣?為了招一個人,壞了公司名聲,這責任我擔不起,請你見諒?!?/p>
我表示理解,同時委婉地提醒小姑娘,最好刪掉那幾條朋友圈,沒想到她卻回得理直氣壯:“我受了那么久的氣,說說還不行。”
可是說了又能怎樣呢?除了嚇走潛在的雇主之外,難道還能等到前公司的一句道歉不成?
我另一位做互聯網的朋友,從畢業(yè)就在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賣命。
去年年初,公司拿到了第二輪風投融資,開始商量股權分配的問題,可本該屬于他的那一份,卻無端縮水。他跟老板溝通了幾次未果,決定跳槽。
有次我們吃飯,席間有同行朋友聽說他的遭遇后,紛紛替他鳴不平。
可他卻說:“我一畢業(yè)就進公司,從什么都不會到現在能獨當一面,也是公司給的平臺和機會。雖然這樣走了很遺憾,但也算是互相成全吧?!?/p>
他將所有工作文件歸檔整理,跟繼任同事交接好之后才走。
后來,他在新公司順風順水,做到了部門總監(jiān),有次跟公司的CEO吃飯,感謝對方一直以來的提拔,而CEO一笑:“你知道嗎?一開始我并不敢把這么多東西交給你,是某某拍著胸脯跟我說你沒問題。能讓某某說好的人,肯定非常好?!?/p>
而某某,就是他前老板的名字。
每個行業(yè)的圈子都比想象得更小,正因為如此,離開時更需要體面。
如何上場,靠的是本事,如何退場,靠的是態(tài)度。你離開時的姿態(tài),就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是一個人的素養(yǎng)之所在。
那是一個人的選擇,更是一個人的格局。
(丁強摘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