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如果只是忍受,沒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脫,沒有超越,智慧就會淪為冷漠的犬儒主義。可是,一旦尋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會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其實,當(dāng)一個人認(rèn)識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絕對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經(jīng)是在用某種絕對的完美之境做參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別人作比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種具體形態(tài),譬如說肉體的殘疾。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以自己的殘缺比別人的肢體齊全,以自己的坎坷比別人的一帆風(fēng)順,所產(chǎn)生的只會是怨恨。反過來也一樣,以別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夠,以別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運,只會陷入淺薄的沾沾自喜。唯有在把人與神作比較時,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論這種限制在自己或別人身上以何種形態(tài)出現(xiàn),都不餒不驕,心平氣和。對人的限制的這樣一種寬容,換一個角度來看,便是面對神的謙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蘊涵著信仰的傾向。這也是哲學(xué)之所以必須是形而上學(xué)的道理之所在,一種哲學(xué)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著絕對價值的預(yù)設(shè),它作為哲學(xué)的資格就頗值得懷疑。進(jìn)一步說,真正的信仰也必是從智慧中孕育出來的。
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會尋求解脫,基督就無須傳播福音。任何一種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為出發(fā)點,它作為信仰的資格也是值得懷疑的。因此,譬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去廟里燒香磕頭,祈求佛為他消弭某一個具體的災(zāi)難,賜予某一項具體的福樂,我們就有理由說他沒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鐵生的話說,他是在向佛行賄。又譬如說,如果有一種教義宣稱能夠在人世間消滅一切困境,實現(xiàn)完美,我們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斷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烏托邦。還是史鐵生說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給定”,人休想篡改這個給定,必須接受它?!熬瓦B耶穌,就連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改它,而是在它之中來行那宏博的愛愿。”一切烏托邦的錯誤就在于企圖篡改神的給定,其結(jié)果不是使人擺脫了限制而成為神,而一定是以神的名義施強制于人,把人的權(quán)利也剝奪了。
推薦指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