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妹 趙騰達
每年九月,開學迎新第一周,八達校園里總是少不了這樣的場景:幾個一年級孩子在校園里游蕩,總也不肯進教室;個別小萌娃站在教室外不停地抹眼淚,孩子身邊,則是從工作崗位上趕來勸其進教室的家長。
當然,我們了解到,不僅在八達校園,在全國各地的小學,上文描述的場景也可能是常態(tài)。
但常態(tài)就正常嗎?問題出在哪里?
過去,我校老師和家長用很多講道理的辦法試圖說服孩子。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和6歲左右的孩子講道理,那其實是最沒有成效的方法。
德國的哈克教授曾做過調(diào)查,結果顯示約有30%~40%的孩子在進入小學一年級后,對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很不適應,常常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緊張情緒。醫(yī)學上把這種心理上的“水土不服”稱為“適應性障礙”,主要表現(xiàn)為情緒障礙,也可伴有行為障礙或生理功能障礙。如果這種障礙不能及時得到緩解和消除,孩子就會出現(xiàn)哭鬧、退縮、厭學、孤僻、焦慮及攻擊性行為等偏差。
可以說,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們首先要面對的是適應環(huán)境問題,即對環(huán)境的認同和接納。兒童只有認同并適應學習環(huán)境的轉變,才能在學習時內(nèi)心安定。而“心安”才能“理得”。
曾經(jīng),一位媽媽記錄了一個一年級萌娃的提問:
“媽媽,小學會是什么樣的呢?會有可愛的小伙伴嗎?會有喜歡我的老師嗎?我們要不要帶水壺?廁所里有衛(wèi)生紙嗎?我要是想媽媽了怎么辦?我可以不寄宿嗎?”
是的,當孩子們帶著這樣的焦慮走進校園,而學校又不能消除他的焦慮,那學校就變成了孩子不開心、家長不放心、老師不省心的場所。
心理的問題不能用空洞的道德說教來解決,怎么辦?前些年,學校與周邊幼兒園做了一些幼小銜接的活動課程,但收效并不明顯。經(jīng)過集體學習與研討,我校嘗試著用邀請孩子和家長提前來校體驗學習和生活的方式,來解答這些疑問。從2016年秋季開始,學校會讓孩子們提前三天到學校來進行一次有趣、有用、有情、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體驗讓孩子們與學校的學習環(huán)境、同學和老師建立起可信賴的關系,安全而穩(wěn)定的心理情緒便由此建立。
新生體驗活動已經(jīng)堅持了三年。而每一年我們都會根據(jù)不同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斷優(yōu)化活動方案。
在體驗日的課堂上,學校為孩子們設置了輕松愉悅的繪本閱讀、動手動腦考驗協(xié)作的手工操作、探索圖形奧妙的拼圖活動、大汗淋漓的體育游戲,還有最受孩子們歡迎的種植課程。
當然,最有趣的是活動評獎。在寶貝們最期待的頒獎環(huán)節(jié),老師們的百寶箱里有各種各樣的獎品和小獎狀———光盤小達人、傾聽小達人、微笑小達人、排隊小達人、自理小達人,等等。學校從文明禮儀、生活習慣等方面給孩子們體驗日的表現(xiàn)做了全面的總結與肯定。
“小學會是什么樣的呢?”———小學原來是這么好玩的!
是的,學校豐富的體驗課程,很好地消除了孩子心中的疑惑和焦慮。
我們提出“辦有溫度學?!钡霓k學目標,我們給孩子以溫暖和尊重,孩子們給我們以驚喜。大數(shù)據(jù)能反映這一改進的成效———近兩年,我校一年級孩子在校園因內(nèi)心不安的哭鬧現(xiàn)象下降了70%。
(作者單位:株洲市八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