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戚教授認為:我們未來生活質(zhì)量的高低,取決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為,未來為你提供賣菜、收電費、開出租車等日常服務(wù)項目的,就是今天的這些“差生”。這些人,能真正讓你切實體會到生活質(zhì)量的高低。
毋庸諱言,任何一所學校都有“差生”,并且,“差生”被邊緣化似乎成了一種普遍趨勢。有些學校更是公然歧視“差生”——給“差生”戴“綠領(lǐng)巾”,將“差生”驅(qū)趕到最后一排,為“差生”單獨編班等。校園里的“嫌貧愛富”,流行病般侵蝕著太多校長、教師的心。正是因為“差生”被普遍當成了“累贅”,所以,當我們看到魏書生、李鎮(zhèn)西、雷夫等優(yōu)秀教師偏愛“差生”的時候,我們才感到格外欣慰。
對分數(shù)的狂熱膜拜,使我們忽略了太多不該忽略的東西。挫敗感本已經(jīng)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給他們的傷口撒鹽。我們常常納悶兒,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煙、上網(wǎng)、逃課、出走……而“標簽效應(yīng)”告訴我們: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nèi)容相一致,而這也正是“差生”被稱作“差生”之后越來越差的原因。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創(chuàng)辦了“高爾基工學團”,學員全都是失足少年。一個后來成為馬卡連柯得力助手的學員卡拉巴林這樣回憶道:“馬卡連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時,我自己還不知道什么是人格。這是他對我的第一次溫暖的、人道的接觸?!本褪菓{著這種“溫暖的、人道的接觸”,馬卡連柯創(chuàng)造了教育的奇跡。當年那些失足少年,被他成功塑造成了專家、學者、干部、國家勛章獲得者和衛(wèi)國戰(zhàn)爭英雄。
智者說:“源頭之石,改變了河流的走向?!痹改切疫\地做了“源頭之石”的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意識到自己對于河流的意義,意識到河流對于大海的意義;愿每一條河流在回望迢遙來路的時候都能夠深情地說:“感謝那源頭之石,賦予了我有尊嚴的流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