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聯(lián)盟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卷作文題】
閱讀下列文字,根據材料作文。
材料一: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進國家圖書館稽古廳,一睹文津閣《四庫全書》真容。原稿原書原函,離人們只有最后一層專藏庫玻璃門的距離。這樣的一次文物開放活動讓人們深切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萬里的經典散發(fā)出的沁人的文化芳香。
材料二:如今社會上也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的場所作為歷史遺跡,長期以“保護”的名義被“鐵將軍”把門;有的文保建筑,明明是開放的,普通群眾卻沒資格進入;有的文物,被一些單位藏著掖著,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發(fā)權”……
讀了這兩則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文章,對上述兩類現象加以評說。
【注意】①題目自擬;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襲、套作。
兩則材料從兩個角度,互為補充地表達了命題者對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看法。材料一贊揚了國家圖書館公開展出《四庫全書》原件的做法;材料二則用了類似“春秋筆法”的方式,批判了“某些單位”對文物和歷史遺跡的“過度保護”。
材料的傾向是非常明顯的,這樣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不容易偏題。寫作的大方向很明確:可以談自己眼中的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正確方式,同時指出對文物“過度保護”可能引起的負面影響。但也可能會有部分同學產生誤解,認為只有將文物公之于眾才是好的,而所有的“保護和研究”都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以及“保護與研究”應該雙管齊下,不能偏廢。
寫作時,我們可以將其與現代生活聯(lián)系起來,如結合十九大提出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聯(lián)系央視等主流媒體推出的文化類節(jié)目如《國家寶藏》《經典詠流傳》《朗讀者》《見字如面》等,談一談文化經典給觀眾、讀者帶來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方面的提升,并從中發(fā)現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正確打開方式”。此外,還可以從傳統(tǒng)經典與現代文明的融合以及用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護文物與傳統(tǒng)等角度加以評說。
拉近距離,傳承文化
麗水一考生
隨著物質需求的日益被滿足,人民群眾的追求轉向了更高層面——精神需求。而如今,文化資源供給卻與民眾需求脫節(jié)。文化高居神壇,而群眾在下方仰望,如此現象的不合理之處已無須贅言。故我認為,文化應當進入普通人的生活,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使民眾對文化的傳承意識得以塑造是當務之急。
將文化束之高閣,談何傳承,談何創(chuàng)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共同財富,絕非某單位、某機構獨有。誠然封閉許多歷史遺跡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在還不能安全開發(fā)的情況下保護它,但并非每一處古跡的開發(fā)和保護都有如秦始皇陵那般的難度。歷史遺跡是能觸碰國人民族魂、歷史認同感的存在,將國人與歷史的根分隔開,又如何行文化傳承之道呢?研究文化、擁抱文化,絕非專家學者獨享的權利,而應是每一個中國人共同擁有的。
也許我們常聽到對“崇洋媚外”的貶斥,可究其根本,除了我們對自身的文化不自信之外,是否也因為我們的文化對我們敞開胸懷的機會太少?倘若中國的文物珍藏能做到盧浮宮之于巴黎人民,我們自然能更有底氣、更有自信地面對外來文化。而如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璀璨,真正展示在我們面前的又有多少?
傳統(tǒng)文化對于每個中國人的吸引力都是不容小覷的。這從《四庫全書》真容展覽場面之盛可見一斑。我們并非不熱愛自己的文化,相反的,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是與生俱來的。但這樣的精神聯(lián)系,被一道道屏障弱化了。我們很難真正去完整地擁抱我們的文化。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有更多這樣的展覽。只有激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歸屬感、認同感,傳承傳統(tǒng)文化才不會僅僅成為一句口號,而是成為國人親身踐行的事業(yè)。試想,當大道之行的觀念深入人心,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態(tài)度進入人們的思想,當中庸之道成為道德準則,當“君子”成為每個人此生追求的理想,社會如何不文明、國家如何不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愿景,自然也不會停留在夢想的層面上。
唯有拉近文化與群眾之間的距離,讓文化融入生活,我們才不會在面對文化入侵時失去還手之力。在印度電影都已大步邁進的今日,我們是否應當反思,為何承載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作品如此難尋?動畫電影《大圣歸來》或許是火種之一,而當千千萬萬的火種被點燃,萬千星火匯成燎原之勢時,也許大圣真的能駕著五彩祥云,身后的紅披風獵獵作響,歸于每個國人心中。
文化傳承應是所有人齊心努力的方向,因而,種種以保護為名貪一己私利的行為,可以休矣!
讓文化融入生活,讓王爾德所說的“即使是生活在陰溝里的人,依然有仰望星空的權利”在文化領域同樣成為現實,讓傳統(tǒng)文化得以代代有傳承,代代有創(chuàng)新。這樣,中華的未來才能是一個光輝的未來。
點評 得分:51分
文章開篇立足點很高,汲取了十九大中關于現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提出了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接著便很自然地引出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問題。在作者看來,拉近民眾與文化之間的距離才是當務之急。第2段趁熱打鐵,指出將文化束之高閣的弊端,表示文物古跡的保護存在不同的情況,需要區(qū)別對待,顯示了作者的辯證思考。第4段指出了傳統(tǒng)文化對國人的吸引力,并將其上升至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與文化自信相聯(lián)系,很好地加強了文章的論述力度,提升了作文的層次。
“溫室文化”終將讓思想“沙化”
麗水一考生
《四庫全書》的展出重新激發(fā)了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扇缃駞s頻頻有文化單位以保護的名義將大眾攔在藝術殿堂之外。文化保護無妨,但過度將文化保護在“溫室”中,終將帶來國民思想的“沙化”。
或許是因為頻繁曝光的中國游客在展廳拍照、喧嘩等丑聞使文化組織的神經過于敏感了,不敢隨意舉辦大型展覽。愛惜之心尚可被理解,但這并不能成為剝奪群眾對歷史古典文化的追求的權利的借口,這樣做或許有些“霸道”。而一些“選擇性”地對參觀人員進行開放的行為則更不可取。因為文化應是雅俗共賞的,“俗”并非鄙俗,而是貼近百姓,尊重普遍存在的廣泛的需求,而非死守“孤雅”的小眾,將本該傳播于大眾的文化禁錮在“溫室”之中。
因此,對于井噴式的文化熱情、有失風度的言行舉止以及文化領域的過度保護現象,《四庫全書》的展覽或許能給其他文化部門更多的示范。害怕文物被破壞,大可加強部署工作,落實防護措施,也許一根細細的警戒線或一層薄薄的玻璃門便能恰到好處地在文明與溝通之間找到平衡點。
為何說過度保護的“溫室文化”會使國民思想“沙化”呢?大概是見到了日益枯竭的鄱陽湖讓我不禁有此聯(lián)想,大概是聽到不少奉行娛樂至上的青年猝死的消息,大概是看到了因不夠成功不夠有錢而發(fā)出“拋棄”一說的文章。當國民思想日漸“沙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開放、傳播與傳承顯得更為重要。
王小波認為讀書能使人生活在當代、遠古甚至未來,中國悠悠歷史文化不正是一本待我們細細品讀的史書嗎?在日益現代化的時代,在日益先進發(fā)達的中國,我們更應有放慢腳步回望從前的勇氣。人心不古,年輕人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實乃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化的古國之悲!幸運的是一檔檔以文化傳播為己任的文博節(jié)目的推出,以及浙大關于考核標準的更改,都表明形而上的文藝正不斷“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維有詩云“安禪制毒龍”。面對現代人的鋒芒與戾氣,文化的開放或許能成為一劑清涼散,給浮躁的社會“降降溫”。網絡市場亂象叢生,在無法有效遏制惡言惡語和流言蜚語傳播之時,在國民思想日趨平淺之際,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或許能讓人們腦海中除了“毒雞湯”“勵志故事”以外還能有些通過古物傳達出的禮與義。不是當今中國人真的思想深度不夠,只是在一個大部分時候充斥著低俗惡趣味的網絡平臺上,想要找些“營養(yǎng)”的東西實在太難。
當國民思想日漸枯竭,趣味日趨“沙化”時,數千年的經典文化之流或許能滋潤每一個人的心田。
點評 得分:50分
文章的標題是一大亮點,考生將“被過度保護的文化”稱為“溫室文化”,將傳統(tǒng)文化的式微和民眾信仰的缺失稱為“思想沙化”,而全文也是圍繞著這一觀點來展開的,由此可見考生優(yōu)秀的概括能力和獨特思考的閃光。流暢的文字中,體現的是作者一以貫之的觀點:務必拉近民眾與傳統(tǒng)經典文化的距離,否則民眾的思想將喪失養(yǎng)分。王小波的思想、王維等人的詩句,引用非常自然,都做到了為文章主題服務。
文章也有一些缺點,如在講到文博節(jié)目和浙大考核標準等具體的例子時,因表述不夠透徹、清晰,沒能讓實例與論證更緊密地結合,使論證力度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