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白:語言,是為了表達,表達愛、表達美、表達動力、表達希望。我最自豪的絕不是奪得2013年北京市的語文狀元,而是我能夠如我所愿地運用文字,這才是語文真正帶給我的、令我感激的禮物。
愛好:閱讀、寫作
就讀高校&專業(yè):清華大學/中文系
我高考語文考了148分的消息傳開后,出現(xiàn)了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在所有學弟學妹、親戚朋友的問話中,被問得最多的問題不是“你是不是很愛讀書”,也不是“你是不是很愛寫作”,而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題”。
“素養(yǎng)”才是潛在主流
聽了這樣的問題,我很詫異,在我心中,語文是一個有關(guān)素養(yǎng)、無關(guān)應試的學科。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似乎在我們的教育中,任何學科只要和考試扯上關(guān)系,那么它往往就會走向應試。對于這個學科的佼佼者,人們普遍的第一反應不是他有天賦或者他有素養(yǎng),而是他一定做了非常多的題目,接受了非常多的訓練。拿語文來說,在應試觀念的影響下,很少有人會去注意語文這個學科的內(nèi)在與美感。大家關(guān)注的是什么呢?分數(shù),或者說,能拿到分數(shù)的方法。
對這種觀念,我感到難過且可惜,因為我熱愛語言、熱愛文學,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去注意到中文的博大精深與多姿多彩,而不是戴著功利眼鏡去審視它。
當然,對于語文這個學科,分數(shù)與素養(yǎng)是有關(guān)系的,但這種關(guān)系是一種單方向的關(guān)系。分數(shù)高的人,他的素養(yǎng)不一定好,他只是掌握了某種特定類型的試卷所需要的東西,在試卷之外,或許他是空白的;有著較好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他的試卷分數(shù)一定不會差,因為他有足夠的積累,那些積累能讓他揮灑任意一張試卷。
說了很多話,還沒有說到我理解中的素養(yǎng)。在現(xiàn)在的教育模式下,一個學生有沒有語文素養(yǎng)是很難看出來的。試卷有著固定的標準答案,一個憑死記硬背做出題的學生和憑自己發(fā)揮做出題的學生,在答案中是看不出來的。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才具備語文素養(yǎng)呢?我認為應該是會讀書、會寫作的學生。
閱讀,精神云梯第一塊穩(wěn)板
閱讀,應當是人最早的本能動作之一。閱讀始于識字之初,甚至是識字之前。每個人在孩提時期都有指著街上的廣告、商鋪招牌一字字認讀的經(jīng)歷,這就是閱讀的雛形。隨著人漸漸長大,認字的水平越來越高,已經(jīng)不滿足于正確地讀出一個字時的成就感,而開始對閱讀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好奇。
朝“經(jīng)典”致敬
所有的學生都在讀書,而語文素養(yǎng)的區(qū)分,在于讀什么、怎么讀、能不能堅持。
一本言情小說、一本參考書、一本名著,都是人類智力與體力的凝結(jié),一個有素養(yǎng)的學生應該能夠區(qū)分出三者的區(qū)別:言情小說或許能夠給人一時的愉悅,但難以留下長久記憶;參考書對升學固然有用,然而高考后也會迅速地被忘諸腦后;經(jīng)典名著給人的教育則是永恒的、無法磨滅的,通過閱讀名著得來的思考與精神洗禮,很可能會伴隨人的一生。如果能夠清楚地分辨這些書籍的時效,那么我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從我的閱讀體驗來看,一本好書至少值得閱讀兩到三遍。第一遍為略讀,滿足自己的閱讀興趣并了解書的結(jié)構(gòu)與內(nèi)容;第二遍為精讀,摘抄好句、把握整本書的布局以及其中一些巧妙的鋪墊與伏筆;如果還能再讀一遍,我就會抽時間寫一些類似專題研究的心得,比如對整本書思想的探討,或者對書中某種表達的質(zhì)疑。我認為,只有當你抱著學習的心態(tài)去品味、去研究、去思考甚至去質(zhì)疑書本時,才算得上有意義。
語感分明,對文字“動心”
閱讀實在是一個對自己有益的習慣,即使是抱著功利的目的。如果能因此潛下心去讀書,也是一件好事情。書讀多了,就會培養(yǎng)出語感。語感是一種玄之又玄的東西,一個有語感的人去做卷子,或許并不能清楚地告訴你某些字詞的正確讀音與寫法,也沒法給你講出閱讀題的答案該如何選擇,但是,他一定能做出最正確的答案,這就是語感。
為什么說讀書能夠培養(yǎng)語感呢?是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一本經(jīng)典都是時間沉淀下來的精華,其中的字詞語句都是最為準確、質(zhì)量最為上乘的。當一個人見多了經(jīng)典,熟悉了經(jīng)典中語言的運用方式,再回過頭去做題時,便能很容易在試卷上找到正確的答案。學英文時,我們講究讀原著;同樣的道理,語文也是。沒有什么比讀書更能培養(yǎng)語感,沒有什么比語感更能保證分數(shù),這就是閱讀最為顯著的益處。
借勢“妙語連珠”,成文即是東風
對于高中寫作,也就是以應試為目的的作文,我的建議有六個字:多讀、多仿、多寫。
從閱讀與寫作的關(guān)系上來看,讀書多的人絕大部分是會寫作的人,一個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的人一定愛讀書。在看了足夠多的文化精品后,哪怕只是東家模仿、西家拼湊,再加上一些自己的領(lǐng)悟與潤色,最后拿出來的作品,足以令許多人拍案叫好。
我想到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一篇作文里同樣是大量引用,有些人的作文會被評價為“豐富”,有些人則是“雜亂”“堆砌”,原因何在?我認為這是對作文中引例內(nèi)容理解程度的差異造成的。同樣的內(nèi)容,有的人是在閱讀中研究并思考而得,有的人只是拔得“皮毛”。比方說,同樣引用哲學家尼采,有的人寫“尼采,這個偉大的哲學家教會我一種高貴的精神”;有的人直接引用他的作品《蘇魯支語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寫道:…太陽!若無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光輝為何?,由是開始了蘇魯支的墮落,亦開始了尼采在這世間無止境的追求。他像蘇魯支一樣為世界奉獻著他的熱愛與智慧,也像蘇魯支一樣不斷經(jīng)受著世俗的冷笑與中傷。尼采,這個‘瘋子、這個智者,從來沒有放棄,也沒有停止過他的追尋。”孰優(yōu)孰劣,不言而喻。
“一看就是孫婧妍寫的”
我最早開始寫東西,正是始于閱讀中的模仿。小學時我比較喜歡冰心兒童文學獎獲獎者的風格,后來我也模仿過作家魯迅、夏目漱石、郭敬明、村上春樹、錢鐘書、杜拉斯、三毛的寫作風格。
在模仿這些個性鮮明的作家的過程中,我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的風格。我是如何發(fā)現(xiàn)這一點的呢?這得歸功于我的癖好:寫了點什么就想給人看。對于我以前的文章,大家看完后會說“這次是模仿某某某的吧”,后來,他們的評價逐漸轉(zhuǎn)向了文字本身。直到某天,我驚覺已經(jīng)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對我說過我是在模仿某位作家。最后,一本文集里如果有我的作品,大家會說“一看就是孫婧妍寫的”。
寫東西寫得好,與其說是天賦,倒不如說是熟能生巧。我現(xiàn)在寫文章很少構(gòu)思或查證,筆到文來,半小時之內(nèi)在電腦上完成千字左右的短文對我來說不是難事。這背后是我從初中開始,每天不間斷練習的付出。初一時,我每天都能寫三五百字的文章,課間寫、午休寫、回宿舍也寫,我對寫作越來越感興趣。這些練筆大多沒有特定內(nèi)容,寫完之后我也不往回看,大部分直接進了垃圾桶,只是為了保持一種手感。越來越多的人找我寫東西,網(wǎng)站、雜志、???。 “春蕾杯”一等獎、高考滿分作文、登報登刊……這些都是我付出后收獲的成果。
《黎明》
艾青
為了你的到來
我愿站在山坡上
像歡迎
從田野那邊疾奔而來的少女
向你張開兩臂
因為你
你有她的純真的微笑
和那使我迷戀的草野的清芬
我懷念那
同著伙伴提了篾籃
到田堤上的豆棚下
采擷豆莢的美好的時刻啊
我也記起
在遠方的城市里
在濃霧蒙住建筑物的每個早晨
我常愛在街上無目的地奔走
為的是
你帶給我以自由的愉悅
和工作的熱情
而當我看見了你
披著火焰的外衣
從天邊來到陰暗的窗口時啊
我像久已為饑渴哭泣得疲乏了的嬰孩
看見母親為他解開裹住乳房的衣襟
淚眼進出微笑
心兒感激著
我將帶著呼喚
帶著歌唱
投奔到你溫煦的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