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孟子》中“焉”的用法研究

2018-10-31 12:09:20張?zhí)鹛?/span>
求知導刊 2018年23期
關(guān)鍵詞:孟子

張?zhí)鹛?/p>

摘 要:文章就“焉”字在《孟子》中的使用情況分析總結(jié)“焉”字的詞性和用法,主要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語氣詞、助詞、介詞和兼詞七種用法進行分析,總結(jié)“焉”字的使用規(guī)律和演變規(guī)律。以小見大,以《孟子》中“焉”字的用法觀“焉”字的演變,以期通過對“焉”字的研究,更好地幫助讀者解讀《孟子》乃至其他古文獻。

關(guān)鍵詞:《孟子》;“焉”;詞性用法;演變規(guī)律

一、《孟子》中“焉”字的使用概況

“焉”字在《孟子》中共出現(xiàn)140次(含重復出現(xiàn))。本文通過對其出現(xiàn)頻率、語境的統(tǒng)計,較為全面細致地研究其詞性用法,將“焉”字的用法分為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助詞、介詞、語氣詞、兼詞七種。

《孟子》中“焉”字詞性用法及使用頻次統(tǒng)計如下表:

如表顯示,在《孟子》中“焉”字的虛詞用法占80%,占絕對優(yōu)勢。其中,它作為指示代詞、語氣詞和兼詞的頻率較高。作為指示代詞,出現(xiàn)了28次;作為語氣詞,出現(xiàn)了57次;作為兼詞,出現(xiàn)了34次,且全部為介代兼詞,即意義為“介詞+代詞”模式的詞。“焉”字作為語氣詞、兼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在語氣詞的用法中又以表達陳述語氣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把伞钡慕樵~用法只出現(xiàn)了一處。

二、《孟子》中“焉”字的詞性及用法

“焉”字在《孟子》中共七種詞性用法,作“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助詞”“介詞”“語氣詞”和“兼詞”。其中,作為“指示代詞”時又可分為指代處所、指代人和指代事物三種情況。作為“語氣詞”時又可分為表達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三種情況。作為“兼詞”,因《孟子》中此種用法出現(xiàn)頻率較多,且對分析其演變規(guī)律有幫助,故本文將兼詞單獨列為一類來探討。本文認為《孟子》中出現(xiàn)的情況均為介代兼詞,又可按意義分為表示于是、于之、于此,表示比……,被……,向……等幾種情況。因例子較多,故本文只列舉部分代表性的語句為例。

(一)指示代詞

《孟子》中“焉”字作指示代詞的頻率較高,共出現(xiàn)28次。在語句中充當賓語,指代上下文出現(xiàn)的處所、人和事物。

1. 指代處所

位于謂語動詞之后作賓語。文中共出現(xiàn)7次,例(1)中作“至”賓語,可譯為“這里”。

(1)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上)

2. 指代人

位于謂語動詞之后用作賓語。共出現(xiàn)10次。

(2)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于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后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夯萃跸拢?/p>

“焉”字作指示代詞指代人時,根據(jù)上下文,翻譯成指代的那個人。若那個人在上文中出現(xiàn)在靠近“焉”字的位置,或者是談話雙方都知道的人,那么就可以譯為“他”。由此可見,“焉”字在作為指示代詞指代人時,是作為指代第三人稱出現(xiàn)的。

3. 指代事物

主要表現(xiàn)為指代事情和事物兩個方面,共出現(xiàn)11次。例(3)中指代“桓文之事”。

(3)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梁惠王上)

(二)疑問代詞

作疑問代詞時,為“有疑而問”,譯為“哪里”,在句子中充當賓語。共出現(xiàn)2次。

(4)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離婁上)

(三)疑問副詞

作疑問副詞時,為“無疑而問”,可譯為“哪里能”“怎么”等。多位于句首,加強句子語氣,形成反問句。共出現(xiàn)了11次。其中,與“有”連用4次,與“能”連用3次,與“得”連用3次,與“用”連用1次。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夯萃跎希?/p>

(6)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夯萃跸拢?/p>

例(5)中,“焉”與“有”連用,可將其看作詢問有實際意義的“哪里”,也可將其看作無疑而問的“怎么有”。本文認為,這里的“焉”字意義開始虛化,可以看作既保留實際意義又有抽象意義的狀態(tài),但是還沒有過渡到完全虛化的階段。本文將其歸類于疑問副詞,主要是考慮到“焉”字在句中作狀語,且基本可看作“無疑而問”,表達反問語氣。

由“焉往”到“焉有”“焉能”,可以看到,“焉有”結(jié)構(gòu)“有疑而問”和“無疑而問”的界限已變得模糊。本文認為這正是“焉”字由實詞向虛詞轉(zhuǎn)化的標志, “焉”字作疑問副詞時成為反問句的標記。

(四)助詞

作為助詞出現(xiàn)的情況均為語綴助詞,共出現(xiàn)7次。這7次的出現(xiàn)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1. 表示狀態(tài)

用于形容詞或動詞之后作后綴助詞,表示狀態(tài),同形容詞詞尾“然”一致,可譯為“……的樣子”等,出現(xiàn)2次。

(7)昔者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保ㄈf章上)

2. 表示屬類或?qū)夙?/p>

用于動詞、形容詞或其他詞類之后作后綴助詞,表示屬類或?qū)夙?,會與“者”字連用??勺g為“之類”等。出現(xiàn)5次。

(8)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盡心下)

(五)介詞

“焉”字在《孟子》中作介詞為對象介詞。相當于“于”,用于謂語之后,引出相關(guān)的對象。只出現(xiàn)1次。

(9)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盡心上)

此處“焉”字作介詞,譯為“比”?!把伞弊趾蟆巴鲇H戚君臣上下”為賓語,所以“焉”字在這里為介詞,由“焉”引出賓語,相當于“于”。

(六)語氣詞

“焉”字作為語氣詞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本文分為表達陳述語氣、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三種情況進行分析。

1. 陳述語氣

“焉”字作陳述語氣詞時,多位于句末、句中成分或前面分句句末。表示句子的停頓或結(jié)束,相當于句末語氣詞“也”。

(10)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梁惠王上)

2. 疑問語氣

“焉”字作疑問語氣詞時,在疑問句中位于句末,表疑問語氣,多翻譯為“呢”。

(11)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萬章上)

在“焉”字與“何”“奚”等搭配使用的情況下,不少學者都認為這里的“焉”字是兼有“代詞”與“語氣詞”的兼詞,但是本文認為它是表示疑問語氣的語氣詞。在上述例子中,謂語動詞均有賓語,即前置的“何”“奚”,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所以“焉”字在這里并不是兼有代詞作賓語的性質(zhì),只是表示疑問語氣的語氣詞。

3.感嘆語氣

“焉”字作感嘆語氣詞時,用于感嘆句中,多位于句末。有時會與其他感嘆詞連用。

(12)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上)

“焉”字作表達感嘆語氣的語氣詞時有時會與其他感嘆詞連用,多與“耳”“矣”連用,形成“焉耳矣”的固定搭配。在表達效果上除了會增強感嘆語氣之外,還往往會有夸大感情的效果。如例(12),我真是費盡心思了??!

(七)兼詞

“焉”字作兼詞使用,只有介代兼詞,即兼有“介詞”和“代詞”性質(zhì)的詞,相當于“于此”“于是”“于之”結(jié)構(gòu)。在《孟子》中,主要表現(xiàn)在可譯為“在那里”“比+對象”“被+施事”“向+對象”四個方面。共出現(xiàn)34次。

1.在那里

譯為“在這里”或“在那里”的“焉”是出現(xiàn)頻率最多的兼詞,位于動詞謂語后作補語。共出現(xiàn)了20次。

(13)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梁惠王上)

例(13)中“焉”在“死”之后,因而在理解的過程中勢必需要一個介詞來將句子結(jié)構(gòu)補充完整,從而達到意義通順的目的。

2.比+對象

這類兼詞“焉”,通常譯為“比+對象”。多位于形容詞等謂詞性成分之后,引進比較的對象。共出現(xiàn)了6次。

(14)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保夯萃跎希?/p>

同樣,出于理解文章和補充句子結(jié)構(gòu)的需要,在代詞前需加一個介詞“比”。

3.被+施事

這類兼詞“焉”在翻譯時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加上一個介詞“被”。用于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后作補語,引出施事。全文共出現(xiàn)5次。

(15)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梁惠王下)

句子中主語與謂語動詞不相一致,謂語動詞的賓語為前句的主語,所以在理解翻譯的時候一定要加上“被”字才符合邏輯。

4.向+對象

“焉”字置于“學”字之后,表示介詞+與事對象,在全文中出現(xiàn)3次。如例(16),根據(jù)上下文,譯為“向……學習”的結(jié)構(gòu)自然就出現(xiàn)了。

(16)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滕文公上)

三、結(jié)語

“焉”字在《孟子》中共出現(xiàn)了140次。“焉”字的演變規(guī)律大致分為兩條路線:一條路線是陳述句中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疑問副詞—反問標記;另一條路線是兼詞—語氣詞。這兩條演變路線實際上就是“焉”字由實詞發(fā)展到虛詞的語法化過程。統(tǒng)觀《孟子》中“焉”字的詞性用法,可以看到“焉”字到《孟子》成書時已處于自身語法化的后期。

參考文獻:

[1]崔立斌.《孟子》詞類研究[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2]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83.

[3]王 力.漢語史稿[M].北京: 中華書局,1996.

[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 中華書局,1960.

猜你喜歡
孟子
孟子不朝王
孟子“善戰(zhàn)者服上刑”之說辨微
杯水車薪
《孟子·萬章上》“攸然而逝”解
磨刀不誤砍柴工
漫畫《孟子》(一)
漫畫《孟子》(二)
会东县| 渝中区| 永丰县| 长宁区| 虞城县| 灯塔市| 缙云县| 永新县| 贵德县| 建平县| 达拉特旗| 岑巩县| 正蓝旗| 汝阳县| 长宁县| 新和县| 康平县| 鹿泉市| 扎鲁特旗| 赞皇县| 五峰| 贡嘎县| 惠东县| 阜南县| 读书| 冕宁县| 江陵县| 三江| 青州市| 无锡市| 华蓥市| 始兴县| 岢岚县| 南部县| 佛教| 巴彦淖尔市| 古浪县| 清苑县| 彩票| 贵德县| 武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