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古代防火控災瑣談

2018-11-01 05:56潘春華翟愛萍
生命與災害 2018年10期
關鍵詞:救火消防火災

潘春華 翟愛萍

俗話說:“建業(yè)千日功,火燒當日窮。”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一種不受時空限制、頻繁發(fā)生、破壞性巨大的災害,尤其秋冬季節(jié),天干物燥火災頻發(fā),令人恐懼后怕。因此,我國歷朝歷代均十分重視火事、火政,采取了諸多防火控災的措施。

黃帝時,已經(jīng)有掌管火事的部門。《史記》說,黃帝在安排國計民生時,明確提出要有節(jié)制地用火,還設置了專門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叫“火政”。

《甲骨文合集》刊載的第583版、第584版兩條涂朱的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武丁時期,奴隸夜間放火焚燒奴隸主的三座糧倉,這是我國有文字以來最早的火災記錄。商朝官員看到火災的危害,制定了火規(guī),對遺棄在道路上的灰燼復燃后釀成火災的,要處以斷手的刑罰。

據(jù)《周禮》記載,周朝設有管理火政的官員:司烜、司爟、宮正。司烜的職責是:“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爸俅骸奔创杭镜诙€月,火星出現(xiàn),司烜要在城中用木槌敲大鈴,以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這便是更夫喊小心火燭的由來。司爟負責對在國都中或城郊野外造成火災者追究其責任并給予處罰。宮正為宮中諸官之長,古人以火燭照明,容易失火,尤其是春秋兩季,風大物燥,用火稍有不慎,極易引起火災。宮正的職責之一,便是監(jiān)督宮中嚴守火禁,提醒防火。

周朝規(guī)定,禁火期不允許做飯,吃冷食用以消防。每年到干燥的仲春,司爟敲打木鐸傳達命令,禁止生火。可這時正是春耕開始的時候,老百姓必須吃飯,所以禁火期前就得備好足夠的干糧。

春秋戰(zhàn)國時,管仲說管理好“火”是關系到國家貧富的大事之一,并提出了修訂火憲的意見。據(jù)《左傳》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宋國人樂喜擔任司城,他“知將有火災,素戒備火之政”,主張在火災蔓延之前,要拆掉一些小屋,以切斷火路,要貯備一定的滅火用水和砂土等等。另據(jù)《禮記》記載,春秋時期,夜晚以火把照明,舉火者須“不讓、不辭、不歌”,做到專心職守、心無旁騖,并用左手舉火把,右手捧碗隨時接灰燼,以防殘火落地亂濺引發(fā)火災,可以說對火的管理達到了一定高度。

漢朝,水火盜賊不分家,統(tǒng)一由武官執(zhí)金吾負責。“金吾”是兩端帶鎏金的銅棒,對付難管理的社會問題是很有威懾力的。漢代火政官有:別火、夜士。別火官主要負責宮廷內(nèi)治火、改火;夜士是漢代掌管皇宮外夜事的差使,主要負責巡夜、管控燈火等事宜,禁止百姓夜間隨便在街市動火。

《漢書》中說,西漢長安“每街一亭”,有16個街亭;東漢洛陽24街,有24個街亭。街亭又稱都亭,和現(xiàn)在的派出所差不多,一般建在城市內(nèi)的交通樞紐,街亭里有大鼓,有房間,有廣場,可以駐扎軍警,大的可容納幾千人。東漢史學家荀悅對于火情的看法是“防為上,救次之,誡為下”,“防患于未然”便是從這兒來的。

唐朝負責治安消防的組織叫“武侯鋪”,分布在城市、坊間,這種消防兵的設置,通常大城門100人,大坊30人;小城門20人,小坊5人。武侯鋪受左右金吾下屬的左右翊府領導,在全城形成一個火情傳達及治安消防系統(tǒng)。 唐代開始用皮袋、濺筒滅火?!锻ǖ洹份d:“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jié),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于袋內(nèi),急縛如濺筒”,“令壯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據(jù)說唐以前都是用這些簡單的工具滅火。

到了宋朝,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朝廷下令在保衛(wèi)京師的廂軍中抽些軍士,成立專業(yè)消防隊“軍巡鋪”,用以防火滅火,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支城市消防隊,組織形式很像現(xiàn)在的消防隊,消防技術及滅火器具也有所進步與發(fā)展。負責地方火禁等事宜的防火官叫廂使。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一所,鋪兵五人”。這些軍士都經(jīng)過嚴格訓練,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坝钟懈咛幋u砌望火樓,樓上有人卓望”,以及時發(fā)現(xiàn)火警。

軍巡鋪中備有“救火家事”,諸如大小水桶、灑子、水袋、水囊、麻搭、斧鋸、火叉、大索、鐵錨爪等比較先進的滅火工具。一旦發(fā)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點進行撲救;同時迅速報告失火地段的軍政長官廂使、開封府尹及負責京都衛(wèi)戍的馬步軍殿前三衙,“各領軍級撲滅”。在撲救中,各支部隊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彈壓,維持秩序;有的救護安置受傷居民;有的搶救財產(chǎn);有的運水滅火,絲毫不亂。故而“每遇火發(fā)撲救,須臾便滅”,“不勞百姓”。

蘇東坡在杭州任通判和太守時,重視消防隊伍的建設。他派人制造了許多防火器具,還成立了官方消防隊(潛火隊),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消防體系。在每坊巷三百步左右,他派駐一個潛火小隊,5名隊員,夜間巡邏,防范火災;又在高處磚砌瞭望塔,塔上有人瞭望;下有數(shù)棟房子,屯駐消防兵100多人,備有消防器具:大小桶、灑子、麻搭、斧鋸、云梯、火叉、火鉤、大索、鐵貓兒、火籠、火背心之類。每當發(fā)現(xiàn)火災,立即出動滅火?!洞卷f占臨安志》卷六《軍營》載:“輦下繁盛,火政當嚴……增置潛火軍兵總為十二隅七隊,皆就禁軍數(shù)內(nèi)抽拔。”

到了南宋,這一消防制度又有了更趨完善的補充。臨安“官府坊巷,近二百步,置一軍巡鋪”,主要街道均設有“防隅官房”,全城的“防隅巡警”達2 300多人,建立望火樓20多處。有士兵日夜輪流值班,發(fā)現(xiàn)有火災發(fā)生立刻發(fā)出警報,白天用旗幟指明方向,晚上則用燈來代替。旗幟或者燈的數(shù)目多少則表示火災發(fā)生的相應單位。政府出資配備了“防虞器具、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一旦火災發(fā)生,消防士兵必須第一時間到達現(xiàn)場撲滅大火。

有趣的是,兩宋時期消防隊除了防火救火之外,還負責社會治安,“遇夜巡警地方盜賊煙火”,即巡夜,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夜間巡警。南宋臨安城就設有燈火管制措施,宵禁以后巡邏的軍巡鋪發(fā)現(xiàn)有人家還在點燈,便會在這家人的門上留下記號,第二天早上他們便會被衙門傳訊,如果沒有合理的理由,就要受到處罰。

明朝皇宮消防工作由禁衛(wèi)軍兼管,朝廷有五城兵馬指揮司負責京城火盜事宜,京城設有“紅鋪”112處,每鋪有火丁官軍10人。地方基層政權設有總甲負責火盜,據(jù)《宛署雜記》記載,當時,北京宛平縣城內(nèi)設有坊、鋪等居民組織,每鋪設鋪頭、火夫三五人,統(tǒng)由總甲負責管理。他們輪流值夜,擊柝振鈴,提醒人們注意火盜。

明朝,一些城市組建了火兵,主要是防御敵軍火攻引起的火災及防范其他火患?;鸨v扎在城中心或建筑密集、人員流動多的地方,配有水桶、藤斗、麻搭、唧筒、竹梯、斧、鋸等救火器具?;实鄣臇|西是不能有閃失的,盛放鑾駕儀仗等器物的倉庫除沿護城河設置外,還建造了絕對可靠的防火隔墻。防火隔墻其實是每隔7間房屋空出的一間房,無門無窗,里面都是夯實的土,厚度達5米。有的隔火墻用拱形瓦和飛檐瓦壓頂,有分離火勢方向的作用。另外,居民的白壁青瓦馬頭墻有防火和防風雙重作用;寺廟、祠堂等建筑屋脊上怪獸嘴里吐出的曲折鐵舌頭,防雷火的,也就是避雷針。庫房、廚房、作坊的墻上貼有“小心火燭”的宣傳標語,告誡人們注意消防,但“火”字一般是倒著寫的,旨在引起人們好奇和重視。

清朝,對于消防的管理更科學了??滴跄觊g,專門開設了防火班(機桶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人數(shù)不下200人。機桶,是當時十分先進的引水滅火工具。這種國產(chǎn)的救火器又稱“水龍”,一般放在防火班人員的宿舍里,行動時便于攜帶。據(jù)《大清會典》記載,紫禁城內(nèi)曾有腹大口收的銅、鐵水缸308尊。在宮殿前設置的這些大水缸,稱之為門海、吉祥缸、太平缸,每尊可貯水3 000多升,做到天天換水,夏天無異味,冬天不凍結,隨時可用于消防滅火。

清朝一些城市有專門的救火兵丁、救火義役、救火夫頭。據(jù)《康熙仁和縣志》記載,當時杭州城內(nèi)居民住宅稠密,經(jīng)常發(fā)生火災,由于撲救不力,往往造成很大損失。為此,總督劉公從守城部隊中抽出40名身體強壯、行動敏捷的兵丁組成一支滅火隊伍,專門擔負城內(nèi)救火任務。這些救火兵丁身著號衣,頭戴號帽。號衣背后縫制一方白布,上面書寫“杭協(xié)營救火兵丁×××”,字跡粗大明顯,并蓋以印文。

乾隆八年(1743年),湖南巡撫蔣薄指示各州縣組織救火義役,專門負責撲救火災。這些救火義役都要登記造冊,上報官府,由官府每年發(fā)給一定的銀兩。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湖南官府頒布的《救火事宜》規(guī)定,所有救火義役均需穿戴號衣,其式樣為白布縫制的馬褂,紅布鑲邊,前后各繪置一圓圖,在圓圖內(nèi)書寫某縣民壯。根據(jù)他們在火場上的表現(xiàn),事后分別獎罰。救火義役都有明確分工,并配備各種滅火器具,以便在救火時各執(zhí)其器。

救火夫頭是清代負責管理水夫的人。湖南官府在《救火事宜》中規(guī)定,每縣須設救火夫頭5名,各管10名水夫。官府每月向這些救火夫頭各發(fā)工食銀3錢。他們各佩帶一面旗幟和一個燈籠,其顏色和標記各不相同,以便于在火場上指揮自己所管理的水夫供水滅火。發(fā)生火災時,到場的水夫看到指揮自己的救火夫頭搖旗或舉燈,則應挑水向前。救火夫頭見水一擔給一支水簽,事后見一支水簽給一文錢。

同治年間,民間自發(fā)成立了救火會、救火社、水會、水局、水龍局、撓鉤會等消防組織。撓鉤會是清代天津一些救火會附設的組織,該會由若干人組成,配置大小撓鉤、鐵錨等工具,專門負責在火場上破拆房屋、切斷火路、扒火道、防止火勢蔓延擴大等任務。清代詩人吳東發(fā)看了“水龍”表演后,寫下“數(shù)人并力動樞機,呼吸縱送在復右”的詩句,從中可以看出這種滅火工具確實非同尋常!

猜你喜歡
救火消防火災
《消防界》征稿啟事
全國消防日11月9日
從“嘴吹式救火”看當前企業(yè)的應急演練
漫畫說消防
消防也幽默
電視機起火了
掌握火災逃生知識
救火
雪孩子救火
離奇的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