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北京的糧倉史

2018-11-01 03:13張?zhí)?/span>
北京紀事 2018年11期
關鍵詞:漕糧大運通州

張?zhí)?/p>

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常能看到帶“倉”字的地名,什么海運倉、太平倉、北新倉、祿米倉、南新倉,等等。這些“倉”都是做什么用的呢?小時候的我也曾這樣問過大人,爸爸告訴我,這些倉原來都是存儲糧食的糧倉。

元朝京、通二倉歷史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城區(qū))后,北京一躍成為全國政治、文化的中心,隨之而來的就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長。人口的增長雖然標志著一個王朝正在走向興盛,但如何解決好吃飯問題,同樣也是這個王朝首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且元朝政府還要贍養(yǎng)大批皇親貴族及軍士。此時由南方運往北方的漕糧就顯得格外重要,元人稱漕糧是“元京軍國之資”。在開鑿通惠河之前,無論是海運還是河運來的漕糧,都要先存到通州地區(qū)的糧倉,然后再由車馬分批運入京師。這種運輸方式不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運輸費極高,僅車馬運輸費每年就高達6萬緡,一緡相當于一千錢,這對于元政府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水利專家郭守敬開鑿了一條由通州到北京之間的新運河——通惠河。至此,南起杭州、北至北京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

南來的漕糧入京后要存入京倉或通倉,所謂的京倉就是建于京師內(nèi)的糧倉,而通倉則是建于通州地區(qū)的糧倉。京、通二倉是保障京師地區(qū)的軍隊、百官及百姓口糧的重要設施。據(jù)《元史》記載,當時有京倉22座,通倉13座,如果僅從糧倉的數(shù)量上看,元朝則是所有建都于北京的王朝中建造糧倉最多的一朝。在元朝中晚期,曾官修過一部大型政書《經(jīng)世大典》,在這部書中詳細記載了京通二倉的具體倉名、間數(shù)及容糧量。

我粗略地統(tǒng)計了一下,13座通倉共有倉廒756間,可存儲漕糧約182萬石;22座京倉共有倉廒1223間,共可存儲漕糧約306萬石。按韓光輝先生根據(jù)元大都城市“弓手”設置制度來研究推算,元泰定四年(1327年)是大都城市人口最多的時期,人口多達95萬。以京師22倉所存的306萬石倉糧平均分配,每人可得3.2石(元代:一石=75.96千克=151.92斤),這是人們近一年的口糧。

元朝所建糧倉今多無考,但據(jù)專家考證今東四十條橋西南處的南新倉,是明永樂七年(1409年)在元朝北太倉的基礎上改建的。20世紀50年代,北京市文物組在雍和宮附近出土了“太中大夫京畿都漕運使王君去思碑”,此碑立于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碑文不僅記載了王德常官階升遷的歷史,而且還記載了元京畿都漕運使所管的倉數(shù)、儲糧數(shù)等重要史料。如碑文所載:“京漕統(tǒng)五十有四倉,其隸百六十有五人,歲出納糧以數(shù)百萬計。”

大都城內(nèi)的京倉都修建得非常高大、寬敞。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賈誼曾說過:“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币苍S正因如此,當元順帝得知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和常玉春北上攻克天津直取通州,還順手將京東一帶重要的糧儲重地全部占領后,他只得率后妃向北方的大漠逃亡。

明、清兩朝京、通二倉歷史

如今北京城內(nèi)還保留了部分的糧倉,這些糧倉都是明、清時期建造遺留下來的。元朝雖然建造了大量的糧倉,但幾乎沒有留存下來,這和后來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有著很大的關系。

元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遷都南京,北京(當時的北平府)由原來的首都變?yōu)榱吮狈降能娛轮劓?zhèn),雖然城市的行政級別降低了,但軍事地位依舊重要,因此南來的漕糧仍源源不斷地進入北京城,這些軍糧就存在元朝的舊倉廒中。后明成祖朱棣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新建的北京城雖然以元大都為基礎,但整座新城向南整體移動,新建的北京城的北城墻向南移了5里,在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南城墻則又向南移了約2里,在今前門、崇文門、宣武門一帶。這樣元大都時期城北的一些京倉就被遺棄不用了,明宣德七年(1432年),因宣德皇帝覺得東皇城墻緊挨通惠河太吵,于是把東皇城墻向東擴展了200米,到今東皇城根遺址公園南北一線。如此一改不但把通惠河的上游納入皇宮以內(nèi),而且還把原通惠河沿岸所建的數(shù)座元朝京倉也納入了皇城之中,這些京倉沒有了“用武之地”也就被拆除了。

曾在元朝發(fā)揮過很大作用的通惠河,在明朝時卻時常淤堵斷流,這是因為通惠河的源頭白浮泉建在了明朝的“龍脈”之上,為了不傷“龍脈”,白浮泉被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上文所說的,宣德年間皇宮向東擴建將通惠河的上游納入皇宮之內(nèi),從此漕船再也不能駛入皇城之內(nèi)。直到嘉靖七年(1528年),通惠河經(jīng)過多次疏浚終于恢復,由通州運往北京的漕船可以直達東便門外的大通橋下,這距離朝陽門、東直門一帶的京倉就很近了。在不通水路之前,漕糧要從張家灣或通州陸路進入北京,進京時一般要走朝陽門,因此朝陽門又稱為“糧門”。據(jù)說在朝陽門甕城的門洞中上刻有一束谷穗,這象征朝陽門專走糧車??上У氖浅栭T甕城在1915年修建環(huán)城鐵路時被拆除,1956年時朝陽門城樓也因年久失修被拆除。

據(jù)文獻記載,明朝時期的京倉共有11座,通倉最多的時期有4座,明朝的京、通二倉具有很強的軍事后勤作用,它主要用于儲備軍糧。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每座倉廒中都建有數(shù)個衛(wèi)倉。據(jù)統(tǒng)計11座京倉內(nèi)共建有衛(wèi)倉52所,4座通倉內(nèi)建有衛(wèi)倉16所。什么是衛(wèi)倉呢?簡單地說就是“衛(wèi)的倉庫”,那什么是“衛(wèi)”呢?這就需先了解一下明朝軍隊的“衛(wèi)所制”。在明朝,軍隊的基層組織分為衛(wèi)、所兩級。一“衛(wèi)”約有五千六百人,“衛(wèi)”之下轄“千戶所”,“千戶所”轄“百戶所”,“百戶所”轄“總旗”“小旗”。像我們熟悉的“錦衣衛(wèi)”“神武左衛(wèi)”“龍驤衛(wèi)”“龍虎衛(wèi)”等等,這就都是屬于衛(wèi)。每個衛(wèi)都有自己專用的糧倉,例如南新倉就管轄8個衛(wèi)倉,分別是“府軍衛(wèi)倉、燕山右衛(wèi)倉、彭城衛(wèi)倉、龍驥衛(wèi)倉、龍虎衛(wèi)倉、永清右衛(wèi)倉、金吾左衛(wèi)倉、濟州衛(wèi)倉”。

據(jù)《明會典》記載,明朝的京倉有11 座,它們分別是舊太倉、新太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大軍倉、濟陽倉、祿米倉、西新太倉、太平倉、大興左衛(wèi)倉。這些糧倉中的名稱,我相信讀者朋友們并不陌生,因為不少糧倉名至今仍作為地名在使用。

這里要講一個與太平倉相關的小故事:今北京市西城區(qū)平安里處有太平倉、護倉等胡同,這些胡同就是明太平倉的遺跡。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戶部向皇帝上奏:在永昌寺舊基處改建的倉廒至今未被賜名,武宗賜名“太平倉”。正德六年(1511年),武宗下旨將太平倉賞永壽伯朱德為私宅。永壽伯朱德,并非真正的皇親國戚,而是宦官裴太監(jiān)的義子,名叫裴德,后因受到武宗的喜愛,被武宗認為義子,改朱姓。此人絕非善類,而是一名市井潑皮,武宗在賞賜永壽伯朱德宅邸后,他竟然還上奏皇帝,請令工部動用公費將糧倉改為公館。戶部尚書孫交據(jù)理力爭,他說:“奏積貯者天下之大命,倉廩者積貯之大藏。況此倉毀軍民房屋數(shù)百家,費公錢十數(shù)萬,役工匠千萬人乃成,縱使目前無糧將來亦為有用?!钡渥诓⒉宦犎∷囊庖姟赡曛?,正德八年(1513年)武宗又要將永壽伯朱德府改為鎮(zhèn)國府,并要將宣府的官兵全部召回北京,住進鎮(zhèn)國府并在此府內(nèi)操練。工部苦苦勸諫無果,最終還是將太平倉改為了鎮(zhèn)國府。倉廒內(nèi)的氣樓、廒口、披簷均拆改為門窗。正德十六年(1521年)這位荒唐、固執(zhí)的明武宗崩于豹房,他的繼任者明世宗朱厚熜皇帝登基,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皇帝將鎮(zhèn)國府又改為太平倉。清初,太平倉又改為了承澤親王府,順治年間又改為莊親王府。20世紀20年代天津軍閥李莼、李馨兄弟以20萬銀元的價格,從沒落的莊親王后裔手中買來王府,李家兄弟因聽說王府埋有寶貝竟然將王府拆除,從此明朝所建的太平倉永遠的消失了。

通州是漕運的重要交通樞紐,歷朝歷代都在通州建有糧倉,明朝也不例外,最多的時期通州曾建過4座倉廒,它們分別是:大運西倉、大運中倉、大運東倉、大運南倉。大運西倉建于永樂七年(1409年),位于通州舊城西門外;大運中倉,永樂年間建,位于通州舊城南門內(nèi)以西;大運東倉,永樂年間建,位于通州舊城南門內(nèi)以東;大運南倉,天順四年(1460年)建,位于通州新城內(nèi)南門以西。

大運西倉規(guī)模較其他三倉大,俗稱西倉或太倉,太,是極大的意思。此倉在通州舊城西門外,四周環(huán)以高墻,占地約為40萬平方米,設西、南、北三門,正統(tǒng)元年(1436年)定名為大運西倉。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明政府聽從了糧儲太監(jiān)李德、鎮(zhèn)守通州指揮陳信建議,于大運西倉外搶筑了新城,新城周圍七里,東連舊城,有城門兩座。為什么要加建筑新城呢?這里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因受了大太監(jiān)王振的慫恿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地區(qū)被瓦剌大軍活捉。同年十月初六,瓦剌大軍挾英宗入侵北京,京師告急。才吃敗戰(zhàn)不久的明廷看到蒙古大軍兵臨城下,不少大臣都主張“還都南京”,說是還都南京,實際上就是讓大家一起往南京逃跑。這個主意遭到兵部侍郎于謙的極力反對,他號令各地軍隊勤王救駕,最終擊敗外敵入侵,這就是著名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在這次與瓦剌作戰(zhàn)期間,蒙古大軍曾意圖占據(jù)通州糧倉,然后再圍困京城。明朝的軍民得知這個消息后,軍民合作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把通州糧倉內(nèi)的糧食搬空。雖然解決了這次危機,但糧倉在城外總是很不安全,為了保護通州糧倉,明政府命鎮(zhèn)守及巡守倉官筑城保護,由此在通州舊城西南角擴建了通州新城。

清繼元、明之后定都北京,漕運制度一如明代,運往京城的漕糧依舊要存入京、通兩倉。清康熙帝非常重視河務及漕運,京城段的通惠河更是其重點治理的對象,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通惠河全面疏浚,水量充足,航運能力提高,使通惠河又迎來生命中再一次的全盛期。不僅如此,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政府又疏浚了護城河,從通州而來的漕糧可以到大通橋后,再進入京城的東護城河,直接浮運到東直門、朝陽門一帶的京倉,如裕豐倉、儲運倉、太平倉、祿米倉、富新倉、興平倉等等,大大地節(jié)約了運輸?shù)某杀九c時間。

據(jù)《欽定戶部漕運全書》記載,在光緒朝之前,建有京倉13座,通倉2座。其中有7處是沿用明朝舊倉,它們是:祿米倉、南新倉、興平倉、舊太倉、海運倉、北新倉、富新倉。太平倉在明朝時建于西城區(qū)太平倉胡同內(nèi),清初改太平倉于朝陽門內(nèi),與祿米倉同一處。后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又遷于朝陽門外以南城墻下、護城河西側。清新建的倉廒有:裕豐倉、儲濟倉、萬安倉、本裕倉、豐益?zhèn)}。以上新建的5倉與明8倉,合稱京師13倉。

明朝建造的四座通倉,在明萬歷年間合并為大運西倉和大運中倉兩處。清初曾恢復了大運南倉,設有大運西、中、南三倉。清康熙年間朝鮮貢使李宜顯來到通州,他看到通倉“署宇倉舍之宏大”,不禁贊嘆道:“直乃畿輔之襟喉,水陸之要會也!”由此可見倉廒之宏偉,儲糧之巨大。乾隆十年(1745年)裁撤大運南倉,直到清朝結束,通倉只有西倉、中倉兩處。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歡
漕糧大運通州
雪落通州
普羅之城——通州新潞運河創(chuàng)意區(qū)
通州僑商:海外創(chuàng)奇跡 國內(nèi)獻愛心
大運之河
通州商住限購,蝴蝶效應已經(jīng)顯現(xiàn)
試論康熙時期的漕糧違限問題
清代旗丁對漕糧的盜賣與摻雜
清代旗丁對漕糧的盜賣與摻雜
明清時期天津截留漕糧之原因
大運中心與大運村15日將落成并移交
铜山县| 保靖县| 思茅市| 蒙山县| 南昌县| 澎湖县| 美姑县| 西平县| 阿合奇县| 大渡口区| 海淀区| 池州市| 巧家县| 台东县| 娱乐| 本溪市| 阿巴嘎旗| 高安市| 马鞍山市| 罗源县| 彰化市| 麻阳| 合阳县| 海原县| 神农架林区| 蓝山县| 东平县| 通州区| 枣庄市| 轮台县| 衡南县| 新竹县| 平度市| 江孜县| 克东县| 始兴县| 潼南县| 安丘市| 庆元县| 永吉县|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