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秋
名作簡介:《城南舊事》以深摯的情懷和筆觸追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北京城南的舊事,敘事結構包括兩層,表層結構是串珠式的,以成長為線,將小英子童年經歷的五個故事集合在一起。深層結構是作者內心創(chuàng)作情感的表露與寄托,小說以不斷的“離去”來組織情節(jié),推動故事的發(fā)展。在內外兩層結構的結合與互補下,小說得到了完整的表達與闡釋,包含了作者綿延不絕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是公認的鄉(xiāng)愁文學力作。
《城南舊事》通過看似狹小的描寫,卻反映了當時北京的整個歷史面貌,有極強的社會意義。《城南舊事》中所描繪的事件大多是時代造成的悲劇,各有各的痛楚,然而從整個文本來說,其主旨并非是對舊制度的控訴,而是以一個純真的少女的童心折射出這些底層不幸人物的人性光輝。文章極力淡化善惡標準,以歡樂的童心對待現(xiàn)實的丑陋,在沉重的現(xiàn)實中保留一片自由快樂的天空。
片斷摘錄:爸爸病倒了,他住在醫(yī)院里不能來。
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我告訴爸,行畢業(yè)典禮的時候,我代表全體同學領畢業(yè)證書,并且致謝詞。我問爸,能不能起來,參加我的畢業(yè)典禮?六年前他參加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yè)同學同樂會時,曾經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學領畢業(yè)證書和致謝詞。今天,“六年后”到了,老師真地選了我做這件事。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我怎么能夠去?”
但是我說:“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臺底下,我上臺說話就不發(fā)慌了?!?/p>
爸爸說:“英子,不要怕,無論什么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p>
“那么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
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了。他把臉轉向墻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遲到!”
“我知道,爸爸?!?/p>
素材延伸:
五十年如一日詮釋父愛如山
今年50歲的錢有根,出生一周時,發(fā)了一場高燒,后來轉院至上海,診斷出是小兒麻痹。后來命保住了,但是生活從此不能自理。
1978年,父親錢觀華的左手被打稻機打斷了手掌,只剩下拇指和小指兩個手指頭,后來,右眼也受傷失明,左眼患上白內障,看東西逐漸模糊。有人說養(yǎng)兒防老,但對于錢觀華這位80歲的農村父親而言,兒子從小生活不能自理,都是一口一口喂飯,已經喂了50年。
適用主題:成長;希望;父愛……
片斷速寫:許多人贊美母愛,“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力量?!钡?,你知道嗎?父愛,也同樣偉大。
《城南舊事》中,英子是多么希望父親能夠參加她的畢業(yè)典禮;父親“搖搖頭”“把臉轉向墻那邊”,包含了心中多少無奈與祝愿。英子在畢業(yè)典禮那天失去了父親,也讓自己長大了。80歲的農村老人錢觀華,五十年如一日,照顧身患小兒麻痹癥生活不能自理的兒子。父愛如山,父愛無言,卻用山的沉穩(wěn)、山的偉岸默默詮釋了大愛。
名作簡介:
《醬缸震蕩》凝聚了《丑陋的中國人》出版十年后柏楊先生對中國人民族性的再思考,既充滿了批判,也充滿了希望。本書痛心中國的“醬缸文化”,反省中國人的“丑陋”,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
醬缸文化對中國人最大的影響,就是把中國人都醬得一模一樣,當然不是每個人面孔都皺紋滿面,而是中國人沒有自己的個性,而且還盡量消除個性。假如你要表現(xiàn)自己的個性的話,會感覺不妥,而且一般人也會批評,甚至要鏟除你這種“獨特”個性。
中國醬缸文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中國人普遍的、而且根深蒂固地懷著“嫉妒心”,對每個人都嫉妒,但為什么嫉妒都不知道,只是看不順眼、見不得人好,覺得不舒服,這就是沒有開闊的胸襟,也就是人格的不完整。
片斷摘錄:問:柏楊先生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什么都有,獨缺靈性。文人不講是非,卻拼命去鼓吹對權勢的馴服,對富貴功名的追求。自明末至清末,三百年之久,都沒有什么起色。自清末至今天,又繼續(xù)被醬了八九十年,其僵其硬,恐怕還要更強。柏楊先生所說的靈性是指人類的同情心、愛心?智性、悟性、理性?或者是仁義道德?宗教心?今日中國人是非之心真的已蕩然不存嗎?
答:依我的意思,靈性是一種善良、和平、寬恕、人性尊嚴所激發(fā)起來的反應。不講是非只講利害,不僅文化人如此,政客更在帶頭縱火,中國人目前正被“向錢看”“向權看”窒息得眼睛看不清,耳朵聽不見,腦神經只能傳達錢和權的信息,其他任何靈性訊息都被阻塞。
“錢”和“權”一直是中國人奮斗的最高指標。人生的最大的滿足,也停止在這個層次!前些時候,中國的農歷年節(jié)逼近,我和朋友在臺北香格里拉飯店聚會,滿目都是喜氣洋洋的圣誕樹,然而,每株圣誕樹下面,擺的全是一堆一堆金元寶。真不了解,中國人竟然貪婪情急到這種地步。我見過西方的圣誕樹,擺的都是十字架,或象征和平、喜樂的飾品或送給親朋好友的禮物,從沒有發(fā)現(xiàn)擺著美鈔!中國人對“錢”對“勢”的崇拜,使是非日漸泯滅,有時候連臉面都可以不要!我們的憂心就在于此。
素材延伸:
盧永根:涓滴雨露潤桃李
2017年3月,盧永根教授在夫人的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折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yè)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于獎勵貧困學生與優(yōu)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沒有將財產留給唯一的女兒。他說:“黨培養(yǎng)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后的貢獻?!北R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
適用主題:價值;成功;理想……
片斷速寫:現(xiàn)今社會,有一種人,見利忘義,先已后人,凡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得失,被錢與權蒙了心,“錢”和“權”成了中國人奮斗的最高指標。只要生命不受危害,只要個人能撈取好處,就可以出賣靈魂。而教師盧永根,一生生活清貧,卻累計捐款近千萬,用自己的一腔赤誠,種得桃李滿天下;將自己的一身大愛,化作護花的春泥。燃燒了自己,扎根在人們心里。
(編輯:李躍)